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音樂首頁音樂

中國人物畫,“帶長鋏之陸離兮,冠切雲之崔嵬”

由 芳華1982 發表于 音樂2021-09-02
簡介2、畫的內容:畫面繪有一娟秀婦女(應該是墓主)側身而立,面向左方,細腰錦袍,袍長曳地,錦袍上鏽有彎曲雲紋圖案,腦後梳椎髻,兩手前伸合掌作作揖狀

陸離是什麼意思

中國人物畫,“帶長鋏之陸離兮,冠切雲之崔嵬”

關於本書:

《文物鑑賞叢書之人物畫》,1996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林虞生編著。這本書的內容很好,作者做了很多的功課。缺點是配圖都是黑白的,且模糊不清、難以辨認。

我國古代的人物畫,不同歷史時期具有不同的時代特點。作者有民間的畫師,也有朝廷的高官,有文士布衣,也有方外緇流。而所寫人物內容,有帝王將相,貴婦妖姬,也有隱士漁夫,村姑貧婆,有道釋人物,也有優伶藝相。反映了不同時期各階層的生活。

一般來說,可分為道釋畫、仕女畫、高士畫、肖像畫、風俗畫、歷史故事和民間傳說畫等;在技法上,先後出現了工筆、簡筆、白描、潑墨、寫意、指頭等各種人物畫法,設色有重彩雅淡,也有水墨渲染等筆法。

從岩石壁所繪刻的巖畫來看,有狩獵、耕荻、歌舞、娛神等場面。我國的紙素繪畫藝術,也從人物畫開始。

今存及漢代以前的紙素人物畫作品,只有數件地下考古發現的民間無名畫師的作品,如戰國楚墓的帛畫,馬王堆、銀雀山西漢墓的帛畫等。非紙素的秦漢人物畫作品,還可從畫像石、畫像磚和墓壁畫等中看見大概。

魏晉南北朝是我國人物畫發展的重要時期,有“曹家樣”和“張家樣”之分、“疏體”和“密體”之別。東晉顧愷之的《洛神賦圖》、《女史箴圖》、《列女仁智圖》是現存的宋代摹本。

唐代人物畫進入巔峰,這個時期人物造型以健碩豐盈為美,線條圓勁,賦彩濃豔。閻立本的《步輦圖》,張萱的《虢國夫人遊春圖》,周舫的《簪花仕女圖》,孫位的《高逸圖》,都是這時期的佳作。五代有顧閎中的《韓熙載夜宴圖》,周文矩的《重屏會棋圖》等佳作。

兩宋的山水、花鳥畫盛極,但李公麟的線描人物畫,梁楷的潑墨人物畫,王居正、張擇端、蘇漢臣、李嵩的風俗人物畫和元代王繹的肖像畫,都很卓越。

明清時期,文人畫瀰漫,仿古風盛。但吳門派(因蘇州為古吳都城)的唐寅、仇英,浙江派的李在、吳偉等都有佳作。晚明時期的曾鯨的人物肖像畫已經開始吸收西洋的畫法,形成了波臣派。陳洪綬的人物畫誇張古拙,軀幹偉岸。

選取一百幅具有代表性的佳作,分篇一一講解。

一、龍鳳仕女帛畫

中國人物畫,“帶長鋏之陸離兮,冠切雲之崔嵬”

1、畫的基本情況:

1949年在湖南長沙陳家大山楚墓出土。

絹本墨繪,縱31。2釐米,橫23。2釐米。與當時楚國“其俗信巫而好祠”(楚人信巫鬼)有關,與後世的“銘旌”一樣,都屬於隨葬的明器,具有祝願死者靈魂早日升天的意思。

2、畫的內容:

畫面繪有一娟秀婦女(應該是墓主)側身而立,面向左方,細腰錦袍,袍長曳地,錦袍上鏽有彎曲雲紋圖案,腦後梳椎髻,兩手前伸合掌作作揖狀。頭頂繪有一鳳鳥,兩腳一前曲一後伸,尾巴翹起,振翅騰飛;旁有一龍,作扶搖沖霄狀。

3、畫的評價:

造型準確,線描清楚。墓主廣額平梳兩鬢,眉目秀麗,符合《詩經》中“螓首蛾眉”的記述。沒有賦彩,只在嘴唇和衣袍上點了些淺朱,顯出墓主的文靜。細腰,是當時楚地的特色,《管子》中有記載:“楚王好小腰,而美人省食”。

4、其他:

龍鳳都是我國古代人們認為的仙禽靈獸,能溝通人神的關係,有著祈求龍鳳接引墓主靈魂昇天的意思。這幅帛畫裡的龍鳳動感十足,因此也可稱為是我國最早的一幅仙禽瑞獸圖。

二、人物御龍帛畫

中國人物畫,“帶長鋏之陸離兮,冠切雲之崔嵬”

1、畫的基本情況:

1973年在湖南長髮子彈庫一號墓出土。

絹本墨繪淡設色,縱37。5釐米,橫28釐米。

2、畫的內容:

正中繪一有須男子,側身而立,手執韁繩作駕馭巨龍狀。龍作舟形,龍尾立一白鶴,水中有魚兒在遊動。男子身材修長,氣宇軒昂,峨冠博帶,腰佩長劍,上有輿蓋。畫面人、魚、龍都朝向前方,人的衣袂和輿蓋飄帶飄向後方,使得畫面產生流動感。

3、畫的評價:

主題突出,寫實感強。技法更為成熟,構圖完整,線條流暢,龍的形狀豐滿,白鶴昂首高鳴,生動形象。反映了戰國晚期繪畫的新水平。

4、其他:

同時代屈原的《楚辭》中有:“高餘冠之岌岌兮,長餘佩之陸離”,《九章》中有:“帶長鋏之陸離兮,冠切雲之崔嵬”,《九歌》中有:“駕龍輈兮乘雷,載雲旗兮委蛇”,《雲中君》中有:“龍駕兮帝服,聊遨遊兮周章”等。可見當時的楚國衣冠服飾與風俗民情。

三、馬王堆一號漢墓帛畫

中國人物畫,“帶長鋏之陸離兮,冠切雲之崔嵬”

中國人物畫,“帶長鋏之陸離兮,冠切雲之崔嵬”

中國人物畫,“帶長鋏之陸離兮,冠切雲之崔嵬”

1、畫的基本情況:

1972年在湖南長沙馬王堆先後發掘了三座西漢前期的墓葬。其中二號墓墓主是長沙國丞相立倉,一號墓為其妻,三號墓為其子。

整幅用三塊絹帛拼成,上寬下窄,呈T形。設色。縱205釐米,上橫92釐米,下橫47。7釐米。出土時畫面向下,覆於內棺蓋上。

2、畫的內容:

上層天國部分,繪一人首蛇身的燭龍神人,右上畫一大太陽,中有金烏,下有扶桑樹和八個小太陽,左上部畫有月亮,中有蟾蜍玉兔,左右各繪一龍,有一女子騎於左龍翼上,雙手託月。其間有仙鶴、雙豹等動物。有一神托住天門,上有二神守衛天闕。

中部是墓主的生活寫真。一貴族老婦,身著錦袍,步履蹣跚,拄杖而行,身後隨有三侍女,前有兩侍女捧著食案跪接。兩側有雙龍互動穿一玉璧,兩神獸和人首鳥身者兩人站立兩旁。

下層繪有一赤膊力士,雙手托住整個大地,其間有奇禽異獸和魚蛇等祥瑞的物品。

3、畫的評價:

構圖精巧,內容豐富,集天上地下人間於一幅。線條也富於變化,粗細疏密自然得當,設色相宜,平塗渲染並用,以硃砂、土紅、暖褐為基調,雜以白粉、石青、藤黃等色,富麗而又詭秘。人物描繪講究主次,墓主在中央,形象高大,僕從侍者身形小些,突出人物的身份地位。墓主作側面立像有助於突出其形象。

4、其他:

當時用來懸掛在靈堂上,出殯時張舉作前導,入墓後蓋於棺上。具有引導死者靈魂昇天的意義。據墓中隨葬簡冊記載,這件稱為“非衣”。

帛畫反映了當時的神話傳說,燭龍、日神、月魄、仙禽靈獸等。漢初實行“無為而治”,道家思想盛行,後又尊儒,倡導孝行,生養死葬,都豐厚。

四、洛神賦圖

中國人物畫,“帶長鋏之陸離兮,冠切雲之崔嵬”

