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影視首頁影視

地處盆地,成都如何“引風入城”助力治氣?

由 澎湃新聞客戶端 發表于 影視2023-02-07
簡介陸成偉表示,建立通風廊道的初衷之一,是為了讓城市有更好的通風屬性,使城市內部高度集中排放的汙染可以儘快傳輸出去,從而降低環境汙染濃度,減少人群暴露,減輕大氣汙染對公眾健康的影響

最近可以去成都嗎

大氣汙染防治,需要天幫忙,更需要人努力,是業內生態環保工作者的共識。

遇到靜穩天氣的時候,往往也是“天不幫忙”的時候。

靜穩天氣,通常是指近地面風速小,大氣層結穩定(常伴有逆溫層)等特點的天氣,意味著氣象擴散條件將逐步轉差,不利於空氣汙染物的擴散、稀釋和清除,這時候就極易形成霧霾天氣。

位於四川盆地西部的成都市,是一個“小風”城市。據 2021 年統計,成都市年均風速僅為 1。4m/s,靜風、高溼是常態。而這次,作為一個“少風”的城市,成都想從風那裡,“借”到大氣汙染防治的力。

劃定城市通風廊道,引風入城

進入秋冬季,也是靜穩天氣多發的時段。

成都地處四川盆地,西邊有青藏高原,南邊有云貴高原,北側還有秦巴山脈,成都位於背風區,常年處於小風、靜風的狀態,因此,其大氣自淨能力較差,易發生顆粒物的累積和二次生成,擴散條件不利。

從這個角度說,成都是缺“風”的。

2017年,成都市環境保護科學研究院與成都市規劃設計研究院規劃五所合作,開展城市通風廊道相關課題研究。一個是生態環境科研部門,一個是城市規劃科研部門,這兩個部門,基於對於城市未來發展的思考,進行了跨學科的碰撞——要“引風入城”,提高城市通風能力,緩解城市熱島效應、減輕城市汙染。

在結合成都市大氣汙染現狀、大氣環流特徵的情況下,相關研究團隊對成都市現有城市建設情況、汙染分佈情況和氣流傳輸通道進行了充分分析。歷經兩年的研究後,提出了“8+26+N”的通風廊道體系。

成都市環境保護科學研究院高階工程師陸成偉告訴記者,“8+26+N”的通風廊道體系中,“8”指8條一級風道,主要“負責”科學導風,涵蓋成都市城區周邊方向,旨在保護成都市現有自然風源。

“26”指26條二級風道,“肩負”引風入城的“使命”。它們貫穿成都市城區內部,充分利用現有的道路、河流等自然通風環境,與一級風道交錯、連線,高效利用現有自然風源。

“N”指N條三級風道,透過城市內的公園、湖泊等建立城市冷源,實現小尺度局地冷熱環流,提高城市通風能力。

“通風廊道的規劃和設定無法從根源上解決城市汙染問題。”陸成偉坦言,“相比源頭減排,它並不是城市汙染治理的主要手段。”

那通風廊道的意義在何處?陸成偉對此解釋,提高城市通風能力,一定程度上可以緩解城市人口、機動車等造成的排放過於集中的問題。經過模型評估,通風廊道的建設可使城市PM2。5年均濃度降低1Ug/m3左右。“雖然數字看起來很小,但如果透過工業或交通領域的減排去實現,需要付出較大的代價。”陸成偉表示。

“意義還在於未來。”陸成偉說:“當我們採用所有的汙染治理手段以後,大氣汙染防治進入深水區時,每一微克的減排都是非常重要的,要付出很大努力才能夠得到相同的汙染物濃度削減。引風在空氣質量改善上起到的作用,更多體現在大氣汙染防治思路的轉換。”

減少通風廊道區域汙染排放,藉助清潔的風加速改善空氣質量

其實,在思路轉換後,通風廊道還可以發揮更大的作用。

既然能劃定通風廊道,那麼便可知道哪些區域是引風入城的路徑。

“我們還可以轉變思路,是要引清潔的風,還是要引汙染的風?”陸成偉表示,如果知道了風從哪兒經過,就可以對城市通風廊道區域開展產業佈局最佳化,減少通風廊道區域的汙染排放,可以緩解城市汙染的輸送壓力,減少工業等汙染源對人民群眾生活的影響。

