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音樂首頁音樂

煙波浩瀚文濤亭,朝觀晨曦晚賞月

由 融媒日記 發表于 音樂2021-08-30
簡介李叔同——弘一大師(1880—1942),幼名成蹊,譜名文濤,一名廣侯,又名廣平,號漱筒、惜霜,祖籍浙江平湖乍浦,因染店橋李氏二房的祖輩在河北經營長蘆鹽場而移居天津

煙波是什麼意思

文濤亭,座落於浙江省平湖市乍浦九峰東南3公里的外浦山,是一座近海的小島,俗稱“小普陀”。為紀念我國近代藝術教育早期啟蒙者、中國乃至國際上的知名高僧李叔同——弘一大師,圓寂五十週年而啟建的。

李叔同——弘一大師(1880—1942),幼名成蹊,譜名文濤,一名廣侯,又名廣平,號漱筒、惜霜,祖籍浙江平湖乍浦,因染店橋李氏二房的祖輩在河北經營長蘆鹽場而移居天津。文濤於1880年出生在天津。1918年農曆七月十三日披剃於杭州定慧寺(亦名虎跑寺),皈依佛門。1942年農曆九月初四日,圓寂於福建泉州不二祠溫陵養老院晚晴室,終年63歲。

李叔同祖居平湖乍浦染店橋(亦稱李家埭),他在少年時曾返李家埭祖居小住,在這期間他鐫刻了“平湖後生”、“江東少年”、“吳郡子弟” 等印章;以後,又刻了“家在蕭山潘水間”一方,以示不忘父輩祖籍。根據筆者實地勘查,在乍浦南門外有條南北向街道,濱海,長約200米,地形較高,原系一小山丘,取其諧音,故名“蕭山街”;據清·光緒版《平湖縣誌》:“潘巷,在虹霓堰東南,系明代望族潘氏世居之地。” 潘巷港,亦稱潘水,向南約1公里便是李家埭。從這方閒章證明他對家鄉有很深的感情。當年他返回天津後,不久,又賦《清明感事詩》一首,詩云:

一杯濁酒過清明,

觴斷樽前百感生。

辜負江南好風景,

杏花時節在邊城。

1898年,叔同奉母攜妻南歸,定居上海老北門,租賃於公館馬路卜鄰裡(今金陵東路389弄福南里),因 “平湖縣同鄉會”近在咫尺的山東路,且同鄉會會長也是乍浦人,這可能是巧合,但也不能排除是其生母王氏事前有意識安排,以便得到鄉親們的相互照應。1901年叔同奉母命,以“平湖縣籍”考入上海南洋公學經濟特科班,改名李廣平,從蔡元培先生受業。次年秋,叔同又奉母命以“嘉興府平湖縣監生李廣平”名,赴杭州參加“庚子、辛丑恩正併科”鄉試。由此可見叔同一生都確認自己是“平湖後生”、“吳郡子弟”。

為紀念李叔同——弘一大師圓寂五十週年,由乍浦“平湖國營林場”斥資10萬餘元,選定有“海天佛國”之稱的“小普陀”島建造紀念亭,於1992年5月肇始,至次年4月竣工。為雙層六面重簷花岡岩石質紀念亭,精雕細刻,古樸典雅。因大師在俗譜名“李文濤”,故題名“文濤亭”。亭上鐫刻楹聯兩副:正面上聯是“事能知足心常愜,”下聯是“人到無求品自高。”聯句選取大師先父李曉樓遺作,1932年由大師親筆書贈弟子劉質平居士。面北的亭柱聯語,上聯是“碧海潮音三千沙界,”下聯是“白華山色一代宗風。”請全國詩詞學會顧問、中國古典戲曲研究專家、嘉興白茅庵居士莊一拂老人撰聯並手書。

外浦山(雅稱外蒲山),地處橫浦(又稱青龍江)南岸,與裡浦山隔海相望,近年建有“斜拉鐵索橋”可通彼岸。島上岸線曲折逶迤,曲徑通幽;林木茂密,古樹參天;煙波浩瀚,水天相連。“文濤亭”正座落於海島中部山巔,置身其中,可以“朝觀東海晨曦,晚賞西峰曉月”,四季充滿詩情畫意,使人流連忘返。(陳宰/文)

煙波浩瀚文濤亭,朝觀晨曦晚賞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