中國人物畫,“帶長鋏之陸離兮,冠切雲之崔嵬”

中國人物畫,“帶長鋏之陸離兮,冠切雲之崔嵬”

1、畫的基本情況:

傳為顧愷之所作。

《洛神賦圖》現存五卷,均為宋摹本。北京故宮所收藏的這卷絹本設色,縱27。1釐米,橫572。8釐米。

2、畫的內容:

全圖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描繪曹植東歸臨洛水遇女神的情節,“餘情悅其淑美兮,心振盪而不怡;無良媒以接歡兮,託微波而通辭”。這一段畫面裡洛神反覆出現,或凌波獨立,或駕雲空中,或水畔閒行,或山間微步。

第二部分描繪洛神心許,“於是洛靈感焉,徙倚彷徨……輕軀以鶴立,若將飛而未翔”,得到了眾靈的幫助,“屏翳收風,川后靜波,馮夷鳴鼓,女媧清歌”,最後人神相感,“動朱唇以徐言,陳交接之大綱……雖潛處於太陰,長寄心於君王”。這段畫面先是曹植坐在榻上與洛神互訴衷情,最後是青鳥傳情,洛神乘雲車而去。

第三部分畫面與原賦不同,採用浪漫主義手法,描繪洛神與曹植並肩駕舟渡河,最後在守衛護送下駕車而去。

3、畫的評價:

圖卷採用連環畫的方式,將情節集中在一個長卷中,組成一個完整的故事。精心佈局,筆法細密,線條秀潤柔媚,敷色豔麗明快,畫面典雅。人物形象方面,曹植雍容大度,洛神情意綿綿。卷中山石有勾無皺,樹木空勾無鱗,這是早期山水畫的特點。

4、其他:

顧愷之(345-406?),字長康,晉陵無錫人,出身士族,曾為參軍。傳顧愷之有三絕,才絕,畫絕,痴絕。是東晉時文學家、畫家,是第一個把文人審美意識帶入繪畫中,也是第一個有畫跡流傳後世的文人畫家,著有《畫論》等三篇理論文章。

《昭明文選》記載:《洛神賦圖》是據三國曹植的《洛神賦》而創作。相傳曹植愛慕曾逸的女兒(此女在曹操破袁紹後,被曹丕所佔,曹丕稱帝,被冊為皇后,後失寵被賜死甑,有感於甑氏的死,因過洛水,託為與洛神相感的經過作《感甑賦》。明帝改為《洛神賦》。

五、女史箴圖

中國人物畫,“帶長鋏之陸離兮,冠切雲之崔嵬”

中國人物畫,“帶長鋏之陸離兮,冠切雲之崔嵬”

中國人物畫,“帶長鋏之陸離兮,冠切雲之崔嵬”

1、畫的基本情況:

原圖已失,傳世的有兩個版本,一是唐摹本,畫風古樸,一是宋摹本,水準相對差些。唐摹本原藏於頤和園,被英軍盜取,現藏於英國不列顛博物館。唐摹本絹本設色,縱24。8釐米,橫348。2釐米。

2、畫的內容:

《女史箴》是一篇宣揚婦女應忠於男子,忠於君王,恪守封建婦道的文章,原文分為十二節。顧愷之據文繪為十二段,每段圖前錄相應原文一節。今存第四節至第十二節共九段。

依次是:馮媛當熊、班姬辭輦、世事盛衰、修容飾性、同衾以疑、微言榮辱、專寵黷驩、靖恭自思、女史司箴等,所失的是君臣夫婦、婦德尚柔、樊姬感莊。

3、畫的評價:

設色秀麗,構圖嚴謹,各段可合成一章,又能單獨成幅,人物神態,生動逼真。佈局精巧,勾線多用遊絲描,衣著服飾很少墨染,用色多平塗,顯出人物嫻雅秀媚。是一幅仕女人物畫佳作。

4、其他:

《晉書。張華傳》記載,晉惠帝司馬衷的皇后賈南風專擅國政,司空張華“懼後族之盛,作《女史箴》以諷”。到了東晉,顧愷之據文繪成圖卷。

ps:碼字不易,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

中國人物畫,“帶長鋏之陸離兮,冠切雲之崔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