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音樂首頁音樂

《西線無戰事》這樣的反戰題材電影,為什麼用血腥的場面來表現?

由 老周的深度軍事 發表于 音樂2022-12-31
簡介不過,也有反戰電影並不是走血腥場面的套路,例如韓國2015年的影片《延坪海戰》,這部以2002年第二次延坪海戰為背景的海戰影片,同樣是反戰題材,但卻沒有太多的血腥場面,真正海戰的篇幅並不多,主要的篇幅是戰前這些參戰官兵的日常生活,平靜而平凡

把為什麼騙我發給別人

老周

摘要:今年最火爆的戰爭片,自然非《西線無戰事》莫屬,豆瓣評分高達9。1分。為什麼像《西線無戰事》這樣的反戰題材電影,一定要用殘酷血腥的戰爭場面來表現反戰主題?

《西線無戰事》這樣的反戰題材電影,為什麼用血腥的場面來表現?

【本號原來關聯公眾號“老周的深度君事”被永久封凍,現已開新公眾號“老周深度君事28”,敬請繼續關注支援】

今年最火爆的戰爭片,

自然非《西線無戰事》莫屬,豆瓣評分高達9。1分。為什麼像《西線無戰事》這樣的反戰題材電影,一定要用殘酷血腥的戰爭場面來表現反戰主題?

《西線無戰事》的片名源自以第一次世界大戰為背景的同名小說,這個名字完全就是在反諷,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歐洲西線戰場,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期的歐洲西線,完全不可同日而語,二戰前期的西線,英法聯軍採取坐山觀虎鬥禍水東引的策略,玩了“靜坐戰爭”的花招,說西線無戰事還有幾分道理,但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的西線,確實非常血腥慘烈,絞肉機一般的塹壕戰,馬克沁重機槍一天屠戮7萬人的慘烈,毒氣肆虐的戰場,以及第一次開始大規模運用的坦克、飛機……要說無戰事,反差實在太大了——塹壕戰、坦克、毒氣,這些在電影中都有表現。

原著小說是德國著名作家埃裡希·瑪利亞·雷馬克撰寫的長篇小說,1928年在《福斯報》上連載,1929年出版了單行本。由於此時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才不過十年,大家對那場戰爭所引發的苦難,記憶還很深刻,很容易就產生了強烈共鳴,所以小說一出版就引起了轟動,一時洛陽紙貴,成為反戰題材小說的經典。

如此成功的原著,電影圈自然不會錯過了,所以根據小說改編的電影之前就已經拍過了兩部,一部是1930年的黑白老電影,第二部則是1979年拍攝的,今年的這部已經是第三部《西線無戰事》的電影了。

前兩部《西線無戰事》都是英國拍攝的,而這次是德國拍攝的,原著就是德國作家寫的,而且影片的主角就是一個普通德國士兵,所以應該更能體會原著小說中蘊含的對戰爭深層次的感受。

《西線無戰事》這樣的反戰題材電影,為什麼用血腥的場面來表現?

整部影片的音樂也相當有特色,充滿著濃郁的憂鬱感,對於表現影片的反戰主題起到了很好的烘托渲染的作用。而反戰,無疑是這部影片最想要傳達給觀眾的主題思想。

片中有幾個細節,將反戰主題表現得淋漓盡致。

第一個場景,大學校長慷慨激昂的演講,把一幫學生鼓動地熱血沸騰,迫不及待要為國家建功立業。這個場景和後面一個個參軍的學生死在戰場上,形成了極為強烈的對比。

第二個場景,男一號保羅報名參軍,領到了軍裝,發現上面還繡著別人名字的姓名標牌,以為是發錯了,拿著軍裝去問軍官,結果軍官一把扯下姓名標牌,再把軍裝還給了保羅。而在軍官腳下,已經有好多扯下的姓名標牌——這些軍裝其實之前都是陣亡士兵的,是從死屍身上脫下來,清洗,縫補之後再發給新兵。看起來這個細節表明戰爭已經將資源逐漸耗盡,不得不迴圈利用,但實際上還有更深的意思,那就是預示著保羅這些新兵和軍裝前主人同樣的命運。

《西線無戰事》這樣的反戰題材電影,為什麼用血腥的場面來表現?

