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音樂首頁音樂

十二時辰是如何劃分的?——古代十二時辰的演變及含義

由 孤舟獨釣大龍蝦 發表于 音樂2021-06-24
簡介到了漢代,才有了我們通常所說的與地支相對應的十二個時辰:卯(日出)、辰(食時)、巳(隅中)、午(中日)、未(日昃)、申(哺食)、酉(日入)、戌(黃昏)、亥(人定)、子(夜半)、醜(雞鳴)、寅(平旦)

八點半之前是幾點

利用十二地支來紀時,劃分一個晝夜,就是我們經常說的“時辰”了。子、醜、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個“地支”依次對應一晝夜當中平分成十二份的時間段,對應到當代的十二小時制,就是前半夜11時至1時,為“子時”;午夜1時至3時,為“丑時”;後半夜3時至5時,為“寅時”;早上5時至時,為“卯時”;上午7時至9時,為“辰時”;9時至11時,為“已時”;1l時至下午1時,為“午時”;中午1時至3時,為“未時”:3時至5時,為“申時”;下午5時至7時,為“酉時”;晚上7時至9時,為“戌時”;9時至11時,為“亥時”。

十二時辰是如何劃分的?——古代十二時辰的演變及含義

十二地支對應十二個時辰只是普遍的用法,時辰還有許多講究。最初的時候,一天是不分為12段的,殷商武丁時,把一晝夜分為8段,即大明(天明)、大采(天亮至大食前)、大食(第一餐)、中日(中午)、昃(日偏西)、小食(第二餐)小採(第二餐以後至夜晚以前)、夕(夜晚)。祖甲時,把“夕”改為昏、妹(昧)、兮(曦)3個時段,一天就成了10段,到了周代,才分為12段:日出、食時、隅中、中日、日昃、哺食、日入、黃昏、人定、夜半、雞鳴、平旦。到了漢代,才有了我們通常所說的與地支相對應的十二個時辰:卯(日出)、辰(食時)、巳(隅中)、午(中日)、未(日昃)、申(哺食)、酉(日入)、戌(黃昏)、亥(人定)、子(夜半)、醜(雞鳴)、寅(平旦)。到了唐代,還開始以十二時辰對應十天干相配,每5天一週,然後再迴圈。到了宋代以後,把十二時辰中每個時辰平分為初、正兩部分:子初、子正、醜初、醜正、寅初、寅正、卯初、卯正、辰初、辰正、巳初、巳正、午初、午正、未初、未正、申初、申正、酉初、酉正、戌初、戌正、亥初、亥正,這樣就把十二份又拆分為二十四份,這與我們現在的一天二十四小時是一致的。

十二時辰是如何劃分的?——古代十二時辰的演變及含義

十二個時辰與一晝夜相配,每個時辰都表示一天中不同的時間段,古人對時辰與天象的配合非常重視,貫穿著陰陽、日月、日夜的迴圈思想。

子時,又叫做夜半、子夜、中夜,是十二時辰的第一個時辰,即二十四小時制的23時至1時。子時正當夜半,人們常將子夜作為夜晚的代名詞。在中國的古樂府中,《子夜歌》是重要的種曲目,歷代皆有許多創作,因它主要在吳地流行,也稱《子夜吳歌》。李白寫過一首《子夜吳歌·秋歌》,非常著名:“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長安城裡的女子們,在夜半之時蕭颯的秋風裡,想念著遠方的徵人,辛勤地製作冬衣,詩中景象闊大,情思深沉。

十二時辰是如何劃分的?——古代十二時辰的演變及含義

丑時,又叫做雞鳴、荒雞,是十二時辰的第二個時辰,相當於1時至3時。在《詩經·齊風》中,有一首寫雞鳴之時的非常有趣的詩:“雞既鳴矣,朝既盈矣。匪雞則鳴,蒼蠅之聲。東方明矣,朝既昌矣。匪東方則明,月出之光。蟲飛薨薨,甘與子同夢。會且歸矣,無庶予子憎。”這首《雞鳴》,全篇以對話形式,寫妻子在雞鳴的時候,一再催促在朝中工作的丈夫起身,丈夫不想起,就推脫說不是雞叫,而是蒼蠅叫。妻子又說東方都亮啦,丈夫說不是東方亮,而是月光明。這種早起時發生在夫妻之間令人莞爾的生活場景,該是許多家庭都經歷過吧?

寅時,又叫做平旦、黎明、平明、早晨、日旦、旦時等,這是天將明未明的時候,相當於3時至5時。明末清初的朱柏廬《朱子治家格言》,開篇即言:“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內外整潔。”中國古人要求夙興夜寐,早起勞作,是很有傳統的。黎明處在破曉之前,與光明離得很近,所以黎明常常用來比擬走向光明或勝利的時刻。

十二時辰是如何劃分的?——古代十二時辰的演變及含義

卯時,又叫做日出、日始、破曉,旭日,此時太陽初升,相當於5時至7時。古時,衙門卯時開始辦公,官員查點人數叫“點卯”,吏役聽候點名叫“應卯”,簽到稱為“畫卯”,點名冊稱為“卯冊”,都帶著個“卯”字,一天的工作在此時正式開始了。《紅樓夢》第五十八回《杏子陰假風泣虛凰,茜紗窗真情揆痴理》說“尤氏雖天天過來,也不過應名點卯,亦不肯亂作威福”,這裡的點卯,就是化用官衙的典錄用語,表示按時到達的意思。

