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音樂首頁音樂

如何走出自我懷疑和自我否定?

由 L先生說 發表于 音樂2021-07-25
簡介一個高自尊的人,會覺得「我的存在是有意義的」「我是有能力做很多事情的」,因此做任何事情都會有足夠的動力

內心戲太多怎麼辦

你是不是會有這樣的困擾:

當做對了某件事情時,除了高興之外,你感到的其實更多是一種惶恐:

這件事情我好像沒做什麼,完全是靠運氣才成功的,這種成功真的屬於我嗎?

反過來,當你做錯了某件事情時,你又會感到深深的懊惱跟自責:

我果然什麼都做不好,早知道就不應該摻和的,又把事情搞砸了……

久而久之,這種自我懷疑和自我否定,就像附骨之疽,不斷蠶食著我們的自信心、自尊心,讓我們在作出任何決定的時候,都瞻前顧後,猶豫不決。

這就形成了一個

惡性迴圈。

這種心態,會導致我們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特別容易想太多,從而加重心理負擔,使得事情更容易出偏差;而當事情真的遭遇挫折,又特別容易沮喪、氣餒,從而強化這種「我果然什麼都不行」的心理活動……

那麼,如何才能終結這種迴圈,走出這個怪圈呢?

希望今天的文章,能給你一些啟發和動力。

如何走出自我懷疑和自我否定?

首先我們還是要思考:自我懷疑和否定的本質是什麼?

我們知道,人活在這世上,有一個最基本的需求,就是確認自身存在的意義和價值。只有確認自己的價值,才有動力跟外界進行互動,去影響和干預外界。這種確認價值的感受,就叫做

自尊。

(Self-esteem)。

一個高自尊的人,會覺得「我的存在是有意義的」「我是有能力做很多事情的」,因此做任何事情都會有足夠的動力。哪怕失敗了,也會覺得「這只不過是一次失誤」,並不會動搖他對自身價值的認知。

反過來,一個低自尊的人,就很容易出現什麼現象呢?經常落入自我懷疑之中,覺得自己的能力是有限的、難以對抗生活中的困境,一旦遭遇失敗,就很陷入自我否定之中,認為這種失敗再一次印證了自己的無能,從而越發抗拒面對新的挑戰。

而一個低自尊的人,哪怕成功了,也很容易導致另一種現象的發生,也就是

「冒名頂替綜合徵」

(Imposter Syndrome)。

什麼意思呢?亦即產生這麼一種心理:

我的成功跟我的能力無關,純粹是一種運氣或假象。在那些羨慕或祝賀我的人面前,我感覺自己像一個騙子,獲得了本不屬於我的讚譽。我非常害怕他們有一天會發現我的「真面目」。

也就是前面講過的:當你成功時,你會產生一種惶恐、慚愧、害怕的心理,覺得這種成功並不真正屬於自己,害怕終有一天被人揭穿。

那麼,這些狀態的本質是什麼呢?很大程度上,它跟我們成長過程中,所接受的

「剝離」

有關。

什麼叫剝離呢?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天性,這是我們對自己的自我認知;但是在成長過程中,我們周圍的人,包括家人、老師、輿論……會不斷地給我們灌輸一個資訊:什麼樣的人才是「好的」;你只有怎樣做,才能成為一個好孩子。

所以,在成長過程中,我們很容易怎麼樣呢?我們會去壓抑自己的天性,按照外界環境所要求和期望的那樣去表現、去行動,以迎合他們的標準和需求。

在這個過程中,如果你恰巧做得還不錯,很好地契合了環境對你的要求,那麼你就很容易產生一種剝離的感覺:你會覺得,那個滿足他們期望的你,並不是真實的你。而那個真實的你,其實「不夠好」。

因此,自我懷疑和自我否定,很多時候其實未必出現在真正的低自尊的人身上,而往往會存在於哪裡呢?異質性高自尊的人身上。

我在 很在意別人的看法,怎麼辦? 中提到過:除了健康的高自尊之外,其實還存在著4種不健康的高自尊,也就是

異質性高自尊:

1)不穩定型:對自我的評價不穩定。一會覺得自己很棒,一會覺得自己一無是處。

2)防禦型:特別害怕外界的否定,會不惜一切試圖維持他們的形象。

3)依賴型:跟防禦型相對應,特別需要外界的肯定。

4)不一致型:「偽裝」出來的高自尊,內在其實是低自尊,但外在偽裝出高自尊。

這4種分類,一個人可能只具備一種,也可能同時具備多種。可能程度很高,也可能程度很輕微。

你會發現:這4種異質性高自尊,它們的本質是什麼呢?其實還是低自尊。

你從內心裡並不真正相信自己的價值,並不真正覺得現在的你自己「足夠好」。但是在成長過程中,你已經習慣去扮演一個在別人眼中「足夠好」的人。正是這種衝突,使得你的自尊水平處於一個既矛盾、又脆弱的狀態。

所以,我們可以暫時得到一個結論:

自我懷疑和否定源於什麼呢?源於成長過程中真實的自我跟「別人眼中的自我」的「剝離」。

你不斷地去追逐那個別人給你設定的高標準,竭力要去表現出那個你被灌輸的、被塑造的「理想的我」,但事實上,你又知道真實的你並不是那個樣子,無法達到這種期望和標準。

正是這個矛盾,使得你的自尊變得搖搖欲墜,無法承受真正的衝擊。

如何走出自我懷疑和自我否定?

從這個角度出發,我們可以理解:自我懷疑和自我否定,本質上是什麼呢?是一種自我的保護措施。

你害怕把事情搞砸,害怕暴露出那個真正的「不夠好」的你,從而降低你的社會評價,進一步削弱你的存在感和價值感。

所以,許多這樣的人都有一種特點,就是在特別需要外界肯定的同時,又特別害怕外界的否定(參考上面的「防禦型」和「依賴型」)。本質上來講,都是為了維持一種內心的穩定和協調:

我不希望摧毀我現在的這種狀態。

我不希望把那個「真正的我」給暴露出來。

因此,他們會傾向於對外界的挑戰和風險進行規避,在沒有百分之百把握的時候,絕不做任何有風險的事情。

同樣,心理學家 Kernis 發現:異質性高自尊的人,會有兩個顯著的特點:(Kernis et al。, 1996, 1997, 2000)

1)更容易注意到負面的評價,並把中性和模糊的評價解釋成負面。

2)更容易對負面評價進行更深入的反芻。

這兩點跟自我懷疑是一致的,本質上,就是對周圍環境中的威脅調高權重,以避免讓自己陷入任何威脅之中。

但這種機制往往適得其反:因為生活中他們不可能去逃避一切挑戰,因此,當面對挑戰的時候,就特別容易把那些負面的、不夠好的地方放大,不斷地誇大外界威脅,對自己造成驚嚇和壓力……

所以,習慣自我懷疑的人,經常會有一種什麼感覺呢?「驚弓之鳥」。很多時候,並不是他們真的能力不足,或者面對的挑戰太困難、問題太複雜,而是他們無窮無盡的內心戲,耗盡了他們的能量和動力,使得他們沒有多餘的精力去真正克服困難,跨過那一步。

