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音樂首頁音樂

水稻院士、土豆院士、蘑菇院士,向這些“農民院士”致敬!

由 蘭臺行走 發表于 音樂2022-12-16
簡介水稻院士袁隆平,土豆院士朱有勇,蘑菇院士李玉,菌草教授林佔熺,向他們致敬

熱敏電阻10d20什麼意思

中國有好幾億農民,農民最需要的是什麼?土地,還有技術。在中國,有這樣一大批人,他們不是農民,卻和農民的長相一樣;他們是高階知識分子,卻和農民一樣常年奔波于田間地頭,為了農民兄弟們的致富增收,不言棄、不喊累。他們就是科技特派員中的傑出代表:袁隆平、朱有勇、李玉和林佔熺。

院士,一般指的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他們是我國科技人才隊伍的頂尖力量,是國寶級的存在。他們不僅在從事“頂天立地”的科學研究事業,增強國家的綜合國力和科技實力;他們還在從事鄉村振興的惠民事業,讓老百姓特別是農民們的錢袋子鼓起來、生活好起來。水稻院士袁隆平,土豆院士朱有勇,蘑菇院士李玉,菌草教授林佔熺,向他們致敬!

“水稻院士”袁隆平:為了讓中國人吃飽飯

水稻院士、土豆院士、蘑菇院士,向這些“農民院士”致敬!

一粒種子,是袁隆平一生的執著追求。他是一個正兒八經的知識分子,卻有著一副中國農民的長相,常年的田間地頭科研工作,風餐露宿、披星戴月,讓他的臉上和雙手飽經滄桑,比農民還像農民。幾十年來,他的研究成果不僅解決了中國十幾億人口的吃飯問題,保證了國家糧食安全,還為世界糧食供給作出了傑出貢獻,被譽為世界“雜交水稻之父”。2019年9月,袁隆平被授予“共和國勳章”。2021年5月,袁隆平永遠地離開了我們,享年91歲。

“土豆院士”朱有勇:農民需要什麼,我們研究什麼

2015年,60歲的朱有勇院士到雲南省瀾滄拉祜族自治縣,帶領當地民眾擺脫貧困。他對同行的博士生們說:“這裡這麼窮,老百姓享受不到你的研究成果,這是我作為院士的失職!”經過調研,他選擇土豆作為科技攻關的物件。當地農民說,從沒見過個頭這麼大、這麼豐產的土豆!

水稻院士、土豆院士、蘑菇院士,向這些“農民院士”致敬!

雲南省瀾滄縣蒿枝壩村脫貧後,農民的口糧從粗糧換成了大米,但當地只有旱地,沒有水田。他帶領團隊攻克技術難點,研發了水稻旱地種植的新技術,以往只種在水田的水稻,如今種進了雲南少數民族村寨的山裡。除了水稻、土豆他還研究中藥材、水果蔬菜等。他說,“農民需要什麼,我們研究什麼”。

水稻院士、土豆院士、蘑菇院士,向這些“農民院士”致敬!

蘑菇院士李玉

水稻院士、土豆院士、蘑菇院士,向這些“農民院士”致敬!

每年初春時節,當清晨的一縷陽光灑向深山,李玉已開始一天的跋涉。他和學生們要在山裡“踏查”,摸清當地菌類生物的“家底”。這樣的工作,李玉已堅持了40多年。做好中國人自己的食藥用菌資源調查與保育,是他從事科學研究重要的目標之一。

水稻院士、土豆院士、蘑菇院士,向這些“農民院士”致敬!

深耕基礎研究之外,李玉還致力於推動食用菌產業升級,既讓人們吃上更美味、健康的蘑菇,也要帶動農民致富。遠近聞名的柞水木耳正是李玉帶領團隊在陝西省柞水縣發展起來的精準扶貧產業。在我國農業產業中,食用菌已位居第五大產業,食用菌具有“五不爭”特點——不與人爭糧、不與糧爭地、不與地爭肥、不與農爭時、不與其他產業爭資源。種植難度小,投資少、見效快,經濟價值突出,成為多地扶貧產業的首選。

“蘑菇不只是一盤菜。”李玉說,食用菌產業是實現農業廢棄物資源化、推進迴圈經濟發展、支撐國家食物安全的生力軍。

菌草教授林佔熺

水稻院士、土豆院士、蘑菇院士,向這些“農民院士”致敬!

菌草是“以草代木”的養菇技術,由福建農林大學的林佔熺教授發明,從根本上解決了發展菌業需大量砍樹的“菌林矛盾”,現已推廣至海外十多個國家,取得了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除作為蘑菇培養基外,菌草株型大、產量高、適應力強,可大面積種植防止水土流失,或用作牲畜飼料、有機肥料、生物質能源等,在海外有“神草”之稱。

因為菌草的突出貢獻,林佔熺團隊還被非洲國家授予榮譽勳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