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影視首頁影視

古代蹴鞠類似現代花式足球 馬遠《蹴鞠圖》神采奕奕用筆一流

由 新快報 發表于 影視2023-01-27
簡介沒有“用筆”,就構不成精神收藏週刊:類似足球的運動,在古代叫蹴鞠,印象中已經出土有漢代的一枚印章就描繪了這樣的運動

花式表演是什麼意思

古代蹴鞠類似現代花式足球 馬遠《蹴鞠圖》神采奕奕用筆一流

古代蹴鞠類似現代花式足球 馬遠《蹴鞠圖》神采奕奕用筆一流

■南宋馬遠《蹴鞠圖》。

古代蹴鞠類似現代花式足球 馬遠《蹴鞠圖》神采奕奕用筆一流

■杜堇《仕女蹴鞠圖》(區域性)。

古代蹴鞠類似現代花式足球 馬遠《蹴鞠圖》神采奕奕用筆一流

■錢選《宋太祖蹴鞠圖》(區域性)。

故宮博物院摹畫組組長常保立:

■收藏週刊記者 梁志欽

近日,世界盃淘汰賽進入高潮,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話題。不過你可知道,中國古代也有一個類似足球的運動——蹴鞠,並在很多文獻中留下印記。就這個話題,故宮博物院首席模搨官常保立接受了新快報記者採訪,獨家分享了他的研究。

沒有“用筆”,就構不成精神

收藏週刊:類似足球的運動,在古代叫蹴鞠,印象中已經出土有漢代的一枚印章就描繪了這樣的運動?

常保立:臨淄七萬戶,舉民皆善有,根據《戰國策》上記載的“蹴鞠”可追溯到比這更早的春秋,這使得世界足聯在2004年把足球的發祥地確定在齊國故都山東臨淄,認定中國古代的蹴鞠就是足球的起源。蹴鞠不只是踢,“蹴”還帶有輾轉騰挪,一蹴而就,一組連續性的盤帶踢踏動作,“鞠”就是皮革包米糠實心的毬,蹴鞠又稱蹴毬,就是踢足球,齊地發音又稱“築球”,至今膠東人還這麼叫。《漢書》有記,跟今天花式足球相類的古代蹴鞠,正適合軍事訓練中排兵佈陣盤活實戰的需要,看似表演,實則中含競技。上陣以弓馬為務,下課以蹴鞠為學,兩漢時期就盛行的軍訓蹴鞠,歷經東晉北府北魏六鎮,越過隋唐,時到北宋。有名的當屬為毬而名的高俅,他甚至因為蹴鞠而官至太尉。

收藏週刊:您印象中在古代繪畫裡描述蹴鞠比較經典的畫作有哪些?

常保立:最經典的就是那幅南宋馬遠的《蹴鞠圖》。那時候的蹴鞠不是往遠處踢,而是抬腳往高處挑,頭膝至頂,腳跟後兜,這樣在球要落未落之際就會有更多的身手參與,娛樂也就在其中了。畫中鳳尾竹矗,早杏枝頭,畫面中除一侍女外,四位幞頭襴衫的看官中有一抱球者隨時候補。餘下四位則短打短褐的蹴毬者裡。左首那位長衫短掖腰間,冠寶藍色幞頭的年少衙內,正翹足將球鉤起……都以為馬遠擅長山水,沒想到他還能把人物畫得這麼好,畫中九個人物鉤斫點染不輸張萱的《虢國夫人遊春圖》,從情激入境到章法布白,再到筋骨收氣鐵畫中構,其用筆絕不亞於顧閎中的《韓熙載夜宴圖》。其呈形託物,傳神造像,用筆之入力,神來之上揚,堪稱一流。沒有“用筆”就構不成精神,沒了精神就構不成用筆,不管形式上是寫意,還是工筆,離開用筆則毫無價值。所以說“用筆千古不易”。

用西方概念來分析中國畫,顯然不合適

收藏週刊:像這種寫實的場景作品,古代並不多見?

