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音樂首頁音樂

猜疑效應|杜絕猜疑,別讓猜疑總傷害自己

由 瑞雲心理 發表于 音樂2021-10-12
簡介由此可見,曹操就是一個猜疑心理特別重的人

猜疑心理是什麼?產生懷疑猜測的原因是什麼?

懷疑精神本是人類積極探索世界的一大利器,但如果總是無端猜疑,杯弓蛇影,無疑就是一種病態。

《三國演義》中曹操錯殺無辜好友的故事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曹操刺殺董卓敗露後,與陳宮一起逃至呂伯奢家。曹呂兩家是世交。呂伯奢一見曹操到來,本想殺一頭豬款待他,可是曹操因聽到磨刀之聲,又聽說要“縛而殺之”,便大起疑心,以為要殺自己,於是不問青紅皂白,拔劍誤殺無辜。由此可見,曹操就是一個猜疑心理特別重的人。

猜疑效應|杜絕猜疑,別讓猜疑總傷害自己

猜疑心理是一種由主觀推測而對他人產生不信任感的複雜情緒體驗。

猜疑心重的人往往整天疑心重重、無中生有,每每看到別人議論什麼,就認為人家是在講自己的壞話。

猜忌成癖的人,往往捕風捉影,節外生枝,說三道四,挑起事端,其結果只能是自尋煩惱,害人害己。猜疑心理是人際關係的蛀蟲,既損害正常的人際交往,又影響個人的身心健康。

猜疑一般是從某一假想目標開始的,最後又回到假想目標,就像一個圓圈一樣,越畫越粗,越畫越圓。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疑人偷斧”的寓言:

一個人丟失了斧頭,懷疑是鄰居的兒子偷的。從這個假想目標出發,他觀察鄰居兒子的言談舉止、神色儀態,無一不是偷斧的樣子。思索的結果進一步強化了原先的假想目標,他斷定賊非鄰居的兒子莫屬了。可是,不久他在自己家找到了斧頭,再看那個鄰居兒子,竟然一點也不像偷斧者。

猜疑效應|杜絕猜疑,別讓猜疑總傷害自己

現實生活中猜疑心理的產生和發展,幾乎都同這種封閉性思路主宰了正常思維密切相關。人群中,生性多疑、經常對他人抱有防範之心的私密主義者,為數實在不少。

他們認為,一旦別人盜取了自己的思想並加以評判,那就會和自己對抗或在工作中加害自己。也就是說他們對別人總是抱著戒備、恐懼的心理。所以,他們從不敢相信別人,也不願與他人分享某些積極的成果,更不敢委任別人擔當重任。凡事都要自己控制,這樣他們才會放心。

猜疑是人性的弱點之一,歷來是害人害己的禍根,是卑鄙靈魂的夥伴。一個人一旦掉進猜疑的陷阱,必定處處神經過敏,事事捕風捉影,對他人失去信任,對自己也同樣心生疑竇,損害正常的人際關係,影響個人的身心健康。

那麼,在人際交往中應如何消除猜疑心理呢?

首先,要加強個人道德情操和心理品質的修養,淨化心靈,提高精神境界,拓寬胸懷,以此來增大對別人的信任度和排除不良心理的干擾,擺脫錯誤思維方法的束縛。

猜疑效應|杜絕猜疑,別讓猜疑總傷害自己

猜疑一般總是從某一假想目標開始,最後又回到假想目標。只有擺脫錯誤思維方法的束縛,擴充套件思路,走出“先入為主”、“按圖索驥”的死衚衕,才能促使猜疑之心在得不到自我證實和不能自圓其說的情況下自行消失。

其次,最好能敞開心扉,增加心靈的透明度。

猜疑往往是心靈閉鎖者人為設定的心理屏障。只有敞開心扉,將心靈深處的猜測和疑慮公之於眾,或者面對面地與被猜疑者推心置腹地交談,讓深藏在心底的疑慮來個“曝光”,增加心靈的透明度,才能求得彼此之間的瞭解溝通、增加相互信任、消除隔閡、排釋誤會、獲得最大限度的消解。

猜疑效應|杜絕猜疑,別讓猜疑總傷害自己

再次,要學會自己安慰自己。

一個人在生活中遇到別人的非議和流言,與他人產生誤會,沒有什麼值得大驚小怪的。在一些生活細節上不必斤斤計較,可以糊塗些,這樣就可以避免自己的煩惱。如果覺得別人懷疑自己,應當安慰自己不必被別人的閒言碎語糾纏,不要在意別人的議論。

猜疑效應|杜絕猜疑,別讓猜疑總傷害自己

內容來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