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影視首頁影視

屈辱的歷史,讓我們的靈魂變得粗野,生活沒有了旋律的美

由 天下有情話 發表于 影視2023-02-04
簡介宗白華先生不無沉痛地說,我們輕視了科學工藝征服自然的權力,這使我們不能解救貧弱的地位,在生存競爭劇烈的時代,受人侵略,受人欺辱,文化的美麗精神也不能長保了,靈魂裡粗野了,卑鄙了,怯懦了,我們也現實得不近情理了,我們喪盡了生活裡旋律的美、音樂

美學入門的作者是什麼

在現代這個物慾橫流的時代,我們步履匆匆,每個人都為了房子、車子、票子。。。 。。。努力奔波,整個社會就像一個高速旋轉的機器,我們變得疲憊、焦慮、冷漠,一味地追求物質,已經忘記了感受生活的美好。

宗白華先生不無沉痛地說,我們輕視了科學工藝征服自然的權力,這使我們不能解救貧弱的地位,在生存競爭劇烈的時代,受人侵略,受人欺辱,文化的美麗精神也不能長保了,靈魂裡粗野了,卑鄙了,怯懦了,我們也現實得不近情理了,我們喪盡了生活裡旋律的美、音樂的美。一個最尊重樂教、最瞭解音樂價值的民族沒有了音樂,這就是說沒有了國魂,沒有了構成生命意義、文化意義的高等價值,中國精神應該往哪裡去?

確實,過去一百多年的屈辱歷史,帶給我們太多的改變,我們要從哪裡找回我們的精神?又該如何做呢?我從宗白華先生的美學散文集《此刻,讓美好發生》裡,找到了答案。

屈辱的歷史,讓我們的靈魂變得粗野,生活沒有了旋律的美

宗白華先生生於1897年,死於1986年,可以說他經歷了晚清的封建社會,後來的民國時期,又見證了新中國的成立,趕上了改革開放的潮流,而他本人又有赴德國留學,在法蘭克福大學、柏林大學學習哲學 、美學等課程的經歷。

可能正是因為宗白華先生有著這樣的時代背景,所以才造就了他貫通古今,融會中西,成為了一代美學宗師。

不僅如此,他還是哲學家、詩人,是我國現代美學的先行者和開拓者。在讀了《此刻,讓美好發生》之後,我才真正明白了,宗白華先生為什麼會被譽為

“融貫中西藝術理論的一代美學大師”

了。

這本書包含了哲學、繪畫、建築、雕刻、書法、詩詞、戲劇。。。 。。。從古至今、西方和中國,所有與美學相關的內容,作者潛心探討中西美學的相通與不同,尋找美的真諦,深刻揭示了美學對於我們個人和社會的重要作用和意義。

屈辱的歷史,讓我們的靈魂變得粗野,生活沒有了旋律的美

01藝術指示著生命的真諦,宇宙的奧境

在作者心中,

生命的境界廣大,包括著經濟、政治、社會、宗教、科學、哲學,而這一切都能反映在文藝裡,文藝站在道德和哲學旁邊能並立而無愧,它指示著生命的真諦,宇宙的奧境。

希臘哲學家畢達哥拉斯發現琴絃上的長短和音高成數的比例,他見到我們情感體驗裡最深秘難傳的東西——音樂,竟和我們腦筋裡把握得最清晰的數學有著奇異的結合,覺得自己是窺見宇宙的秘密了。後來西方科學就憑數學這把鑰匙來啟開大自然這把鎖,音樂卻又是直接地把宇宙的數理秩序訴之於情感世界。

屈辱的歷史,讓我們的靈魂變得粗野,生活沒有了旋律的美

作者認為,

藝術的最高境界,就是以宇宙人生的具體為物件,賞玩它的色相、秩序、節奏、和諧,藉以窺見自我的最深心靈的反映;化實景而為虛境,創形象以為象徵,使人類最高的心靈具體化、肉身化。

而藝術意境不是一個單層的平面的自然的再現,而是一個境界層深的創構。從直觀感象的摹寫,活躍生命的傳達,到最高靈境的啟示。藝術意境之表現於作品,就是要透過秩序的網幕,使鴻蒙之理閃閃發光。這秩序的網幕是由各個藝術家的意匠組織線、點、光、色、形體、聲音或文字成為有機諧和的藝術形式,以表出意境。

因為這意境是藝術家的獨創,是從他最深的“心源”和“造化”接觸時突然的領悟和震動中誕生的,它不是一味客觀地描繪,像一照相機的攝影。所以藝術家要能拿特創的“秩序的網幕”來把住那真理的閃光。音樂和建築的秩序結構,尤能直接地啟示宇宙真體的內部和諧與節奏,所以一切藝術趨向音樂的狀態、建築的意匠。

