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音樂首頁音樂

金瓶梅|潘金蓮是怎樣煉成的?她的成長經歷昭示一句格言

由 陳想讀名著 發表于 音樂2022-12-30
簡介張大戶知道餘氏不容,就賭氣倒賠嫁妝,要把潘金蓮嫁出去

第一句該怎麼開頭

在民間,潘金蓮的名聲之臭,是不在西門慶之下的;甚至更臭些。

反正若罵一個男人是西門慶,他未必與你翻臉,若罵一個女人是潘金蓮,那弄不好是要拼命的。

前些年有部改編自劉震雲小說的電影《我不是潘金蓮》,這位女子被丈夫汙衊為“潘金蓮”,申訴長達十多年,堅持不懈為自己討公道。

就是說,洗刷“潘金蓮”這個汙名,付出一切代價都是值得的。

金瓶梅|潘金蓮是怎樣煉成的?她的成長經歷昭示一句格言

這裡涉及世俗眼光的問題,在涉及風化的事情上,男女待遇是不公平的;而從本原上說,涉及潘金蓮這個人物的形象問題。

大家都知道,《金瓶梅》有三大女主角,潘金蓮、李瓶兒和龐春梅。本文就來聊一聊這位“女一號”的出場。我們會發現,她的出場基本上就已經較完整地喻示了那一句格言:性格即命運。

潘金蓮是南門外潘裁縫的女兒,排行第六,小名六姐,“因她自幼生得有些姿色,纏得一雙好小腳兒,所以就叫金蓮”。

潘金蓮九歲那年,父親死了,家裡生計艱難,母親把她賣到了王招宣府裡做使女(婢女)。“招宣”在書中是統轄一省軍政事務的官員。不過,這個官職在宋代和明朝都沒有明確的記載,應該是作者根據宋代招撫使、昭宣官職名稱虛擬的。反正就是位高權重吧。

因為潘金蓮自身條件不錯,招宣府又有錢有權有閒,所以著實重視對她進行“素質教育”,“習學彈唱,閒常又教她讀書寫字”,並且效果明顯:

她本性機變伶俐,不過十二三,就會描眉畫眼,傅粉施朱,品竹彈絲,女工針指,知書識字,梳一個纏髻兒,著一件扣身衫子,做張做致,喬模喬樣。

金瓶梅|潘金蓮是怎樣煉成的?她的成長經歷昭示一句格言

怎麼說呢,就是舊時代一個女孩兒該有的,她差不多都有了;但一般來說不該有的,她也差不多都有,特別是“

做張做致,喬模喬樣

”,也就是說蠻會搔首弄姿“千煞煞”,利用自身姿色和才藝討好人的意思了。要知道,她這時才十二三歲。

當然,也有潘金蓮所沒有的,比如她沒有一個溫暖的原生家庭,她再努力,也並不能在王招宣府享有“姑娘小姐”的地位。

這不,在潘金蓮十五歲那年,也就是女孩成年的及笄之年,王招宣死了,她母親就把她從王府裡爭了出來。

這裡面細節不明,是不是有什麼故事,也不宜亂猜,反正她是從王府裡出來了,但又不是回到家裡,而是又被母親用30兩銀子賣到了張大戶家。

你看,任是她機變伶俐、多才多藝,卻脫不開她是“

財貨

”的命運;她所能爭取的,只是利用自己的先天擁有和後天習得的本領爭取最大的利益和安全感。

那位張大戶“有萬貫家財,百間房屋”,不負“大戶”之名,但與此同時,“年約六旬之上,身邊寸男尺女皆無”,很有成為“張絕戶”之虞。偏偏妻子餘氏“主家嚴厲”,管得很牢,“房中並無清秀使女”。

在這種情況下,張大戶時常拍胸嘆氣說自己年紀這麼大了,無兒無女,雖然有萬貫家財,也沒什麼大用。餘氏聽得煩了,就答應叫媒人替他買兩個使女,早晚習學彈唱,服侍他。

金瓶梅|潘金蓮是怎樣煉成的?她的成長經歷昭示一句格言

於是潘金蓮就進了張大戶家。與她一起來的還一個使女叫白玉蓮,“年方二八,樂戶人家出身,生得白淨小巧”。兩人一起習學彈唱,金蓮學琵琶,玉蓮學箏。金蓮在王招宣家有過多年學藝經歷,學起來很省力。主家婆餘氏初時對她二人也甚是抬舉,給她們金銀首飾裝束身子。

過了幾年白玉蓮死了,只剩下金蓮一人,“長成一十八歲,出落得臉襯桃花,眉彎新月”。

那張大戶自然要“收用”她的,當初買來不就是為了傳宗接代嗎?可是餘氏卻很像《紅樓夢》裡的王熙鳳,雖說買使女是她主動提出來的,卻總歸是嫉妒,不同意這事,張大戶“不得到手”,只趁著有一天餘氏到鄰家赴席,才暗把金蓮喚至房中收用了。

