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影視首頁影視

紅旗渠工地“鐵姑娘”

由 大河網 發表于 影視2023-02-01
簡介牢記領袖囑託 感恩加壓奮進李俊生(左)同張愛田(右)展示老照片《紅旗渠工地“鐵姑娘”》(記者 劉劍昆 攝)紅旗渠工地“鐵姑娘”記者 劉劍昆“魏記者,您給‘鐵姑娘’拍的照片是我們家的‘寶貝’

如何開啟女生的話匣子

牢記領袖囑託 感恩加壓奮進

紅旗渠工地“鐵姑娘”

李俊生(左)同張愛田(右)展示老照片《紅旗渠工地“鐵姑娘”》(記者 劉劍昆 攝)

紅旗渠工地“鐵姑娘”

記者 劉劍昆

“魏記者,您給‘鐵姑娘’拍的照片是我們家的‘寶貝’。您啥時候再來?我帶著您看看紅旗渠!”

“我早想再去看看,做夢都夢見紅旗渠了!你們‘鐵姑娘’同幾十萬修渠人一樣,都是最美奮鬥者。你們建設的紅旗渠、創造的紅旗渠精神,都是中華民族的‘寶貝’啊!”

11月15日上午,一場“隔空”對話將紅旗渠畔的小山村南豐村和省會鄭州連線起來。對話的兩人都已是耄耋老人,電話這頭是當年紅旗渠工地“鐵姑娘”之一的張愛田,那頭是十年跟拍紅旗渠、為紅旗渠工地“鐵姑娘”留住影像的《河南日報》老攝影記者魏德忠。

這場“隔空”對話是2021年1月29日攝影人為紅旗渠工地“鐵姑娘”送溫暖活動的延續,上門送溫暖的是多年來關注和拍攝紅旗渠建設者的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安陽市攝影家協會副主席李俊生。

每次送溫暖都有一次“隔空”對話,兩次“隔空”對話緣起於一張永不褪色的紅旗渠經典照片。這張名為《紅旗渠工地“鐵姑娘”》的老照片就是魏德忠拍攝的,它記錄著紅旗渠建設者的奮鬥故事,凝結著新聞工作者與紅旗渠建設者跨越近60年的情緣,映照出了他們對紅旗渠的真摯情感,再度唱響了致敬最美奮鬥者的禮讚。

攝影人溫暖“鐵姑娘”

“冬天來了,我來看看老嬸子。”11月15日上午,李俊生提著一箱牛奶走進了林州市任村鎮南豐村張愛田家,推門就說,“遠在鄭州的魏德忠老師一直惦記著您呢!”

10年來,李俊生持續挖掘和整理修渠人的故事,為修渠人留影像、送影像,已經被修渠人看作是自己的親人。

李俊生回憶,第一次到張愛田家送溫暖是在2021年1月29日。那天,他受中國攝影家協會委託專程來慰問張愛田老人,並送上1萬元慰問金。

這1萬元慰問金因何而來?李俊生說:“這是攝影人對紅旗渠工地‘鐵姑娘’的情誼。”

“這張老照片是我家的寶貝啊!”張愛田從裡屋捧出了老照片《紅旗渠工地‘鐵姑娘’》向記者展示,這是河南省攝影家協會2019年贈送給她的。

張愛田向記者說:“照片中的四人都是我們村的,從左到右依次是我、張巧珍、劉愛蓮、張相雲。遺憾的是,張巧珍和張相雲已經過世了。”

畫面中的姑娘身著粗布衣,雙手粗糙,墊肩寬厚,身背鐵鏈,肩扛木樁,笑容淳樸燦爛。記者發現,相框被擦的一塵不染,四個角的包裝紙還都沒取下。

端詳著照片,張愛田打開了話匣子:“這張照片是當年楊貴書記陪著魏德忠記者在分水嶺拍照片時,正好遇見我們從工地勞動回來。楊貴書記招呼記者給我們拍張照,就有了這張照片。”

紅旗渠修建了10年,魏德忠在林州拍攝了10年。初到紅旗渠時,他才26歲。每當修渠的關鍵時刻,他都會聞訊趕來,用鏡頭記錄那真實的場景,把林縣人民的勇敢、智慧和與天鬥、與地斗的創業精神定格在鏡頭中。

2020年歲末,在備受關注的第十三屆中國攝影藝術節上,86歲的魏德忠獲“中國文聯終身成就攝影家”榮譽稱號。他用拍攝的紅旗渠建設影像作品,書寫出共和國史冊上永恆的力量。