屈辱的歷史,讓我們的靈魂變得粗野,生活沒有了旋律的美

02中國人的宇宙意識與藝術

作者說:

“中國的詩詞、繪畫、書法,代表著中國人的宇宙意識。”

他說:“中國畫的光是動盪著全幅畫面的一種形而上的、非寫實的宇宙靈氣的流行,貫徹中邊,往復上下。。。。 。。。中國畫上畫家用心所在,正在無筆墨處,無筆墨處卻是縹緲天倪,化工的境界。(即其筆墨所未到,亦有靈氣空中行。)這種畫面的構造是植根於中國心靈裡蔥蘢綱縕、蓬勃生髮的宇宙意識。”

《詩繹》裡說:“詩者,天地之心。”

《樂記》裡說:“大樂與天地同和... ...”

《孟子》曰:“君子... ...上下與天地同流。”

中國人的個人人格、社會組織以及日用器皿,都希望能在美的形式中,作為形而上的宇宙秩序與宇宙生命的表徵。這是中國人的文化意識,也是中國藝術境界的最後根據。

屈辱的歷史,讓我們的靈魂變得粗野,生活沒有了旋律的美

宇宙是無盡的生命、豐富的動力,但它同時也是嚴整的秩序、圓滿的和諧。和諧與秩序是宇宙的美,也是人生美的基礎。

禮和樂是中國社會的兩大柱石,“禮”構成社會生活裡的秩序條理,在群體生活的和諧與節律中,養成文質彬彬的動作,步調整齊,意志集中。“樂”滋潤著群體內心的和諧與團結力。

正因為如此,泰戈爾才不無羨慕地說:“世界上還有什麼事情比中國文化的美麗精神更值得寶貴的?。。。 。。。他們已本能地找到了事物的旋律的秘密。。。 。。。”

在現代化的社會里,忙碌的生活讓我們缺少了生活旋律的美,而藝術可以使我們的心靈得到了昇華與淨化,它影響著我們,教育著我們,使我們提高生活的境界和意趣。我們的精神需要藝術,需要美,如何讓我們的美學進一步發展呢?

屈辱的歷史,讓我們的靈魂變得粗野,生活沒有了旋律的美

作者指出,中國美學有悠久的歷史,材料豐富,成就很高,要很好地進行研究,還要從西方的美學中,對比進行,找到中國的美學特點,結合中國美學歷史研究,鼓勵多創作,不要對各流派輕易下結論,用認真的科學的態度對待問題,聯絡實際,好好討論、研究,有望取得更大的成果。“百花齊放,百家爭鳴”,這才是發展文化藝術的規律。

03美從何處尋

美是客觀存在的,如果想要進一步認識她,可以分析她的結構、形象,組成的各部分,得出“諧和”的規律,“節奏”的規律,表現的內容,豐富的啟示。豐富了自己,也豐富了文化。

美不能從心裡去找,而是把心要具體地表現在形象裡,旁人會透過形象看見你的心靈的美,而自己也才真正地切實地具體地發現你的心裡的美。

把美如實地和深入地反映到心裡來,再把它映射出去,憑藉物質創造形象給表達出來,才成為藝術。

屈辱的歷史,讓我們的靈魂變得粗野,生活沒有了旋律的美

藝術家要在作品裡把握到天地境界!

藝術

要刊

落一切表皮,呈現物的晶瑩真境。

藝術家經過“寫實”“傳神”到“妙悟”境內,由於妙悟,他們“透過鴻蒙之理,堪留百代之奇”。

文藝既要空靈又要充實,美感的養成在於能空,對物象造成距離,使自己不沾不滯,物象得以孤立絕緣,自成境界,而情感上要充實。

藝術既要極豐富地全面地表現生活和自然,又要提煉地去粗存精,提高、集中,更典型、更具普遍性地表現生活和自然。

作者還從意境、虛和實、空間意識、形和影。。。 。。。多方面論述美如何去表現,不僅如此,本書還有音樂、書法、文學、戲曲等相關美學專門講述,包括了羅丹雕塑、莎士比亞文學、西方的美學思想和哲學等。

屈辱的歷史,讓我們的靈魂變得粗野,生活沒有了旋律的美

本書內容豐富,是一部不能錯過的美學入門書,尤其在現在緊張的異化世界裡,保持住人間的詩意和生命的憧憬,發現美、留住美,是我們生活不可缺少的“音樂”旋律。

最後,讓我們每個人都如作者所說:

洗盡塵滓,獨存孤迥,向美而生,每一個心靈,都應該被美治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