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影視首頁影視

皇太極PK崇禎皇帝,僅從以下三點便可看出二人的能力差距有多大

由 念舊之情 發表于 影視2021-05-20
簡介17世紀20年代,大明王朝和後金汗國都迎來了改寫歷史的機遇,公元1626年後金汗國易主,學識與領導力超越群雄的努爾哈赤第八子皇太極承襲汗位,素有抱負的皇太極誓將父親基業發揚光大

懷柔政策比喻什麼意思

自從關外努爾哈赤起兵造反建立後金汗國之後,大明王朝就從多事之秋變為搖搖欲墜而岌岌可危。17世紀20年代,大明王朝和後金汗國都迎來了改寫歷史的機遇,公元1626年後金汗國易主,學識與領導力超越群雄的努爾哈赤第八子皇太極承襲汗位,素有抱負的皇太極誓將父親基業發揚光大。公元1627年,大明王朝易主,木匠皇帝熹宗朱由校駕崩,兄終弟及信王朱由檢繼承大統,也就是崇禎皇帝,這位躊躇滿志的青年欲“挽狂瀾於亂世,扶大廈之將傾”。此時的中國歷史,定格在明、金(清)之間,更定格在皇太極和朱由檢之間。這場事關祖宗基業,事關改寫歷史的較量就此上演。

皇太極PK崇禎皇帝,僅從以下三點便可看出二人的能力差距有多大

明朝與後金版圖_圖

我們可以將此時的大明王朝和後金汗國比喻為兩家行業相近,之間是激烈競爭關係的兩家公司。只是兩家公司所處的發展階段大相徑庭,大明王朝是老牌企業,曾經的輝煌,現在的落寞,業績急劇下滑,KPI資料簡直就是不堪入目,風雨飄搖之中搖搖欲墜。而後金汗國,正是一個處於創業時期的新公司,原本在老大哥大明王朝夾縫中生存,如今已然有了取而代之的勢頭。

雖說此時的大明王朝是風雨飄搖,但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家大業大再加之員工綜合素質較高的老企業,倘若有一位英明神武的領導人,揚長避短未必沒有起死回生之可能。而後金汗國雖然勢頭強勁且業績良好,但是由於員工們整體素質的缺陷以及新老領導交替之際的各類不穩定因素,讓這個新公司的發展遇到了極大的挑戰,倘若此時的這位新領導,不能夠控制內部局面和另闢蹊徑找到公司發展新途徑的話,這個新興之星極可能在歷史上就是曇花一現。所以,歷史的聚焦點就落在了兩家公司“一把手”——朱由檢和皇太極的身上。

皇太極PK崇禎皇帝,僅從以下三點便可看出二人的能力差距有多大

崇禎皇帝,朱由檢(1611年2月6日—1644年4月25日)_圖

以結果為導向,顯然是皇太極完勝朱由檢,事實也的確如此,但是究竟二人差距在哪裡又有多大呢?本文將略述一二。

一、 領導能力的比較

所謂領導力就是如何駕馭團隊成員,尤其是使核心成員與自己同心同德,始終如一執行自己的領導方針,使得整個團隊團結一致使利益最大化的能力。尤其在危機時刻,這種領導力就變得尤為重要。

大明王朝和後金汗國此時各自的核心團隊都是存在很大的問題,大明王朝主要是“黨派之爭”,雖然崇禎皇帝上位伊始就大快人心地幹掉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集團,但是大明王朝的朋黨相爭的問題依舊存在,且並沒有絲毫示弱之意,這種你死我活的政治鬥爭而造成了極大的內耗。而皇帝並沒有有效地遏制這種黨派之爭,他本人似乎政治立場很不堅定,想法和決策總是被各派左右,這也側面助長了黨爭之風。總而言之,崇禎皇帝對於解決黨爭真是束手無策和不知所措。

皇太極PK崇禎皇帝,僅從以下三點便可看出二人的能力差距有多大

魏忠賢(1568年-1627年12月11日)_圖

後金汗國方面主要問題是,新汗皇太極和那些功勳卓著的旗主貝勒們之間的權力歸屬問題。皇太極上位伊始還是四大貝勒共同主政之局面,關鍵是這四人水平和見識並不在一個層次,因而他們之間歧義很多,很難達成共識,皇太極的很多想法和方針無法貫徹落實。皇太極先是採用求同存異的懷柔政策,以緩解和減少這種權力衝突對國家的不利。然後在利用自己的汗位和權力優勢,逐漸削弱其他大貝勒和各旗旗主的權力,逐步完成和完善集權體制,改變之前的各自為政又難以同政的不利制度。在這個過程中,皇太極很巧妙地排除了異己,團隊向心力驟升,團結一致更能勇往直前。

客觀的說,大明王朝內部不團結由來已久,這是對崇禎皇帝領導力是極大的挑戰,顯然,這一切對於年輕的皇帝來說,難度確實大了些,他根本駕馭不了。

二、 駕馭和運用人才的能力

其實,大明王朝從來都不缺人才,這些文人志士願為大明王朝肝腦塗地,一片忠心日月可鑑。就鞏固遼東抵禦後金入侵,前後有能力、有作為又何止一二人,舉二人為例:熊廷弼和袁崇煥。熊廷弼與天啟元年臨危受命經略遼東,熊廷弼可謂嘔心瀝血整飭邊關頹廢之吏治,最後還不是因為黨爭而被迫害,最後落得“傳首九邊”的悲慘下場。如果說,熊廷弼是天啟朝的冤案,那袁崇煥之冤屈絕對是崇禎皇帝的親力親為。