十二時辰是如何劃分的?——古代十二時辰的演變及含義

辰時,又叫做食時、早食等,就是吃早飯的時間,相當於7時至9時。唐代詩人劉得仁有一首《晏起》:“日過辰時猶在夢,客來應笑也求名。浮生自得長高枕,不向人間與命爭。”詩人在辰時未起,就算是晚起了,客人來訪還要笑他,現在人們工作一般是朝九晚五,只要離工作地點不是太遠,一般不用像古人要“點卯”,而是在辰時起床了。至於到了休息日,晏起會到了什麼時辰,那可真不好說啦。

巳時,又叫做隅中、日禺等,相當於9時至11時。《西遊記》第六十一回《豬八戒助力敗魔王,孫行者三調芭蕉扇》載八戒道:“哥哥,你昨日巳時離了師父,怎麼到申時才與他鬥起?你那兩三個時辰,在那裡的?”從巳時到申時,中間還有午時和未時,所以如此說。

午時,又叫做日中、日正、中午等,相當於11時至13時。這是太陽執行到天空中央的時候,《詩經·邶風·簡兮》便說道:日之方中,在前上處。”所以有一個成語“如日中天”,正是說的這種天象,也用以比喻事物正發展到十分興盛的階段。

十二時辰是如何劃分的?——古代十二時辰的演變及含義

未時,又叫做日昳、日跌、日央等,太陽開始偏西,相當於13時至15時。《宋史·律曆志》記載了當時五更發鼓的唱詞:“朝光發,萬戶開,群臣謁。平旦寅,朝辨色,泰時昕。日出卯,瑞露晞,祥光繞。食時辰,登六樂,薦八珍。禺中巳,少陽時,大繩紀。日南午,天下明,萬物睹。日昳未,飛夕陽,清晚氣。晡時申,聽朝暇,湛凝神。日入酉,群動息,嚴扃守。”未時,雖然只是剛剛過了正午,但是陰氣已經漸盛了,中國人的思維總是非常前瞻的,要未雨綢繆,所以我們看到到了未時,人們的行動已經開始傾向於收斂了。

申時,又叫做哺時、日鋪、夕食等,相當於15時至17時。《水滸傳》第十六回《楊志押送金銀擔 吳用智取生辰岡》說“今日楊志這一行人,要取六月十五日生辰,只得在路途上行。自離了這北京五七日,端的只是起五更,趁早涼便行,日中熱時便歇。五七日後,人家漸少,行客又稀。一站站都是山路。楊志卻要辰牌起身,申時便歇。那十一個廂禁軍,擔子又重,無有一個稍輕,天氣熱了,行不得,見著林子便要去歇息。楊志趕著,催促要行”。當時正是三伏天,辰時起,申時歇,全天最熱的時候就包含在裡面,難怪土兵要抱怨。為什麼不像開始時趁早涼走呢?原來剛開始時是比較安全的地面,可以挑涼快的時辰走,到了這時,進入到了危險的環境裡,卻是不能晚上行進了。

十二時辰是如何劃分的?——古代十二時辰的演變及含義

酉時,又叫做日入、日落、日沉、傍晚等,是太陽落山的時候,相當於17時至19時。古代的啟蒙教材《增廣賢文》有一句:“莫飲卯時酒,昏昏醉到酉。莫罵酉時妻,一夜受孤悽。”說的很有意思,日出時不能喝酒,否則直到傍晚都是昏昏沉沉的,日落時不要罵妻子,否則一晚上她都不理你。多麼富有生活的諧趣,日落之時的夕陽是中國詩人最常吟詠的意象之一,誕生出許多佳篇,構成了一種獨特的審美意蘊。其中元代著名雜劇家、散曲家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勾勒出來一幅冷寂清幽的秋日傍晚之景:“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十二時辰是如何劃分的?——古代十二時辰的演變及含義

戌時,又叫做黃昏、日夕、日暮、日晚等,太陽落山,天地昏黃,故稱黃昏。相當於19時至21時。唐代詩人李商隱的五言絕句《樂遊原》,是家喻戶曉的名篇:“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他所寫的,正是酉時和戌時相交時的晚景,夕陽的美動人心魄,但是它就快要落下去,進入黃昏。詩人藉由夕陽與黃昏的意象,表達了對美好時光短暫而逝的深深感傷,這甚至被看做是對曾經盛極一時的唐王朝走向覆滅的預言。

亥時,又叫做人定、定昏等,人們開始安歇了。相當於21時至23時。唐代詩人李宣古有一首《賦寒食日亥時》:“人定朱門尚未開,初星粲粲照人回。此時寒食無煙火,花柳蒼蒼月欲來。”人定,就是亥時,人們安定下來,停止活動,星星亮起來,月兒也漸漸爬上來。到了亥時過去,就又是下一個子時了。

十二時辰是如何劃分的?——古代十二時辰的演變及含義

十二個時辰,朝朝暮暮,寒來暑往,幾千年來,留在了世世代代的中國人的人生刻度裡,是那古老的齒輪,滴滴答答,永不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