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音樂首頁音樂

他手製的這款樂器溫潤了古城

由 花巷 發表于 音樂2021-07-20
簡介1997年,被生意失敗困擾的李建瑜,買來幾把傳統南音琵琶,在府文廟租來的一間老房子裡拆拆卸卸,鼓鼓搗搗,不管不顧地扎進了南音樂器的製作

清弄的原名叫什麼

他手製的這款樂器溫潤了古城

他手製的這款樂器溫潤了古城

夜幕下的泉州,行走在文化宮、府文廟、芳草園一帶,不經意間,一陣緩緩的橫抱琵琶聲響起後,便有嫋嫋南音繞耳來。

在堅守了二十餘載之後,今年2月,泉州南音樂器製作人李建瑜被列為泉州市非遺南音樂器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他從事的南音樂器製作也在去年被列入非遺保護範圍。榮譽載身,李建瑜並沒有過多的欣喜。“是好事”,輕描淡寫的三個字,讓人覺得,對他來說,這是總結,更是新的開篇。

李建瑜是南安詩山人,從小就從喜歡鑽研傳統民間音樂的農民南音愛好者一一父親那裡知道了南音,1983年,村裡臨時請來給南音愛好者授課的南音名家金炯心老先生高雅流暢的曲風折服了年少的他,就此拜入門下傾心學習5個月,讓他掌握了南音的吹拉彈唱。

他手製的這款樂器溫潤了古城

此後經年,打零工,做生意,南音長伴身旁。1997年,被生意失敗困擾的李建瑜,買來幾把傳統南音琵琶,在府文廟租來的一間老房子裡拆拆卸卸,鼓鼓搗搗,不管不顧地扎進了南音樂器的製作。沒想到,多年後,在梨園劇團,南音社,上海音樂學院,中央音樂學院,中央民族樂團,甚至是漂洋過海的東南亞南音社團,都看見了李建瑜手製的獨特南音琵琶。南音名家曾家陽,音樂家譚盾等音樂大家都曾請他量身訂做。

他手製的這款樂器溫潤了古城

一把南音琵琶從選木材,製作鳳頭、做枇杷桶、成型、裝鳳頭嶽山、制銀梁、出鳳眼、粘制復手、裝軸拴弦、試音、上漆、刻字、上弦粘品相,過程本已繁複。何況李建瑜的每一把古風琵琶還都烙著明顯的李氏風格。也許這真的是一種天賦,可李建瑜說,是因為生計和堅守。想想也是,如果不是這樣,他又怎麼能在而立之年重拾南音之趣,重新學木作,學五金,學油漆,學南音樂理,學調音辨律。為了做一把出色的琵琶,止步於中學的他,硬是弄通了力學、美學、聲學對於手製南音琵琶的哲理。

他手製的這款樂器溫潤了古城

生意失敗讓他苦楚,樂器製作卻讓他自在。當李建瑜選擇南音,他早已經開悟,把苦楚消融於對南音琵琶製作的專注,就像他對琵琶取材的開悟。杉木、側柏沉穩,香樟清趣,雞翅黑檀雅緻。李建瑜的巧手將它們喚醒,注入靈性,樂手們又注入自己的個性,鮮活鮮活的,律動、雅和。

他手製的這款樂器溫潤了古城

堅守傳統之外,李建瑜也注重創新。他最得意的是,改良了一款童用琵琶,讓7到15歲的兒童有了適宜的南音樂器,即使手指偏短也能使用自如。譚盾先生髮現並提議複製敦煌壁畫裡出現的五絃琵琶、低音四弦琵琶皆出自李建瑜的妙手,他在手感上很下功夫,讓每一個演奏者彈得得心應手。

他手製的這款樂器溫潤了古城

只要你用心,傳統與現代總能碰撞出熾熱的火花,當梨園“鬼才”曾靜萍、曾龍的伯勒劇場把今古相融的梨園戲用沉浸式現代演出方式在五店市、清源山、西街帶給大家的時候,梨園與南曲為大家帶來了足夠的驚喜。李建瑜這裡,也有著相似的驚喜。

李建瑜“風雅齋”南音作坊裡的每一把南音琵琶都是古樸又鮮活的風物。古典的造型之外,每把都有自己好聽的名字,紫煙、清弄、正吟、琅然、秋思、風信子……有的古雅,有的流行,有的來自美好的《詩經》,有的來自有才的定製者自取。前一陣子,湖南衛視《乘風破浪的姐姐》欄目組裡的茜姐和“齡齡子”黃齡來到泉州,特意讓朋友鄭明明請李建瑜製作了兩把,一把叫“十三”,款曰“哦奶月圓”,一把叫“茅蒐流音”,款曰“哦爺天心”,鬼才琵琶配上了無敵時尚歌手。在浪姐團綜收官演出中,一首閩南語《心花開》在鬼才琵琶的伴奏下,聲聲入耳,聲聲入心,唱得人“愛著你,沒法度”。

他手製的這款樂器溫潤了古城

李建瑜和遊秀蓮

我想,這就是李建瑜多次向我提起的“樂和”“人和”。可來自臺灣台南的上海音樂學院博士研究生遊秀蓮卻有著更接地氣的理解。這些天她又從上海趕到泉州,在李建瑜這裡開始她的南音樂理研究,第二天要趕動車的她,特意叫上在泉州木偶劇團的男朋友小張來“風雅齋”包餃子。自從2017年她跟隨南音大會唱臺灣代表團來到泉州認識了李建瑜後,便對他的樂器製作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並開始深入研究他。開朗的遊秀蓮稱呼其老師,可李建瑜總是謙虛地說是朋友。

李建瑜的南音樂器作坊有些簡陋,他把其中一間開闢成茶室,讓大家自由泡茶彈唱。另一邊則是製作室,有些幽暗雜亂,走在房間,時不時還會被木頭粉屑濺染一身,可誰也不曾在意。遊秀蓮說,兩年多來,她到訪的每一次,“風雅齋”樂器坊,總在晚上七、八點起,陸陸續續迎來李建瑜的南音樂友。簡單的寒暄後,大家各自泡茶、彈唱,到了深夜十一二點才慢慢散去。週末的時候,南安、永春、安溪等地的樂友也會相約結伴來訪,自由地組隊來一曲南音大會唱。這種情景,從最早的府文廟舊工作室,再到兩年前新搬的打錫街南側A棟204新址,從未改變。李建瑜這個“和音”,串起南南北北的南音愛樂人。

他手製的這款樂器溫潤了古城

樸實真誠的李建瑜總說自己不太會說話,有些往事,他也不太想提起。採訪的時候,外面下著瓢潑春雨,剛調好一把琵琶的他走到床頭桌擰開一瓶高粱,倒出一杯抿了幾口。你能感覺到,那是一種握得住的真實幸福。其實,這就足夠了,在一把琵琶一杯酒面前,世間百態不過如此。世間的諸多美好,大多源於心境,只要內心寧靜,一曲“和音”勝過萬語千言。

他手製的這款樂器溫潤了古城

李建瑜不憂不喜,不急不躁。南音琵琶也是,不卑不亢,寵辱未驚。聽著它,每個想帶回自己心境的人又突然寧靜了下來。

南音琵琶聲聲起,也無歡喜也無愁。

END

文/吳日錦 圖/林良標

編輯 /曉婷 梓召

一把裁刀一把刷,紙上“裁雲”半世紀

他手製的這款樂器溫潤了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