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影視首頁影視

《親密治療》:這部全程沒離開床的電影,卻把“性”拍的這麼勵志

由 南國影劇 發表于 影視2023-02-06
簡介也正是謝爾的離開,讓馬克真正意義上的找到了自己的真愛——蘇珊,從“我不是處男了”的深情告白開始,簡簡單單一句話是馬克走過的辛酸,更是馬克迎來的自信,至此,他擁有了一個他愛著的也深愛著他的女人,馬克為她寫情詩,她崇拜馬克,這一切讓馬克得到了最

親密治療師是幹嘛的

文/玖兒

《親密治療》:這部全程沒離開床的電影,卻把“性”拍的這麼勵志

在漢語漢字裡,“性”的本質有三個:心,生和性,不咬文嚼字的說,在常人的認知裡,只有“生”這一個概念,也就是傳宗接代,繁衍生命的意思,但是由於“性”帶給人的無與倫比的美好,也因此衍生出很多的麻煩和禍端,所以一直以來,“性”都被划進了“七情六慾”的範圍裡,隨著人們過激的理解,讓一切關於“性”的話題都顯得尤為敏感,人們的“性觀念”也開始變得畸形,“性”開始聲名狼藉。

因為“性”的博人眼球,所以一直都被當作是影視作品中的賣點,但是由於它會勾起人的邪欲,所以很多影視作品都是點到為止,多了就會讓人覺得是放浪形骸,“性愛”作為“性”的延伸,同樣是正常影視作品不敢深入涉及的領域,可是實際上,“性愛”本是一個很端正的話題,只是人們非要把自己的邪念摻雜其中而已,為了撥亂反正,於是就有了一部這樣的電影——《親密治療》,

這部全程沒有離開床的電影,卻把“性”拍的勵志非凡。

《親密治療》,豆瓣評分7。5分,這是一部於12年在美國上映的劇情片,這部電影圍繞著殘疾人的性愛問題,講述了一個身體無法動彈的作家勇敢求愛,最終享受到常人的幸福的故事。電影從一個異常可愛的角度出發,讓“性”迴歸質樸。

本電影根據真人真事改編

從追逐生存到追逐生活,求愛的本質是殘疾人面對的社會現實

馬克,因為幼時的小兒麻痺症導致了終身的殘疾,他只能躺在床上,除了頭部以外,全身上下不能動彈,他是一個名副其實的殘疾人。儘管如此,這個要強的男人卻能靠著嘴裡的小棍完成很多力所能及的事情,可能是他的悲慘感動了上帝,馬克沒有常人擁有的最平淡的生活,同樣,常人也沒有馬克的聰明才智和獨特魅力,於是他靠著用身體換來的天賦,成為了一名記者兼詩人。

《親密治療》:這部全程沒離開床的電影,卻把“性”拍的這麼勵志

然而這一切只是看似樂觀,為了維持生命,馬克不得不使用體外呼吸機來幫助呼吸,離開了這個“鐵肺”,馬克甚至不知道能堅持多久留在這個世界。即便這樣一個艱難的處境,也難改變馬克的詩人的心,常人尚且有七情六慾,更何況馬克,他又怎麼可能不想與異性擁有美好的經歷。於是三十八歲的馬克,萌生了“性”的想法。

從解僱了脾氣暴躁的胖大姐護工換成可愛又年輕的阿曼達開始,馬克大膽求愛的路結束在了一句我愛你上,是的,一切都源於馬克的殘疾。作為正常人的我們覺得馬克是可憐的,但是未走他人路,又怎知他人苦,馬克所遭遇的種種不正是現實社會里殘疾人士的寫照嗎?古人講,人有三喜“他鄉遇故知,金榜題名時,洞房花燭夜”,看似這件簡單的三喜,卻又是多少殘疾人望塵莫及的奢望,好在馬克還有上帝給的天賦,而現實中的殘疾人士卻很多都是平凡人。

《親密治療》:這部全程沒離開床的電影,卻把“性”拍的這麼勵志

與其怨天尤人,不如好好生活,殘疾人士們儘管沒有很健全的軀體,但他們通常都有一顆強大的心,他們正視自己的現實,選擇透過努力來創造不可能,儘自己最大的努力來爭取最多的獨立,用樂觀來彌補身體的不足,但是人總會在滿足現狀以後滋生需求,他們也一樣,他們同樣擁有追求幸福的權利,可是人終究無法左右別人的看法,要找到一個“兩情相悅”人又談何容易。電影從“性”說起,但揭露的不僅僅是“性”,它揭露的是很多殘疾人士們難以追求的常人的幸福,這正是殘疾人面對的社會現實。

《親密治療》:這部全程沒離開床的電影,卻把“性”拍的這麼勵志

從敏感話題到敏感人群,簡單和清新給了所有人士應有的尊重

考慮到電影的現實影響,其實很多元素在電影裡都很難得到充分的表達,所以很多的影視作品都會小心謹慎的敘述,但是《親密治療》則不然,電影圍繞著“性”這個敏感話題展開,又涉及了很多敏感的人群,包括殘疾人士,性治療師等等,但是從頭到尾都沒有任何對“紅線”的小心謹慎,它只是很簡單的在講故事,以馬克回憶的口吻來告訴我們,一個殘疾人士的渴望和應有的權力。

《親密治療》:這部全程沒離開床的電影,卻把“性”拍的這麼勵志

它沒有用大量的悲慘際遇來讓人們感同身受,也沒有用過多的樂觀來讓人們麻痺,就馬克而言,他有的不是身體殘缺的殘疾,而是更為絕望的不能動彈,但是他卻僅憑嘴裡一個小棍,成為了詩人,成為了記者,他遇到了出言不遜的阿曼達,同樣也遇到了溫柔親和的謝爾,他有最為坎坷的求愛經歷,卻也得到了至高無上的愛情成果,電影中馬克從始至終的對“愛”的追求,正是對殘疾群體最大的尊重。