常保立:我們今天認為的寫實很難說就是古代繪畫的寫實,寫生這兩字古代也有,但意思和現在幾乎完全不一樣。前段時間你們展開“素描與中國畫關係”的討論,我以為美術界時下搞混了東西各自本有的文化屬性,以西套中,用西方美術中的一些慣用概念來分析中國畫,顯然不合適。今人談的“造型”,中國古代就沒有這種說法,水墨丹青史上也沒有今天說的“線條”這樣的概念,其性質頂多就是一個以輪廓界定的為所畫而用。古代繪畫只有“線”而不講“線“,“線”就是像流水般這眼前的這一段,不知來龍去脈,情激所至,水到渠成。這樣的筆墨才能像生長在紙中一樣,渾然一體。

收藏週刊:用線條二字可以評價什麼畫呢?

常保立:近現代的可以,如方增先的《粒粒皆辛苦》,這張畫業內很有名,但老百姓幾乎不知道,作者是想以西畫素描方法為土生土長樸實的中國老農民“造型”,這種由外而內“寫生”的方法已經幾乎成為當代以西畫改良中國畫過程中的經典做法了。

收藏週刊:但是為何說這樣的作品在老百姓中傳播不開呢?

常保立:如果從現當代繪畫造型水平的角度,這幅畫確實是真好。但從國人貫有審美,感情傳遞上看,還只沉浸停留在因業內人士自我欣賞而津津樂道的情況中。這幅畫可以說在現當代美術史上能留名,卻因有悖於傳統丹青以水墨的人格筋骨精神,不能感動普通勞動者,所以在中國丹青史上很難留下。它只是以輪廓界定非書寫性的線條在外部造了型,而未能以用筆由心造像。

古代不少經典之作,之所以膾炙人口,主要是繪畫的形象是作者約取物象產生的。中華民族取象文化是集體記憶長期形成的,那是先人幾千年總結出來,人心所向一以貫之的,這種深入骨髓的承傳不因年代久遠而湮滅,反而歷久彌新。

看古畫中的王羲之、顧愷之、王維、韓愈等古代人物形象,長相幾乎一樣。老百姓是認可這種以筋骨筆墨體現約定俗成的經典,比如五綹墨髯丹鳳眼一看就是高士,濃眉蓑笠一望可知是漁樵。但蔣兆和畫的《杜甫像》,畫的是很實實在在的一位特意寫生的老大爺,他用造型捨去傳統造像的筋骨用筆,在非筆墨中以毛筆蘸墨輪廓界定了一個特定人物(包括剛剛說的方增先的作品),雖造型都很準,但卻都不是筆墨。

古人是形服從於筆,筆服從於人

今人是人服從於筆,筆服從於形

收藏週刊:您認為馬遠那張《蹴鞠圖》在美術史上給了我們怎樣的啟發?

常保立:馬遠最先為美術史稱頌的是山水,但細看他的人物畫,一樣了得,無論意境、述情、紀綱、度化,都是透過其用筆以呈現出的力量神采感化人。儘管我們不是彼時古人,但無往不復,一經沉思,馬上就會收心安靜下來。

收藏週刊:錢選的《宋太祖蹴鞠圖》畫得如何?

常保立:這幅畫有好幾個版本,都不是原畫,有白描有著色的,還有吳湖帆題過字的,也有假別人之名的,但不管誰題,都得從作品本身實際水平作判斷。如有家博物館的一幅《古窗雙松讀書圖》,一眼就看出筆法是明人的,但展示的標籤卻標了宋代,這個就得獨立分析,不能人云亦云。

收藏週刊:透過已流傳的古代有關蹴鞠題材的作品,給當代藝術家怎樣的啟發?

常保立:搞了藝術不一定就是藝術家,最關鍵還是得看藝術家的綜合素養,那就得博物了,博物才能格物。目前不少藝術家僅僅在研究技術中學程式,如果學表演,學程式,演員每做一步就會被人猜到下一步的動作,那可想而知,而好的演員,你永遠無法知道其下一步將是什麼,他會在給觀眾驚喜與意料之外時,卻又讓人覺得在情理之中。這種驚喜一定是由藝術家綜合實力素養喚起的。古人是形服從於筆,筆服從於人,今人是人服從於筆,筆服從於形。李唐之後有馬遠,這種代有人出的傳承秘笈,使趙孟頫說出了其中的“用筆千古不易”。今天,不能因為遇不到好中醫就否定中醫的把脈,同理,不能因見不到好的中國畫就否定中國畫的用筆。

人物介紹

常保立

故宮博物院首席模搨官,故宮博物院摹畫組組長,《石渠寶笈》親歷者,終身聘用專家,國家圖書館特聘教授,博物館文化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