要說這張大戶也實在太懼內了,也不敢把潘金蓮扶為妾室,身體倒先垮了,“不覺身上添了四五件病症”,“第一腰便添疼,第二眼便添淚,第三耳便添聾,第四鼻便添涕,第五尿便添滴”,不多時就被餘氏發現,一面連日痛罵張大戶,一面百般苦打潘金蓮。

張大戶知道餘氏不容,就賭氣倒賠嫁妝,要把潘金蓮嫁出去。因聽下人們都說在他這兒租房子住的武大郎忠厚老實,又無妻小(其實是妻子死了,有個女兒),“又住著宅內房兒”,嫁給他比較合適。

這裡面最為關鍵的一點恐怕還是“住著宅內房兒”,因為張大戶發嫁潘金蓮,只是迫於主家婆威勢,實則“早晚還要看覷此女”,存了“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心啊!況且,那武大郎外號“三寸丁谷樹皮”,形象醜出天際,還不如他這個老頭有魅力,也不怕潘金蓮從此看不上他。

金瓶梅|潘金蓮是怎樣煉成的?她的成長經歷昭示一句格言

於是張大戶“不要武大一文錢,白白地嫁與他為妻”,並且“武大自從娶了金蓮,大戶甚是看顧他。若武大沒本錢做炊餅,大戶私與他銀兩”。

當然了,天下哪有免費的午餐,武大郎若挑擔出去賣炊餅了,張大戶就“踅入房中與金蓮廝會”了;武大郎即便“一時撞見”,也因潘金蓮“原是他的行貨,不敢聲言”。

你可以說武大郎“懦”,卻還得看到,即便在武大郎心裡,潘金蓮也還是“貨”。

這樣過了一段時間,張大戶終究年老體弱,“得患陰寒病症,嗚呼死了”。餘氏倒查責任,“怒令家僮將金蓮、武大即時趕出”,於是這二人到紫石街尋下西王皇親房子,租賃了內外兩間居住,“依舊賣炊餅過活”。

武大郎過的還是原來的日子,就是少了點接濟;但潘金蓮卻忍受不了了。

我們看她從賣進王招宣府,到被餘氏趕出張家這幾年裡,雖說是“奴”是“貨”,但畢竟日子好過,待遇不錯,嫁給武大郎後,張大戶也不會短了她的好處。

所以。儘管在她眼裡,武大其人“一味老實,人物猥瑣”,“每日牽著不走,打著倒退的,只是一味吃酒,著緊處卻是錐鈀也不動”,常抱怨大戶“普天世界斷生了男子,何故將我嫁與這樣個貨”,又作《山坡羊》曲子,嘆“烏鴉怎配鸞鳳對”“他本是塊頑石,有甚福抱著我羊脂玉體!好似糞土上長出靈芝”“奴是塊金磚,怎比泥土基”等等,終究還是有張大戶看顧,雖然經常吵架,日子還過得下去。

金瓶梅|潘金蓮是怎樣煉成的?她的成長經歷昭示一句格言

而現在呢?武大郎要人樣沒人樣,要錢財沒錢財,享受慣了的潘金蓮,怎麼過日子?

本來就不安分的人,加上不安穩的日子,就免不了要不安生了,那潘金蓮:

每日打發武大出門,只在簾子下嗑瓜子兒,一徑把那一對小金蓮故露出來,勾引浮浪子弟,日逐在門前彈胡博詞,撒謎語,叫唱:“一塊好羊肉,如何落在狗嘴裡?”油似滑的言語,無般不說出來。

出色的形象和才藝原來都用到這上面了。

這就搞得武大在紫石街又住不牢,要搬到別處去,與潘金蓮一商量,她表示那是“賃人家房住,淺房淺屋,可知有小人羅唣”,讓武大“添幾兩銀子,看相應的,典上他兩間住,卻也氣概些,免受人欺侮”,還情願把她的首飾換了湊錢。

於是武大果真湊了十多兩銀子,“典得縣門前樓上下兩層四間房屋居住。第二層是樓,兩個小小院落,甚是乾淨”。

這下相對獨立了,乾淨了,似乎天下太平了。其實,更大的不太平剛剛開始。畢竟,地方變了,潘金蓮卻並未改變。

這是後話了,這裡單說,潘金蓮如何會成為人們印象裡的“潘金蓮”,從她的成長經歷來看,是不是已經可以獲取一些資訊了呢?

金瓶梅|潘金蓮是怎樣煉成的?她的成長經歷昭示一句格言

她出身普通人家,容貌姣美,又在大戶人家學得多才多藝,自視甚高,但同時她又是被動的,是物化的“貨”,她被賣、被用、被嫁、被逐,全不由自主;自視甚高碰上身不由己,難免安全感缺乏,變生出強烈的自我中心、自我保護,並在這個前提下對社會遊戲規則不屑一顧,直至她被消滅……

可以說她不斷在爭取,也可以說她不斷在掙扎,而她的命運也許早就註定,在她第一次被賣為使女的那時候起。

不知這樣的判斷對不對,有興趣的朋友隨著書中所寫慢慢去看吧。

不知以上說法,朋友覺得妥否?歡迎留言討論!

(網圖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