從這方面理解通風廊道,也給現有汙染源的管控提供了新的思路。

“我們在前期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城市通風區域模擬和預報方法,利用中長期數值預報技術,可對未來 1 個月左右的通風特徵進行預測,動態劃定重點通風廊道區域,並將這一結果與我們掌握的汙染排放清單資料進行疊加,提出針對道路、工地和工業企業的重點管控區域,加大通風廊道區域內的道路保潔、工地揚塵管控和工業企業巡查力度,提高汙染減排績效。”陸成偉解釋。

“當然,並不是說通風廊道之外就不管了,明確汙染傳輸規律可以實現更精準地管控,避免出現‘鬍子眉毛一把抓’的局面。”他補充道。

但也有質疑的聲音:想透過通風廊道驅散霧霾,必須先有風。但靜穩天氣下本來就沒風,這種情況下,廊道的意義在何處?

對此,陸成偉迴應指出,必須承認在靜穩情況下,藉助通風廊道可以做的工作非常有限。但靜穩總會有結束的時刻,比如說當冷空氣來的時候,如果可以在通風廊道進行一些合理的設定及干預,則可以充分利用冷空氣,引入清潔的風入城,從而加速空氣質量的改善,而不是汙染物的加速累積。

既要尊重城市現有建築,又要為未來留出風的路徑

事實上,前些年,北京、杭州、武漢、西安、成都、廣州、惠州等地都將通風廊道建設納入規劃與決策的視野。

但是通風廊道的建設並不容易。城市的階段性發展使得已有的高層建築難以改變,如果為了引風進城就大拆大建,並不切合實際,也會導致資源浪費。尊重現有城市建築,禁止新建高層建築是目前的共識。

今年,國家發改委釋出了《“十四五”新型城鎮化實施方案》。其中提出要“嚴格限制新建超高層建築,不得新建 500 米以上建築,嚴格限制新建 250 米以上建築。”自 2020 年以來,這是國家層面第四次限制新建高層建築。

陸成偉表示,建立通風廊道的初衷之一,是為了讓城市有更好的通風屬性,使城市內部高度集中排放的汙染可以儘快傳輸出去,從而降低環境汙染濃度,減少人群暴露,減輕大氣汙染對公眾健康的影響。

“或許這些工作難以量化成汙染物濃度的削減,或是城市風速的增加,但通風廊道的提出,在改善城市生態環境、提升百姓幸福指數等方面帶來的改變卻是實實在在、曠日持久的。”陸成偉說:“我們也希望透過生態環境部門和規劃部門的跨界合作,帶來一些跨行業的碰撞,為成都市建設雪山下的公園城市貢獻智慧和力量。”

從“汙染典型”到“治汙典範”,如今的練江水質變好更親民社會組織提起的行政公益訴訟會成為發展方向嗎?生態文創|“中國環境生物多樣性”主題限量定製口罩團購來襲!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大會(COP15)主席、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在《中國日報》發表署名文章來源:中國環境報

編輯:張冰

更多精彩,請關注中國環境APP

長按識別二維碼下載↓↓↓

版權宣告

中國環境報社旗下媒體包括中國環境報、《環境經濟》雜誌、中國環境APP、中國環境網、中國環境微信、中國環境微博等。為維護自身版權利益,制止非法轉載行為,特此鄭重宣告如下:

1、任何媒體機構及營利性組織,凡在網際網路、移動客戶端、微信和微博等公開傳播平臺上使用中國環境報社所屬版權的新聞作品,須事先取得中國環境報社的書面授權後,方可在授權範圍內使用和轉載,且必須為作者署名,並註明來源,同時按有關國際公約和我國法律的有關規定向中國環境報社支付版權費用。

2、任何媒體機構及營利性組織,未經書面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中國環境報社所屬版權的新聞作品。對於侵權行為,中國環境報社將予以警告。

3、對於警告無效者,中國環境報社將採取包括但不限於公開譴責、向國家版權行政主管部門舉報、向人民法院提起侵權訴訟等多種措施以維護著作權人的合法權益。屆時產生的一切後果由侵權人承擔。

4、對於各類非法轉載行為,歡迎讀者舉報。

本作品如有侵權,請聯絡我們及時刪除。

原標題:《地處盆地,成都如何“引風入城”助力治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