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音樂首頁音樂

本文帶你瞭解,八音所對應的八個樂器

由 旗卷虎纏身 發表于 音樂2021-07-14
簡介古代用於宮廷雅樂,每逢征戰、宴享、朝聘和祭祀都要演奏編鐘

鼓聲的聲音怎麼形容

本文帶你瞭解,八音所對應的八個樂器

我國古人將樂器按其製作材料分為八類,即金、石、絲、竹、匏、土、革、木。《樂記》中曾記載為:“土日壎,竹曰管,革日鼓、匏曰笙,絲曰弦,石曰磬、金曰鍾、木曰柷。”

金:鍾

“鍾”是我國古代重要的打擊樂器。用青銅鑄成,音色清脆、悠揚穿透力強,八音之中稱之為“金”。編鐘又叫“歌鐘”,是把鍾依大小,有次序地掛在木製鍾架上。歷代的編鐘形制不一,枚數也有異。古代用於宮廷雅樂,每逢征戰、宴享、朝聘和祭祀都要演奏編鐘。它可以用於獨奏、合奏或為歌唱、舞蹈伴奏。也許是過於複雜的緣故,漢代以後編鐘的製造技藝就失傳了。

曾侯乙墓出土的編鐘是迄今發現的最大最完整的一套編鐘,曾侯乙墓編鐘鑄造於2500年前的戰國時代,它氣勢恢宏,總重量達到兩千五百多公斤,加上橫樑、立柱等構件,用銅量五噸之多,這在世界樂器史上

是絕無僅有的。更神奇的是,曾侯乙墓編鐘在一個鐘上能敲出兩個準確的音樂,是世界上已知的最早具有十二個半音的樂器。

本文帶你瞭解,八音所對應的八個樂器

石:磬

“磬”是我國古代的打擊樂器。用磬石製成,八音之中被稱之為“石”。早期被用於先民的祭祀活動中;後被歷代帝王用在宗廟祭祀、宮殿宴享、朝聘禮儀活動中。磬的聲音清遠而剔透,音色優美,穿透力很

強,古代時籠罩著一層神秘的色彩,其聲被寓意為鳳凰的叫聲,傳說聆聽磬聲者會吉祥如意。《廣異記》記載“磬聲一振,鬼神必聞”。磬是象徵身份、地位的禮器。古代擊磬者,必先沐浴、焚香、朝拜,然後才得擊磬。

湖北省出土的全套編磬由磬石製成,分上下兩層懸掛。這套編磬與同時出土的編鐘密切配合,可在同一調高上進行合奏或同時轉調演奏。其音響效應“近之則鐘聲亮,遠之則磬音彰”。

本文帶你瞭解,八音所對應的八個樂器

絲:瑟、琴

“瑟”,古代彈絃樂器。我國最早的彈絃樂器之一,其歷史久遠。古代鄉飲酒禮、鄉射禮、燕禮中,都用瑟伴奏唱歌。瑟弦數為二十三至二十五絃不等。古瑟至南北朝時期失傳。

“琴”,我國古老且富有民族特色的彈撥樂器。琴在西周時期已廣泛

流傳,當時它經常與瑟或加上鼓等樂器在祭祀時合奏。

本文帶你瞭解,八音所對應的八個樂器

竹:簫、篪

“簫”相傳為舜所造,豎吹。現今所稱“簫”,指單管簫。而唐代以前指多管簫,即“排簫”。漢唐以來的石刻、壁畫以及墓俑儲存了許多吹奏排簫的形象。排簫的種類繁多。從管陣列成看,就有十到二十四管不等的十餘種。從形制看編管參差排列如鳳翼,有呈單翼狀的;有呈雙翼狀的。從製作材料看,排簫除竹質外,還有骨質、石質的。

“簫韶九成,鳳凰來儀”以排簫演奏的遠古韶樂,甚至可以招來鳳鳥。古人對排簫有許多溢美之詞。它的外形猶如鳳鳥的羽翼,聲音猶如鳳鳥的吟鳴。

“篪”,我國古代的吹管樂器,兩端均為閉口,無膜,音色空曠、飄逸。篪是一種似笛非笛的竹管橫吹樂器。由於失傳已久,人們一直難以知道它的實物真貌。直至曾侯己墓出土了兩件戰國時期篪樂器,終於使

這古老的樂器重新與世人見面。

匏:笙、竽

笙是一件古老而科學的吹管樂器。起源雖無實物留存,但從現在苗族葫蘆笙的結構來看,笙的出現,應該是非常早的。笙鬥用天然的葫蘆“匏”,簧片用竹青製造,所以八音之中,它歸為匏。

竽,形似笙而較大,管數亦較多,戰國至漢代曾廣泛流傳。我們比較熟悉的“濫竽充數”的故事,裡面演奏的就是這種樂器。

本文帶你瞭解,八音所對應的八個樂器

土:壎

壎是中國迄今所發現的最早的一種吹奏樂器之一,用士燒製而成,外形似蛋,其大小近似人的拳頭,中空,頂端開一吹孔,胸腹部開一個或數個指孔。

壎的音色幽深、法、寂、綿不絕,具有種獨特的音樂品質古人將壎的聲音形容為立秋之音,更使我們想象到一幅朦朧而令人神往的藝術畫面:秋天是金黃色的,令人深思的,時光流逝,又有一種淡淡的悲悽和感傷。這就是我們在九月末會聽到的立秋之音。

本文帶你瞭解,八音所對應的八個樂器

革:鼓

鼓是一種打擊樂器,在堅固的且一般為圓桶形的鼓身的一面或雙面蒙上一塊拉緊的膜。鼓可以用手或鼓杵敲擊出聲。

在遠古時期,鼓被尊奉為通天的神器,主要是作為祭祀的器具。在狩獵征戰活動中,鼓都被廣泛地應用。鼓作為樂器從周代開始。周代有八音,鼓是群音的首領,古文獻所謂“鼓琴瑟”,就是琴瑟開彈之前,先有鼓聲作為引導。

木柷

“柷”,古代打擊樂器。由木製,形如木升,上寬下窄,用木棒撞其內壁發出聲音,用來示意音樂的起始。歷代宮廷雅樂都有用到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