《親密治療》:這部全程沒離開床的電影,卻把“性”拍的這麼勵志

在現實生活中難以啟齒的“性工作者”,是電影裡的第二個敏感人群,“性工作者”顧名思義是從事和“性”有關的工作的人,因為每個國家的文化的不同,這個職業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延伸,但是唯一不變的是,社會對這個職業的爭議遠遠大於對它的贊同,儘管確實有一批真正的合法合理的人存在,卻也難逃有色眼鏡的看待。電影中受挫的馬克最終決定找一名性治療師來引導他滿足他,這時候謝爾出現在了他的生命裡,沒有任何風塵的味道,相反的是滿滿的成熟,知性,溫暖猶如她的一頭長髮,謝爾帶給人的感覺不是性工作者的低俗,而是更加令人舒服的清新,她帶著馬克透過性來了解愛,感知愛,讓馬克知道了“性”不僅僅是痛快馬麼簡單,謝爾對馬克的救贖和治癒,正是電影對真正的“性工作者”的尊重。

《親密治療》:這部全程沒離開床的電影,卻把“性”拍的這麼勵志

從令人生厭到令人生畏,大膽求愛的背後是滿滿的正能量和鼓勵

從一開始“性話題”的令人生厭,到尋找真愛的令人生畏,其實電影所表達的並不是殘疾人士對“性”的追求,它實際上是想表達殘疾人對“愛”的追求。求愛是每個人的權利,不管這個人怎樣,只要我們有獨立的意識,就有被愛和愛的權利。從馬克成為詩人的那一刻起,電影就想告訴我們應該大膽地去追求我們想要的東西,因為成為詩人需要的不是詩人的身體,而是需要詩人的心,就像殘疾人士可能沒有強壯的體魄,但他們有強壯的心,就一樣能夠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親密治療》:這部全程沒離開床的電影,卻把“性”拍的這麼勵志

人從不會讓別人看到自己脆弱的一面,但是電影卻從馬克的獨白開始,他自卑,他愧疚,他覺得自己不配享有性愛,以至於面對謝爾的引導,他更多的是恐懼,但是正是他的自卑,讓他得到了比常人深刻百倍的感受,在“性”裡追求愛的真諦,有多麼的不容易,就有多麼的感動。

被引導成功的馬克,不僅僅是“偷吃禁果”的表面感受,更是心靈上的一次昇華,他變得開朗自信,知道如何去尋找愛,表達愛,於是他和謝爾的關係也開始變得微妙,只不過謝爾最後還是離開了,但是謝爾的離開並不是拋棄,而是為愛放手,馬克在這段感情裡得到的是常人般最平等的對待。

《親密治療》:這部全程沒離開床的電影,卻把“性”拍的這麼勵志

也正是謝爾的離開,讓馬克真正意義上的找到了自己的真愛——蘇珊,從“我不是處男了”的深情告白開始,簡簡單單一句話是馬克走過的辛酸,更是馬克迎來的自信,至此,他擁有了一個他愛著的也深愛著他的女人,馬克為她寫情詩,她崇拜馬克,這一切讓馬克得到了最平凡的幸福,從阿曼達那裡瞭解愛,從謝爾那裡感知愛,從蘇珊這裡尋找真愛,馬克得到了看似殘疾人得不到的東西,這其實正是電影想告訴我們的要勇敢地去追求,每個人都有愛與被愛的權利,不要想它們很遙遠,可能下一秒,它們就會與你見面。

《親密治療》:這部全程沒離開床的電影,卻把“性”拍的這麼勵志

蘇珊陪伴了馬克五年之後,馬克離世了,他過完了殘疾人最夢想著的一生,正如神父所說的,“他的生命在他本該死亡很久之後還充實著”。而作為這個電影裡最尷尬的存在,神父的認知本不能解決馬克的煩惱,但是他卻用“上帝會法外開恩”的方式引導著馬克,他代表的是上帝,是世間的溫柔。

馬克是詩人,所以他會用他最浪漫的方式表達著自己的愛

讓我用我的文字觸控你,因為我無用的手就像一雙空手套,讓我的文字抓住你的頭髮,滑過你的後背,撓撓你的肚子,從我的雙手,輕盈自由地飛行,忽略我所有的夢想,固執地拒絕,完成我最安靜的慾望。讓我的文字進入你的心靈,埋葬火把,帶領他們進入你的身體。於是,它們溫柔地存在於你身體裡。

其實關於性的問題一直很敏感,性本應該是及其隱私的,它不僅僅是個人眼中的禁區,更是道德倫理的禁區,是受法律保護的禁區,但是在《親密治療》我們看到的是純真的“性”,是治癒的“性”,相比“性”這個淺顯的概念,電影想告訴我們的啟示還是由“性”拋磚引玉而來的“愛”,是每個人都應該擁有的愛與被愛。

《親密治療》:這部全程沒離開床的電影,卻把“性”拍的這麼勵志

地球有超過10億的殘疾人,中國有將近一億的殘疾人。所以說殘疾人的護理工作是任重道遠的,但是我們不應該滿足於基本的護理,精神的富足同樣重要,每個人都有愛與被愛的權利,就像馬克一樣,應該大膽地去追逐愛,因為人人平等,幸福屬於每一個人。

而作為正常人,我們可能做不到神父那樣的德高望重,但是我們理應讓世界多一點溫柔。

本文為原創,不喜勿噴

感謝閱讀,感謝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