這是一種很痛苦、很難受的體驗。

最常見的例子是什麼呢?就是社交焦慮、社交障礙和社交恐懼。絕大多數的社恐,其實最根源的原因,都是無法做到或保持「好的自己」,害怕讓「不夠好的自己」暴露出來。

這裡要稍微區分一下這幾個概念:自卑,自信,自尊,以及自我懷疑。

自信是指一個人在某方面的自我效能感,以及他知道自己的能力、並相信自己能夠把事情做好的心理狀態。

要注意的是:在某方面有自信(比如在專業領域上積累了十年經驗)並不妨礙他有低自尊,他可以同時是一個容易在其他方面感到自卑和自我懷疑的人。

舉個例子:一個在技術上十分出色的工程師,可能在社交上會有嚴重的社交焦慮,乃至於不敢跟陌生人溝通,這是非常正常的。

而自卑呢,阿德勒把自卑分為原生自卑和次生自卑。童年時期,如果一個人的「真實自我」經常遭受否定和打壓,就會造成原生自卑,覺得自己是異樣的、弱小的、沒有用的,從而導向低自尊。

在這種情況下,他往往會發展出一個「虛構目標」來保護自己的存在感,提升自己的價值感。亦即我前面講過的「剝離」。

而長大之後,如果他發現自己無法達到或實現這個虛構目標,無法維持這種在別人規訓和灌輸之下的形象,就會造成「次生自卑」 —— 也就是自我懷疑和自我否定。

從這個角度來講,自卑、自我懷疑和自我否定,其實也源於什麼呢?一種對抗性的建構敘事。

正是因為無法內化這種「真實的我」和「外在的我」,無法把自己放在一個新的環境裡面去思考「時代不同了」,無法消除心中那個被灌輸和規訓的高標準、高期望 ——

才造就了今天,那個害怕被揭穿,害怕面對困難的自己。

如何走出自我懷疑和自我否定?

講了這麼多,那麼,有什麼辦法可以幫助我們,擺脫這種自我懷疑和否定呢?

分享幾個行而有效的方法給你。

1. 變自我沉浸為自我抽離

習慣自我懷疑的人,往往會有非常多的內心戲。當他們遭遇失敗時,一方面特別喜歡沉浸在這種負面的情緒和氣氛之中,另一方面,這種失敗的記憶又會經常被呼叫、被回憶起來。每想起來一次,都會強化他們對自我的「無能感」。

因此,首要要做的,就是把這種自我沉浸的傾向,轉變為自我抽離。

什麼意思呢?自我沉浸,指的是用第一人稱的角度沉浸到情境或回憶中,讓自己一遍又一遍地經歷這些負面感受;而自我抽離,指的是用第三人稱「跳出來」,從更高的角度看待這些場景,把自己抽離出來。

具體而言,可以參考這幾個做法。

當你遇到困難和問題時,不要沉浸在「果然又被我搞砸了」的狀態中,而是轉換一下角度,考慮:

我面對的問題是什麼?這些問題出在哪裡?

我擔憂的結果是什麼?發生的可能性有多大?

在這個過程中,不要落入自己無限放大困難和威脅的陷阱,而是強迫自己去考慮:

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是什麼?它的深層原因和直接原因分別是什麼?

其中有哪些是由於我行動不當所導致的?有哪些是我無法控制、無法決定的?

如果換了別人,他是否會跟我碰到一樣的問題,會做得比我更好嗎?

當你思考擔憂的結果時,一定不要落入「災難性想象」的陷阱中。要去理清楚:

這個問題有哪些可能的結果?根據我已知的資訊,它們發生的可能性有多高?

我可以如何獲取這些資訊?我是否可以透過查閱資料、諮詢相關的人,來儘可能讓這個估算更加符合實際?

我可以做些什麼,來儘可能避免這些不好的結果發生?

同樣,當你覆盤和反思時,也要注意把自己的視角拔高,把心理感受、情緒體驗暫且拋開,讓自己去思考:

這件事情最終導致了什麼樣的結果?這個結果是由哪些行動所產生的?

也就是說:去關注「我做了什麼」「它導致了什麼」這些客觀發生的事情,而不是「我本該如何」這種對現實和問題沒有幫助的懊惱和內耗之中。

簡而言之:每當你忍不住去想象,去把自己代入到某種畫面或場景中,每當你產生對潛在威脅的恐懼和擔憂時,果斷地讓自己退出這種狀態,把自己另外想象成一個第三方的人,跟自己的內心對話,幫助自己理清楚所處的狀況。

這可以幫助你非常有效地避免落入負面情緒的吞噬之中。

如何走出自我懷疑和自我否定?

