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音樂首頁音樂

為什麼我們越來越不願意說話了?

由 青小小 發表于 音樂2021-09-30
簡介”看啊,多數時候,我們都會有想要將自己的情緒表現出來的念頭,好的壞的或是新鮮的爛的,只不過是怕沒有人去聽,怕不被喜歡而已,所以保守起見,不說倒成為了首選

為什麼越來越不愛說話

大學生的思想國

為什麼我們越來越不願意說話了?

2019。08。05

宜表達

忌沉默

“每個人都有一定的表達欲,但為什麼傾訴出來的卻越來越少呢?”

“誰不想做生活裡的主角呢,每個人都想要被關注,每個人都不想被過分關注。”

“是不是保持安靜,會讓你覺得安全?”

其實做一個“矯情”的成年人,也沒有什麼不好。

前兩天突然和一個朋友聊到這個。

我有一點印象蠻深刻。

他說,他平時是一個在班級話都不說的人,不喜歡交流,不喜歡吵架,大家觀念不一樣就不說話,以前打架不吵架,現在不吵架不打架。

聽聽,誰能想到這是一個二十歲的年輕人說出來的話呢,多好的一小夥子。

為什麼我們越來越不願意說話了?

但其實我一直都覺得能夠“吵起來”不是件壞事。

“吵起來”並不是說大家針鋒相對,胡攪蠻纏,而是即便基於意見不一,但彼此依然能擁有機會將自己的想法一吐為快。這很難能可貴。

你贊同也好,不苟同又能如何,我不介意說出來。在這方面,恐怕很少人能這樣做到。我自己也是。

有時候與其站在風口浪尖眾目睽睽飽受爭議,不如低調沉默,靜觀其變。而與此帶來的是什麼呢?

我們有話想說,但強行剋制住自己,於是什麼也不說。

什麼也不說,卻又渴望有人來重新認識自己,來了解自己,能夠獲得別人的欣賞。會羨慕和人談笑風生,又害怕和人暢所欲言。這好像成了多數人矛盾的常態。

維安說,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小島,人潮雖然擁擠,若想要真正走進另一個人的內心,依然得涉水千里。”

之前有個小姑娘半夜來找過我聊天。我和她接觸挺多,是一個老好人。我很少見她與人推心置腹,但她忽然一下傾訴我很多,我倒有些侷促。

等她言明緣由,我慢慢理解了起來。

在初中遇到不順心的時候,她時常會跟自己的好朋友吐槽,因為關係很熟,到後來對方說她總是把有負能的給自己。就這樣,她慢慢不再說了。她曾經很想盡她所能去留住身邊每一個過客,但最終都還是離她一個個遠去了。

所以她現在做很多事都順著別人的心意,害怕被忽冷忽熱對待,不擅長一個人獨處,無人交談的時候,情緒就會特別低落。

為什麼我們越來越不願意說話了?

有位讀者朋友說:“傾訴欲是滿滿的,只是沒有適合傾訴的物件了,有時候遇上很開心或很難過的”事情,想要迫切與他人分享時,發現大家都在快節奏生活著,似乎都沒有時間來聽聽自己的故事,於是這些情緒也就只能慢慢留在自己的心底,慢慢也就不想要與誰傾訴了……”

看啊,多數時候,我們都會有想要將自己的情緒表現出來的念頭,好的壞的或是新鮮的爛的,只不過是怕沒有人去聽,怕不被喜歡而已,所以保守起見,不說倒成為了首選。

但我依然鼓勵大家嘗試用各種的方式將自己的情緒與想法完整地呈現出來。

那些想法可能很沮喪,很消極,但它們沒有錯,就像是生活一樣,正是好在無意義,才容得下各自賦予意義。

倘若父母們有幸能窺見這些,想來也是傷感的,所以我希望除去朋友們,各位也不要忘了父母。儘管年輕人總是不願意在長輩面前透露自己想法的。

於是也會有許多人,開通微博小號,朋友圈設定僅自己可見,每天寫日記也不會po出來。

我自己也是這樣,或多或少會帶上些“敏感”的標籤,我曾經很害怕將這些說出來,覺得那都是灰色的心事,心事嘛,總是躲躲藏藏的,但其實這沒有什麼不好。

為什麼我們越來越不願意說話了?

敏感的人對於生活裡的細節會捕捉得更加精確,心思也是更加細膩。期間這些心事雖然會很不好受,像黑暗在一點點吞噬光明,會讓人陷入死迴圈而難以走出,

但如此我們便可以將它們的過程細節自然地記錄下來,加以深思熟慮的思考與雕琢,日後看到過去真實的自己,不論如何想必也是極其快樂的。

推薦給大家一個詞語吧,

鈍感力

。鈍感力與敏感力相對,但我以為它們不應該是水火不相容的,應是交叉的。

人在年輕的時候,的確是該遲鈍點,讓自己的心變得粗糙一些,能夠承受各種鍛鍊和痛苦。與此同時,我們的心靈也足以豐富和細膩起來,能夠感知到悲歡相通的萬事萬物,誠然只權衡利弊,不計較得失。

然後我也蠻感動,有一些朋友會將他們自己的個人公眾號分享給我。用芝士的話說,她其實很喜歡寫雜記,很喜歡拍照記錄,但總不敢公佈在社交圈裡。而個人公眾號呢,隨心所欲,想看的人自然會看到。

我也逐漸發現一種現象,每次刷朋友圈,幾乎已經看不到只有長串文字的動態了,多數都是九圖或是配上一些emoj,一個定位,寥寥幾個不能再精簡的幾個字。

自己和人聊天,動不動就是表情包開場和收尾。夸人也只會說哈哈哈哈你真好看,你好可愛。有時候我也在自我懷疑,我是不是喪失了一些表達語言的能力呢,也有朋友和我說,他有時候想描述一些事物但又說不上來,支支吾吾的自己也很懊惱或是想文案總是要絞盡腦汁,不知如何是好。

竟然有一天,我們會無法用自己的母語來找出準確的話去形容一個人一樣事,這總是難免讓人哭笑不得。

是靈感枯竭了嗎,是日常的單調生活不值得我們去細細咀嚼嗎,還是我們已經麻木了,習慣了冷眼,習慣了不吭聲,是什麼在一點點消失。

明明想好了一大段話,明明就有很多話想要傾吐,但吭哧吭哧剩到最後的只有哈哈哈哈和表情包。所有要表達的都在圖裡。

“適當疏遠原則”也是現代年輕人慣有的常態。保持安靜,讓我們感到安全。

我不能否認表情包可以拉進彼此的距離,我也能理解很少人願意去看對方發的一大堆話,但或許正是這樣讓很多人產生挫敗感,於是不如收斂起自己。

為什麼我們越來越不願意說話了?

太多可以去說,太多又好像沒有必要去說。可任何誕生出來的意義不過都是我們自行去賦予的。語言和食物、旅行、閱讀、運動等等都一樣,我們只不過需要時刻保持著一種“慾望”,有尺度有控制得去表達去分享,固然我們需要明白說和不說是為了什麼,但偶爾也無需較真那些前因後果,自然地去真情流露並且嘗試說好,本身就是讓人敬佩的。

作 者 | 任 怡 洋

編 輯 | 趙 家 譽

審 發 | 王 龍 龍

轉載請留言並註明出處

為什麼我們越來越不願意說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