其中,《紅旗渠工地“鐵姑娘”》照片再次引人矚目。它是反映當年紅旗渠建設者影像中,具有傳播力、影響力、代表性的現象級作品。照片生動再現了勞動人民的時代精神風貌,成為紅旗渠精神的標誌性影像之一,是“勞動鑄就中國夢”的生動寫照。這幅作品最近入選“我和我的祖國攝影、短影片優秀作品展”,並被選為《口述影像歷史 與共和國同行(1949-1978)》封面作品和《中國攝影報》頭版獨幅大照片,還在央視專題片中展播。

魏德忠提出,要把這幅作品透過公益義賣籌集到的2萬元慰問金,透過中國攝影家協會轉贈給紅旗渠上的“鐵姑娘”。

一幅充滿激情與力量的作品,始終帶給人們深深的震撼、久久的感動。人們想知道,60年前成就經典、影響深遠的動人形象今在何處?攝影人經過多方聯絡得知,照片上的“鐵姑娘”目前僅剩張愛田和劉愛蓮。

2021年1月29日,一場特殊的慰問活動同時在紅旗渠畔和首都北京展開。張愛田深受感動,提筆寫下一副春聯,“紅旗飄展水渠成,紫氣東來山地境”,橫批是“水到渠成”。

在北京,時任中國攝影家協會分黨組成員、秘書長高琴為劉愛連送上中國攝協的祝福和1萬元慰問金。修築紅旗渠的人生經歷磨礪了劉愛連,儘管多年患病,身材消瘦,她始終心懷感恩,熱愛生活。

“鐵姑娘”青春獻給紅旗渠

“紅旗渠,紅旗渠,天天流過我家門前,也天天出現在夢裡。”張愛田回憶起在紅旗渠工地奮戰的歲月。

1962年,張愛田結婚的第二天,就和愛人及姐妹們及一起走上紅旗渠建設工地。她身高體健,為了多掙工分,就主動請纓,同男人們一起去抬運石料。

在修渠過程中,張愛田、張巧珍、劉愛蓮、張相雲一起吃住,抬石打釺,同甘共苦,形影不離,成了令人稱讚的“鐵姑娘”。

“當年修渠時,抬的石頭有幾百斤重,人必須挺直腰身,否則會往一邊傾,壓得人直不起腰。我們都是肩並著肩,手搭著手,一步一步挪……”張愛田回憶,修渠時正值困難時期,只能吃上糠餅和稀飯,經常吃不飽。糧食不夠吃,她們就將乾紅薯秧弄溼,拌上少量小米蒸蒸,這種做法叫“小米增量”,有時也吃橡蛋炒麵,但吃多了會難受。她們還吃過榆樹皮、榆樹葉、洋桃葉、槐葉及各種山野菜,採摘後經過燜、蒸、煮,才可食用,這些吃多了很容易得水腫病,所以老照片上當年“鐵姑娘”的臉都是胖胖的,其實是浮腫。

照片上的姐妹四人一起修渠有近5年的時間,寒來暑往,總是相互鼓勁。1965年4月5日,紅旗渠總乾渠通水典禮萬人大會召開。在會上,楊貴書記親自授予四位姐妹“鐵姑娘”稱號。

世事滄桑,當年的修渠英雄已進入暮年,有的已經辭世。但是,他們用生命和汗水鑄就的紅旗渠這座豐碑,卻永遠鐫刻在社會主義歷史畫卷中,彪炳千秋。

張愛田告訴記者:“今年秋天,劉愛蓮從北京回老家待了幾天。我們還見了面,說起了在紅旗渠上的事情,也說起了攝影人給我們送溫暖的事情。”

“我要是知道劉愛蓮回來,我就趕過來採訪她,給她拍照片和影片。隨後,不管是她回林州還是我去北京,我得設法採訪到她。”李俊生說。

為何這麼多年過去了,攝影人還一直關注這些修渠人。魏德忠在電話中告訴記者:“修渠人那種不怕苦、不怕累,迎難而上的精神,深深打動了我。那種偉大民族精神的激勵,那種忘我勞動的場景,總是給我一股暖流,給人一種力量。我希望這些作品也能在幾十年後甚至更遠的將來,給人不斷的精神激勵!”

經典作品所弘揚的時代精神,穿越半個多世紀,歷久彌新,溫暖人心。偉大的時代成就偉大的作品,正是一批頂天立地的“鐵姑娘”,成就了鏡頭中的經典影像;正是一批無怨無悔的奮鬥者,成就了今天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