第三個場景,剛上戰場的保羅,趴在戰壕裡發現了一名敵人,立即開槍射擊。剛剛在為擊中敵人而興奮,一顆子彈飛來,正打在鋼盔上,巨大的衝擊力使得保羅一下摔在地上——老兵告訴他,戰場上開完槍就要立即離開原來的射擊位置,因為開槍時的槍口焰會暴露位置,馬上會引來還擊。儘管很幸運鋼盔擋住了子彈,應該是射擊的距離比較遠,所以才沒能擊穿鋼盔,很多時候鋼盔只能擋擋彈片,根本無法有效抵擋子彈的直接射擊。保羅雖然僥倖撿了條命,但生死在一瞬間的切換,已經極大震懾住了保羅,戰場遠沒有想象中那樣簡單,現實要殘酷得多。

第四個場景,法軍開始炮擊,保羅和戰友們躲進隱蔽部,炮彈在頭頂上不斷爆炸,塵土不斷從頭頂上掉落,猛烈的衝擊波使得躲藏在隱蔽部裡計程車兵們膽戰心驚,終於有一個士兵忍受不住,衝出了隱蔽部,剛衝出去還沒走幾步,就被炮火徹底撕碎!——而在真實的戰場上,進攻前的炮火準備往往會持續幾個、十幾個小時,要經受十幾個小時炮彈不斷在頭頂爆炸的煎熬,心理素質差一點的,肯定受不了。影片很難表現這種長時間的炮擊,雖然大部分對那場戰爭不太瞭解的觀眾是難以體會這個場景的。

第五個場景,停戰協議已經簽訂,停戰已經開始倒計時,但是德軍將領仍不甘心就此結束,竟然在停戰前幾個小時組織了一次攻勢,好不容易活到此時的保羅(和他一起參軍的同學都已經戰死),也只能和戰友們一起衝向法軍陣地,最後重進了法軍陣地,和法軍展開白刃肉搏,就在停戰時刻到來之時,他倒在了對手的刺刀下!

在原著小說裡,最後的結尾並沒有明確說保羅是否死了。而影片則是將保羅的死和停戰時刻作為結尾,更加重了全片的悲情色彩。讓人不由對那位在停戰前夕還要組織進攻的德軍軍官極為痛恨,這個軍官無疑是發動戰爭者的化身,不惜用成百上千士兵的生命來滿足自己的野心。這是用最真切的電影語言來詮釋一個道理,戰爭就是用無數人的生命來為幾個決策者的錯誤買單。

對這位軍官的痛恨很好理解,從某種意義,這就是暗喻那些發動戰爭的罪魁禍首。但是影片開頭那位鼓動學生參軍的大學校長,應該是更可惡梗可恨的,正是他的欺騙與蠱惑,將無數青年送上了戰場,最可悲的是,那些不諳世事的青年,開赴戰場時是何等意氣風發,覺得自己必然會成為英雄,而實際上,所有計程車兵,都只是被犧牲的炮灰。那些激昂的豪言壯語,分明就是慫恿愚昧的青年們的催命符。二這位校長最可恨之處,就是他還是打著愛國的旗幟,更具欺騙性。

《西線無戰事》這樣的反戰題材電影,為什麼用血腥的場面來表現?

這部《西線無戰事》中戰爭場面相當逼真,真實再現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猙獰戰場,殘酷血腥,被認為是今年最火爆的戰爭片,似乎只有殘酷血腥的戰爭場面,才能表達反戰的主題。例如《血戰鋼鋸嶺》也都是如此,透過血腥的戰爭場面,引起觀眾對戰爭的強烈反感,從而傳遞反戰的主題。

毋庸置疑,戰爭的場面自然是殘酷血腥的,所以真正經歷過戰爭的人,沒有一個人會愛上戰爭。老周採訪過的老兵,都表現出對戰爭的厭惡和反感,只有切身經歷過戰爭,才體會到戰爭的苦難。只有對戰爭的殘酷血腥一無所知的人,才會狂熱地叫囂戰爭。

不過,也有反戰電影並不是走血腥場面的套路,例如韓國2015年的影片《延坪海戰》,這部以2002年第二次延坪海戰為背景的海戰影片,同樣是反戰題材,但卻沒有太多的血腥場面,真正海戰的篇幅並不多,主要的篇幅是戰前這些參戰官兵的日常生活,平靜而平凡的日常,和海戰中的傷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同樣向觀眾傳遞了反戰的主題。應該說《延坪海戰》確實相當不錯,最近幾年韓國電影異軍突起,佳片不斷。以後有機會再詳細聊聊《延坪海戰》。

不管是怎樣的表現手法,都是要展現反戰的主題。從這個角度來看,《西線無戰事》還是一部相當深刻的反戰電影。

(本文圖片來自網路)

老周,本名周明,曾用網名光亭,長期從事軍事戰史研究,曾多次在鳳凰衛視、上海電視臺擔任軍事欄目嘉賓。出版過二十多本軍事書籍,可在微店“知兵堂書店”、某寶網店“知兵堂書店”上諮詢購買。現在喜馬拉雅上有個人專欄“老周軍事”,製作軍事類音訊節目。在各大影片平臺都開設“老周新觀察”影片號,解讀軍事熱點,敬請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