皇太極PK崇禎皇帝,僅從以下三點便可看出二人的能力差距有多大

袁崇煥(1584年—1630年)_圖

袁崇煥這個人確實行事狂妄,願意自作主張先斬後奏,但是袁崇煥真的是難得的人才,他禦敵有方治吏有效,曾經大敗努爾哈赤,使得不可一世的努爾哈赤鬱鬱而終,他成功抵禦住皇太極的一波波犀利攻勢,力保山海關不失。可惜這樣的人物,最後也是凌遲處死,不得善終。袁崇煥這個人是有問題,所謂的問題不就是狂妄不羈,擅作主張而已,還有那“莫須有”的通敵賣國,但是國家危難、良將難求之際怎能如此糊塗而自毀長城,也許崇禎皇帝還天真的認為大明人才無數,可用之人能從紫禁城排到山海關,只是他不知殺了袁崇煥就等於殺了所有的人才。

再看皇太極,他對多爾袞與其同母所出的兄弟們的重用,我認為這正是體現出皇太極駕馭人才和重用人才的非凡能力和以完成家族大業為首任的博大胸懷。皇太極是打壓過代善,的確是擔心大權旁落,但是代善真的不是掌管大局的料,而多爾袞真的是皇太極最潛在的威脅,雖說多爾袞不會也不敢奪皇太極的權,但是下一代子孫呢?而且皇太極因為主持多爾袞生母阿巴亥殉葬,是“逼”死多爾袞生母的“罪魁禍首”,如此恩怨,當多爾袞羽翼豐滿會不會伺機報復?儘管如此,皇太極對他的小弟弟們關愛有加,多爾袞能夠上馬拉弓之時,就將他帶在身邊征戰四方,當多爾袞能夠獨擋一面之時,皇太極便委以重任,絲毫沒有戒備打壓之意。正是因為皇太極的刻意栽培,成就了多爾袞更成就了大清王朝。

皇太極PK崇禎皇帝,僅從以下三點便可看出二人的能力差距有多大

愛新覺羅·多爾袞(1612年11月17日—1650年12月31日)_圖

剛愎自用是崇禎皇帝一大性格缺陷,而滿腹狐疑的行事風格,更讓他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孤家寡人,大明王朝正在面臨人才濟濟卻無人可用的尷尬局面,而這一切的始作俑者正是崇禎皇帝朱由檢本人。

三、掌控時局的能力

論高明遠見、高瞻遠矚之能力,對時局機會的創造與把握,乃至戰略決策的正確性,皇太極真的是要甩出朱由檢好幾條街。

大明王朝此時是內憂外患,腹背受敵,面對國內狼煙四起的農民起義和虎視眈眈的關外後金汗國,擺在大明王朝唯有一條出路,那就是“先安內,後攘外”。為什麼這麼說?因為,對峙後金汗國乃是長期鬥爭,大明王朝唯有儘快平定內部動亂,滅了自家後院的火,是這場對峙勝利的唯一希望。也就是說,先暫時與後金汗國達成和平協定,騰出手來平定內亂才是正確的,也是唯一的正確決策。

皇太極PK崇禎皇帝,僅從以下三點便可看出二人的能力差距有多大

愛新覺羅·皇太極(1592年11月28日-1643年9月21日)_圖

這裡筆者有意多說幾句,封建時期的中國,是“家天下”的概念,什麼意思呢?就是說,這片江山只能改朝換代,卻永遠不會改變中華大地的冠名——中國,無論哪族哪姓氏統治,他都是我中華兒女華夏子孫。對於大明王朝來說,無論是關外皇太極還是關內李自成、張獻忠,都是要推翻朱家王朝的敵人。

皇太極為了調和內部矛盾和解決蒙古問題,先後幾次主動跟明朝講和,而崇禎皇帝的態度始終是搖擺不定,他一面希望能夠與大清(此時皇太極已經稱帝建立大清王朝)講和,換來暫時的和平來解決內部農民起義的問題,而另一面又擔心因自己同意講和而成為繼宋朝之後又主動與少數民族求和的中原皇帝,擔心自己因此被士大夫所指,背上罵名。崇禎皇帝就在這一次次的搖擺不定中,最終失去了機會。最後,不但讓皇太極解決了蒙古問題,成功繞道內蒙古突襲關口,直抵北京,劫掠無數財產,而且還成功地利用武力解決朝鮮問題,使朝鮮從此脫離大明成為大清的附屬國,一舉解決努爾哈赤時代至今面臨腹背受敵的不利情形,大清從此再無後顧之憂,可以專心對付大明,問鼎中原已成指日可待之勢。

皇太極PK崇禎皇帝,僅從以下三點便可看出二人的能力差距有多大

清太宗皇太極腰刀_圖

皇太極真的是一位很了不起的領導人,就在大清兵臨京城之下之時,面對孱弱的大明守軍,皇太極的決策是隻以掠奪為目的,絕不攻佔北京,並且遇到強兵立刻撤退。皇太極很清楚,即使清軍佔領了北京,也很難守得住,這樣只能徒費人力財力,甚至會弄巧成拙,被朝鮮趁虛而入,那可真是“一著不慎滿盤皆輸”。面對千載難逢的攻佔紫禁城的機會,皇太極卻能夠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不貪功、不冒進,始終做出最明智的決策,這樣的領導人怎能不讓人佩服?

而這最為關鍵的決策能力,皇太極明顯遠在朱由檢之上,至於李自成和張獻忠之流根本如不入流,所以大清怎能不成為最後的勝利者?

崇禎皇帝煤山自縊之時,留下血書為遺言“朕非亡國之君,臣皆誤國之臣”,“臣”固然有誤國之流,而“君”真的是與亡國毫無干係嗎?恐怕,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