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音樂首頁音樂

乾隆南巡迴京時,發現一縣名與上古聖賢之母同名,專門下旨:易之

由 大運河時空 發表于 音樂2021-09-05
簡介此外金朝把名字改成“慶都”是為了紀念堯之母,清朝乾隆皇帝把名字又改回望都,則是認為縣名與聖賢之母同名不妥

誰記載的秦始皇七年

大家都知道都知道清朝的乾隆皇帝喜歡寫詩,以創作了43000多首詩的數量名列古今中外詩人之首。不僅如此,他在其他的方面也無不想展示自己的博學。比如有一次他在巡視回京的途中,就把一個縣名給改了。

乾隆十一年(1746年)十月,乾隆皇帝結束了對正定府的巡視,回到京城後卻發了一道“上諭”:

聯自正定迴鑾,固城、祁水之間有縣焉,與堯母同名。雖述古之義也,觸目踟躇,於意弗安,其易之,仍為望都。

乾隆南巡迴京時,發現一縣名與上古聖賢之母同名,專門下旨:易之

乾隆的上諭

大意是自己從正定回京的路上,發現固城和祁水之間有個縣,這個縣名居然與上古先賢堯的母親同名。雖然有紀念懷念的意思,但想想還不是太妥當,縣名就改了吧,改回望都縣。

乾隆南巡迴京時,發現一縣名與上古聖賢之母同名,專門下旨:易之

清康熙時還為慶都縣

乾隆南巡迴京時,發現一縣名與上古聖賢之母同名,專門下旨:易之

康熙時慶都縣治

原來望都縣在乾隆改名之前曾叫做“慶都縣”,但是看乾隆上諭裡的意思,慶都縣之前還叫過望都縣,這次僅僅是改回去而已。那麼這兩個縣名之間的變化究竟是怎麼樣的呢?

據1993年版《河北省志》第2卷建置志記載:望都縣,戰國時趙國慶都邑,西漢改為望都。

在春秋戰國時期,邑是縣的初始狀態,和縣相比可能在一些制度和官員使用上和縣有一定差距,但已經是和周朝實行分封制截然不同的一種制度了,邑令或者縣令都是由國君任命的“流官”,有任期、食俸祿、無封地,秦朝的郡縣制是把這一制度進一步發揚光大。

乾隆南巡迴京時,發現一縣名與上古聖賢之母同名,專門下旨:易之

西漢時的望都縣

望都縣在趙國時就是邑,不過其名字叫做慶都邑,其名字來源是境內有慶都山。秦朝時就已經改為了望都縣,《史記》卷6《秦始皇本紀》的記載中,始皇七年(前240年)就曾攻過此城。改為望都縣的原因大概是像《漢書·地理志》張晏註解的那樣:“堯山在北,堯母慶都山在南,登堯山見都山,以此為名。”從戰國時期的以山為名,改成了從堯山向慶都山眺望,這是一種有著動作在內的意境,把地名變得更形象更生動了,可能當時改名的官員也是考慮到了這一點。

乾隆南巡迴京時,發現一縣名與上古聖賢之母同名,專門下旨:易之

金朝慶都縣

望都之名使用了近1400年,朝代則到了金朝,其初期仍稱為望都,但是在大定十八年(1178年)左右把望都卻改為了慶都。至於望都為何改為慶都,大概是以崇尚、追求漢文化的金朝人,把以上古先賢堯之母命名的慶都山之名,再用於縣名是一種懷念、紀念吧,或者是宣揚自己嚮往漢文化之心。不過這只是猜測,沒有確切史料支援。

乾隆南巡迴京時,發現一縣名與上古聖賢之母同名,專門下旨:易之

民國時期的望都縣地圖

乾隆南巡迴京時,發現一縣名與上古聖賢之母同名,專門下旨:易之

民國望都縣城圖

慶都縣之名使用了570年左右,一不小心又碰到了乾隆皇帝的這個博學而又擅長在各地留下自己痕跡的“行動派”,一個上諭就把縣名又改回了曾經用過的名字。

巧合的是,把望都改成慶都的是女真人建的金國,而把慶都又改回望都的則恰恰又是同為女真人的清朝皇帝。此外金朝把名字改成“慶都”是為了紀念堯之母,清朝乾隆皇帝把名字又改回望都,則是認為縣名與聖賢之母同名不妥。這樣看來,同為一個民族,但經過了500多年的發展,其文化、思想顯然已經發生了截然不同的變化。

您認為是這樣嗎,歡迎在文章底部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