2. 改變與「過去的我」和「未來的我」的關係

容易自我懷疑的人,有一個非常常見的毛病:

總是把「過去的我」的權重調得很高,卻喜歡把「未來的我」的權重調得很低。

什麼意思呢?這些人總是會認為:過去的我是什麼樣的,現在的我就是什麼樣的;過去的我應該遵循什麼樣的標準和期望,現在的我就也要遵循這個標準和期望。

從而,使得這種不切實際的標準,以及與之相對應的自我認知,一直從童年陪伴到現在。哪怕是他們現在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早就已經換了多少次環境,也難以跳出這種束縛。

反過來,他們對「未來的我」的認知,卻是靜態的、固定的。他們會覺得,現在的我是不夠好的,所以未來的我也「很可能」是不夠好的。我要做的不是去改變它,而是去掩飾它、隱藏它。

因此,這樣的人,又很容易落入一個什麼陷阱呢?

固定心態。

亦即:認為「我現在是這樣,以後也會一直這樣」,因此,容易把遇到的種種困難和挑戰,都視為一種威脅,視為對我的存在價值的質疑和挑戰,從而,不願意去面對任何困難,永遠都是能逃避就逃避。

如何改變這種狀態呢?你要做的,就是斷開跟「過去的我」的聯絡,同時,改變對「未來的我」的認知。

一方面,你要清楚一點:過去你所有受到的否定、要求和規訓,只有在什麼條件下才繼續生效呢?

只有當你還把它們當真,仍然無法掙脫它們束縛的情況下,它們才是有效的。

換言之:現在的你,跟過去的你,其實並不是同一個你,也無需遵循同樣的高標準和期望。你應該做的,是自己掌握自己的方向,自己為自己的未來設定一個目標。

沒有任何人能夠為你負責,也沒有任何人應該為你負責,能夠承擔起這個責任的,只有你自己。

另一方面,你要明白:未來是掌握在自己手上的。當你把「未來的你」看作是比現在更好的自己時,你才有動力和熱情,去讓自己真的變得更好。

因此,一個好的思維習慣就是:

我可以做些什麼,為「未來的我」打好積累?

這也就是我經常說的

「實驗心態」

。也就是說,把一切面臨的挑戰,都看作是一種幫自己提升經驗值的方式。哪怕失敗了又怎麼樣,做得不好又怎麼樣,影響的不過是此時此刻的「我」的評價 —— 並且,很大機率上,失敗的結果遠遠沒有我們想象的那樣可怕。

但對「未來的我」而言,就又增加了一分經驗,可以更好地應對未來的情境。

一旦你開始適應這種思維方式,你就不會覺得艱難了。因為一切讓你不舒服的事情,都可以看做是對未來的「未雨綢繆」。

參考我在 如何讓生命更有意義? 中提到的內容,也就是把一切困難和挑戰,都視為是對未來的「成長性活動」,把它跟你的價值性活動掛鉤,讓它成為你成長的養料。

一旦你能夠明確:你該為之負責的,不是「過去的我」,而是「未來的我」,你就可以用一種全新的心態,去面對生活中的種種挑戰。

如何走出自我懷疑和自我否定?

