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影視首頁影視

我愛南通這座城(我與一座城)

由 湘湘帶你看社會 發表于 影視2023-01-30
簡介我愛南通這座城

我愛也不能愛是什麼歌名

我愛南通這座城(我與一座城)

圖為南通濠河風光。 顧 華攝

萬里長江入海口,江濤拍岸,海風拂面。江與海在這裡交匯,孕育出南通這片神奇的土地。南通,從沙洲羅列到江海平原,從偏僻小縣到近代模範城,從改革開放後第一批沿海開放城市到新時代經濟總量跨進“萬億俱樂部”的城市,每一個歷史時期,都承載著江海兒女的奮鬥。

我愛南通這座城。從小,我便沐浴著江風海韻的文化底蘊成長;成年後,又在自己的人生閱歷中見證這座城的發展。尤其讓我自豪的是,參加工作以後,我為南通的建設發展“搬磚壘土”,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

上世紀80年代,大學畢業的我從海邊小鎮三餘來到南通。剛參加工作不久,南通城就發生了這樣一件事:一位農村青年因救火被燒傷,醫療費卻無著落。不能讓見義勇為者流血又流淚。瞭解到情況後,我撰寫了一篇文章,刊登在《南通日報》上。沒想到,這篇文章直接推動了南通市見義勇為基金會的誕生。巧合的是,10多年後,我調到了市文明辦工作,從此直接從事與精神文明建設相關的工作。這期間,南通城裡助人不留名的“莫文隋”成了全國典型。不同於一般的助人為樂,“莫文隋”做好事卻不想留名。更讓人感動的是,在尋找“莫文隋”的過程中,湧現出越來越多的“莫文隋”。從一個人到一群人,從一群人擴大為一城人,“莫文隋”群體為南通增添了亮色,成為一座城的社會風尚。南通後被評為全國文明城市,今天已有200多萬名志願者活躍在這方熱土上。

近代著名實業家張謇先生是南通人,張謇創辦的南通博物苑是南通重要的文化地標,也是中國人辦的第一座公共博物館。依託南通博物苑,南通開建環濠河文博館群,打造“文博之鄉”文化品牌。那是新世紀第一個十年,我恰好在政府的文化部門工作,因此有幸參與到這項工作中。那些日子雖然辛苦,但是汗水流淌在城市的文化建設中,乾得很快樂。2009年,南通成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得知這一訊息,我的心底樂開了花。

走進今天的南通城,就步入了博物館的世界。環繞著濠河,是一座座特色鮮明的文博場館,中國珠算博物館、中國審計博物館、中華慈善博物館……清一色的“中”字號,展現了中國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還有張謇紀念館、個簃藝術館、沈壽藝術館等名人館,以及開館不久的群英館,都值得每一個來南通的人駐足流連。這些博物館,已成為南通這座城閃亮的文化名片,也成為南通市民喜愛的公共文化空間,進一步豐富著市民們的生活。

如今,整個南通主城區,已成為自然與人文融合於一體的優美空間。回想起我年輕的時候,南通城的公共空間不多,我們最常去的就是人民公園,賞元宵燈會,看四季花草,逛逛假山、荷花池、九曲橋,僅此而已。

而今走在濠河邊,我自豪於那些文博場館,同時,也被那千年濠河所吸引,心被眼前清澈的河水激盪著。一次次在濠河邊駐足,我發現,曾經的工業廢水、生活汙水不見了,變成了海鷗等鳥兒貼著水面飛翔,鮮活的魚兒在水中跳躍,遊船在河面上來往穿梭。

這兩年,我多次在南通的長江邊,給外地人、外國人講解發生在這裡的水清、岸綠的蝶變,還有橋通、物流的精彩故事。如今,3座跨江大橋已經建成,另有5條跨江通道或已經開建或正在籌建。

城市文化的建設,增加了南通江風海韻的底蘊;綠水青山的打造,成就了萬里長江入海處的生態風光。這座城的滄桑鉅變,與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不僅見證了,更參與了。我為此自豪。

江之尾,海之端。這裡是南通。我愛這座城。(黃正平)

【來源:人民日報】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