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音樂首頁音樂

每次飛8000公里,每年兩次穿越撒哈拉沙漠,歐洲杜鵑為何在劇減?

由 有趣探索 發表于 音樂2021-11-25
簡介曾經發表《自然通訊》上的一篇科學報告稱,杜鵑遷徙路線與死亡率有關,當它們從西非返回歐洲時,跟透過義大利或巴爾幹沿“東向”飛行相比,沿著西班牙和摩洛哥沿“西向”飛行的杜鵑鳥更容易死亡,有可能在完成撒哈拉過境點之前就死了

穿過什麼的沙漠

每次飛8000公里,每年兩次穿越撒哈拉沙漠,歐洲杜鵑為何在劇減?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相信絕大多數朋友都做過飛翔之類的怪夢,發現自己突然能飛了,於是特意飛得高高的,望著地面上的人和房子,感覺很興奮,只可惜是空夢一場,夢醒之後,難免有些失望,即便人類再聰明,也無法讓自己長出一雙能飛的翅膀,搞得不少人羨慕起那些能飛的動物。

一說起能飛的動物,不免讓我想起斑尾塍鷸,簡直就是打破了肉身耐力極限,體重只有350克左右,卻能在不吃不喝的情況下,一次性飛行1。22萬公里,從阿拉斯加飛到了紐西蘭。還有西亞地區的一種蜻蜓,不足1克重,卻能沿著印度洋飛行6000多公里,來到東非。

每次飛8000公里,每年兩次穿越撒哈拉沙漠,歐洲杜鵑為何在劇減?

而在2021年4月,有科學報道稱,一種體重只有100克的飛鳥每年兩次穿越世界最大的撒哈拉沙漠,從西非雨林飛到歐洲,一次性飛行了8000裡,比很多飛機飛得還要遠,讓我們再次認識了飛鳥的極限耐力,那麼現在就來了解一下,什麼飛鳥的耐力這麼強?

每年兩次穿越撒哈拉沙漠,每次飛8000公里

根據英國鳥類學會(BTO)的說法,一種名叫杜鵑(

Cuculus canorus

)的飛鳥,春夏季節從西非叢林飛到歐洲多國進繁殖,當寒冷的冬天到來後,它們又飛回到西非叢林中越冬,中途需要穿越數千公里長的撒哈拉沙漠。

每次飛8000公里,每年兩次穿越撒哈拉沙漠,歐洲杜鵑為何在劇減?

在過去5年裡,英國鳥類跟蹤專案的研究人員對一隻被命名為PJ的杜鵑鳥進行了跟蹤,發現它在5年時間裡往返英國5次,每年4到5月份來到英國繁殖,總行程達到80000公里,也就是說每次飛約8000公里。

8000公里行程相當遙遠,需要穿越撒哈拉沙漠,阿特拉斯山脈,歐洲的比利牛斯山脈和非洲象牙海岸,途經法國和西班牙,最後返回到英國的薩福克,對於體重只有100克的杜鵑鳥來說,這顯然打破了肉身耐力極限。

每次飛8000公里,每年兩次穿越撒哈拉沙漠,歐洲杜鵑為何在劇減?

PJ是一隻5歲的杜鵑鳥,2021年夏季將滿6歲,每年PJ的遷徙都使用一條線路,在熟悉的路線中飛行,可以避免其遷移過程中的不利條件,從而增加生存機會,一旦改變路線,那麼就變得生死未卜了。

杜鵑的數量為何在急劇減少?

但近幾十年來,杜鵑的數量在急劇減少,跟40多年前相比,英國數量減少了65%,在2009年,杜鵑被列入皇家鳥類保護協會的“紅色名錄”中,這意味著杜鵑是英國野生動物保護工作的重點。

每次飛8000公里,每年兩次穿越撒哈拉沙漠,歐洲杜鵑為何在劇減?

為了更好地瞭解布穀鳥數量為何下降,英國鳥類學會(BTO)在2011年啟動了杜鵑鳥的跟蹤專案,從2016年開始,BTO研究人員在PJ身上放置了一個衛星標籤,對其進行了長年跟蹤,標記和監測PJ在洲際遷徙過程中的狀況。

曾經發表《自然通訊》上的一篇科學報告稱,杜鵑遷徙路線與死亡率有關,當它們從西非返回歐洲時,跟透過義大利或巴爾幹沿“東向”飛行相比,沿著西班牙和摩洛哥沿“西向”飛行的杜鵑鳥更容易死亡,有可能在完成撒哈拉過境點之前就死了。

每次飛8000公里,每年兩次穿越撒哈拉沙漠,歐洲杜鵑為何在劇減?

因為“西線”中大部分杜鵑死亡事件發生在歐洲,這暗示著歐洲氣候環境變惡劣了,乾旱,野火,棲息地氣候的變化,杜鵑最喜歡吃的蝴蝶、蛾子、毛蟲等動物數量在減少,這些都有可能讓杜鵑死掉。

每次飛8000公里,每年兩次穿越撒哈拉沙漠,歐洲杜鵑為何在劇減?

另外,杜鵑喜歡在其他種類的鳥巢中產卵,一種是草地鳥,另一種是燕雀,然後這兩種鳥會傻傻地把杜鵑幼鳥當成自己的孩子來撫養,但是現在,草地鳥和燕雀數量也在急劇下降,這是否對杜鵑數量造成影響,現在還不得而知。

每次飛8000公里,每年兩次穿越撒哈拉沙漠,歐洲杜鵑為何在劇減?

總結

雖然,不少專家在努力改變地球生態環境,但是地球環境還是在一步步變差,塑膠垃圾漫天飛,溫室氣體過度排放,化學物質汙染越來越嚴重,還有人類製造的核輻射影響,比如日本福島核電站正準備向海洋中排放核廢水,不少海洋生物體內已含有了輻射物。

這也是為什麼所有的野生動物種類在變少,曾有專家稱,每天都有物種在滅絕,永遠消失在地球上,有人認為,地球第6次物種大滅絕正在發生,不過這個過程可能有點漫長,需要數千年,那個時候只怕人類要逃離到其它星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