3. 強化自己的內隱自我

我在以前的文章裡講過:什麼是內隱自我?就是針對某一類場景,「我」過往的種種感受、記憶和經驗。

如果你的內隱自我裡面充斥著失敗和挫折的感受,那麼,當你面對新的、相似的場景時,它們就會喚起你不愉快的記憶,從而調動起你的情緒反應,讓你下意識地選擇排斥、逃避和恐懼。

所以,一個好的方式,是在平時的生活中,不斷地去豐富、充實和強化內隱自我,讓它充滿更多的「正面資訊」。

具體而言可以怎麼做呢?一個簡單的做法是:每天定期記錄下這一天裡面,我「做對了什麼」。

注意這個過程要儘量詳細,最好能夠把自己面對的場景、採取的行動,以及良好的反饋都記錄下來。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

今天和朋友某某聊天,他向我吐槽了最近生活中的一些煩惱,我敏銳地注意到,這些事情的背後其實折射出他對自己的不夠滿意,於是我從這方面出發,給了他一些鼓勵和肯定,讓他心情好轉起來。

這讓我發現,我在關注他人的言外之意和內心感受上,似乎還是蠻細膩的。

再比如:

今天和同事某某發生爭執,她提出了一個主張,但我發現這個主張跟團隊的目標其實並不一致,於是我構思了一下,用盡量有力、精準的邏輯試圖跟她溝通,最終成功地說服了她。

這讓我發現,我對團隊的目標和方向還是蠻清晰的,同時我用邏輯證明自己主張的能力還是挺不錯的。

類似這樣。在生活中不斷地積累這樣的細節,告訴自己「我在某方面是有專長的」「我是可以取得理想的結果的」,久而久之,你就可以積累下大量的、應對不同情境的正面資訊。

那麼,當遇到困難和挑戰時,當你的內心再一次進入「我究竟能不能做好」的自我懷疑和自我否定時 ——

這些正面資訊和內隱自我,就會成為你對抗這種心態的「彈藥支撐」,為你源源不斷地提供動力。

如何走出自我懷疑和自我否定?

最後,幾個小練習,可以幫你更好地做到這三點。

1)多考慮「如果是他,他會怎麼做」

我在很多文章裡都提過這個很有效的小技巧:為你找到一個榜樣,可以是你公司裡的前輩、領導,可以是你一名睿智的朋友,也可以是你理想中的「未來的自己」。

然後,當你遇到問題的時候,多想一想:如果是他,他會怎麼做。

不是說你要模仿他的做法,也不是說你要像他一樣有能力去處理問題,而是,透過這種方式,最大限度地降低你的自我懷疑,讓自己避免負面情緒的影響。

2)想象未來的圖景

有空的時候,比如在碎片時間的時候,或者每天晚上睡覺前,不妨想一想:我未來想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過一種什麼樣的生活。

可能有朋友會覺得這一點很模糊,不知道從何入手,沒關係,那也可以逆向思維,想一想:我將來堅決不要過什麼樣的生活。

比如:

我不希望我40歲的時候,還在公司裡仰別人鼻息,我一定要自己獨立出來為自己工作;

我不希望5年之後,我還需要這樣到處出差,我希望能有一個穩定、平靜的生活;

我不希望以後每天還要加這麼長時間的班,我寧願工資少一點,也希望能有更多可以掌控的時間,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這個問題其實不一定需要有一個明確的答案,重要的是過程。

像這樣不斷地質問自己的內心,可以幫助你更瞭解自己內心的傾向,慢慢探尋到自己真正關注的、願意捨棄的東西。

從而,讓你把「現在的我」跟「未來的我」,更好地聯絡起來,形成一個整體。

3)發現和挖掘細微的成功。

日常生活中,當你產生每一分小小的成就感,或者從外界獲得反饋時,不妨用一兩句話及時記下來,作為你的「感恩日記」(我自己是用「開心的事」做記錄)。日後常常翻閱、檢視。

這些事情可以非常簡單,比如:

「今天在某某專案上又產生了一個好想法」

「今天領導表揚了我在某某任務上的進展」

「今天幫同事處理了一個小疑難,得到了他的感謝」……

久而久之之後,你也許會習慣用這種方式跟自己進行對話:「我剛才幹得真棒」「我做了個好決定」「幹得好,你在壓力之下保持了冷靜」。

這是一件好事,它意味著你開始真正地接受和「喜歡」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