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音樂首頁音樂

爆款法治劇的背後:敢於自我調侃是充滿自信

由 21世紀經濟報道 發表于 音樂2023-01-01
簡介由制服引發的一系列調侃來自最近一段時間出圈的法治劇《底線》,由最高法指導、法院專家全程駐組協拍,全方位真實反映法官生活和工作狀態,調解頂在前,加班是常態,讓更多人認識熟悉又陌生的法官和法院

什麼辦法讓自己自信一點

21世紀經濟報道 見習記者鄭雪 北京報道

“給最高法寫封信,反映服裝問題……,尤其是那個夏裝,一個是難看,再一個呢,還厚,熱死人,一出汗順著後背。”來自立案庭的方遠庭長又一次直言不諱。工作制服是法院人的痛,劇中的方遠穿著冬季制服出差,卻被人認為是房產銷售。

由制服引發的一系列調侃來自最近一段時間出圈的法治劇《底線》,由最高法指導、法院專家全程駐組協拍,全方位真實反映法官生活和工作狀態,調解頂在前,加班是常態,讓更多人認識熟悉又陌生的法官和法院。同時又關切身邊的小事,如主播直播中猝死,朋友相約喝酒卻飲酒過量致人死亡,還有丁克家庭因生孩子鬧著離婚,一樁樁一件件展現司法實踐中的“新”案例、“新”情況。

這部法治題材劇開播當日收視便表現不俗:CSM全國網、CSM城域、CSM64城、歡網、酷雲、CCData中均位列第一;據貓眼資料顯示,截至10月9日,芒果TV累計播放量達12。94億次,愛奇藝站內熱度最高值破8900;微博詞條#電視劇底線#9日閱讀量達4522。7萬次,還登頂了9月19日至9月25日微博劇集影響力榜的榜首。

《底線》成功出圈,創作團隊背後做了什麼樣的努力?劇中的幽默、自黑底氣來自何處?劇中人物葉芯的所作所為又如何理解?近日,21世紀經濟報道-南財合規科技研究院專訪《底線》導演劉國彤,編劇費慧君、李曉亮,探究法治劇爆火的背後故事。

貼近現實的煙火氣

法官辦公室成摞的卷宗、護眼的綠植,形形色色來來往往的當事人,一個又一個忙不完的案子,不離手的保溫杯和茶缸,法院裡每天都上演著諸如離婚、分家、工作等人生百態的場景。與以往嚴肅的法律劇不同,真實感和煙火氣貫穿全劇始終。有法官表示:

我懷疑這部劇打開了上班監控

這一切的背後,離不開細節的呈現。

方遠坐地鐵上下班引起了不少人的關注,對於創作團隊來說,雖然是細節但也有過討論。“劇中所有人物要不要開車,我們全部討論過,尤其方遠是否需要開車?導演最後拍板,他說方遠不要開車,他的車給老婆開了,他們這樣的家庭是不可能有兩個車的”,費慧君介紹。

“好不嘍”“行不嘍”“沒法開展了不”,劇中時不時出現的“塑膠普通話”也讓這部劇的質感更貼近生活,也更具備煙火氣息。

據導演劉國彤介紹,靳東老師在調研過程中,覺得幾位法官的語言方式很有意思且具有典型性,長沙話很多重音恰恰與需要強調的內容一致,長沙普通話的強調感更強,表達的感情更強烈,最終看到方遠會時不時帶著長沙口音,這個戲的生活質感也就更強。

作為一部現實主義題材的作品,《底線》展示了真實生活的點滴:來離婚的兩口子吵得不可開交,方遠抱著孩子完成了整場審判;但方可莉的教育問題上一直存在著“喪偶式教育”,方遠因為忙總是缺席;服裝店老闆娘因與顧客發生矛盾被告,起因是“長短腿”等等生活中的小事、瑣事都在底線有了展現。

欲登其堂,先邁其檻。

立案是審判活動的起始,這部劇講述了基層法院立案庭的故事,恰恰是這個選擇,才讓整個劇集有了更強烈的煙火氣息,縱然劇中調侃“立案庭是看大門的”,《底線》選擇基層法院立案庭,李曉亮介紹更容易寫出能讓老百姓覺得有意思、有共鳴的情節。

劉國彤介紹,從開始就確定要做一個極其真實、溫暖現實主義的劇集。法律是在救助弱者,扶危救困是法律的最主要的工作。“我們希望不僅僅是寫幾個人物或者是一個法院的生態,要更多呈現整個中國司法格局的變化。”

敢於自我調侃的人往往自信

“她一年才判幾個案子”、“週六保證不休息,週日休息不保證”,就連生日祝福也不過是“少二審改判,永遠不被投訴”,來自法院人的自黑也讓劇集生動、活潑。

劉國彤介紹稱,在前期準備過程當中,著重花費一部分精力尋找這種帶有幽默感的語言或是表達,也刻意做了選擇。

“說實話敢調侃自己的人,一定充滿自信。我們在和最高法的領導接觸中,我們發現他們都很自信,在溝通的過程中也沒有反感,就用在了劇本之中。”劉國彤補充道。

費慧君亦贊同此觀點,在她看來,劇本創作過程中從上到下的領導層對於自黑或調侃的內容有足夠胸襟去接受和容納。

《底線》不僅敢於自我調侃,劇中話語風趣幽默,法官變得接地氣了。

劉國彤介紹,採風調研過程中,創作團隊刻意做了選擇,會著重尋找帶有幽默感的語言或者是人物關係的表達。

“風趣幽默的臺詞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需要有意思、接地氣的臺詞平衡法治劇的沉重感或嚴肅感;另一方面,透過採風調研,發現很大一部分法院人說話風趣幽默。”李曉亮介紹。

自我調侃、幽默表述離不開分寸的把握。如何在保持這種幽默有趣風格的同時,而不消解法律的權威,讓大家全面認知法院的工作和法官這群人?

“我們既要把法官從法臺上拉下來,讓他接地氣和老百姓走到一起,同時我們也要保持法官的威嚴感,保持一種距離感。”劉國彤認為威嚴感來自法官對原則的堅持,“

一旦涉及法律、涉及當事人,法官就會非常講原則,甚至翻臉不認人。

”他分享了自己的體驗,採風過程中進入了一個法庭,當時正在審理刑事案件的法官當即要求採風團隊立刻離開,神色嚴厲。直到庭審結束之後才瞭解當時法官正在審理一起強姦案,按照規定是不進行公開審理的。

司法的自信或許正是來源於此,威嚴、公開和坦蕩。在雷星宇案、職場性騷擾案、直播猝死案的審理中,所有人都可透過線上渠道圍觀庭審,實時檢視審理程序;劇中經常出現合議庭,合議庭的法官就特定案件充分陳述意見,你來我往,最終達成一致的判決結果。

貫穿始終的採風調研

《底線》爆火背後,除卻真實,也是專業。劇中清晰地傳遞了憲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有案必立,不論大小;公正司法,抵禦來自金錢、網路審判的壓力,正如劇中方遠的表述“

歡迎網路監督,但不能、也不會接受輿論審判

”。

這些專業化呈現的背後,離不開紮實的採風調研和專業團隊的支援。

“採風調研一直貫穿劇本創作始終”,費慧君說道。

從湖南出發,先後到達北京、上海、杭州、廣州、深圳等城市,主創團隊深入全國60餘家各級法院採風調研,採訪了200餘名一線法院工作者。

“基本上就跟這些法官一起上班、開庭、吃飯、接送孩子上下學,只有這樣你才能夠看到他們的生活和真實一面。”劉國彤說到。

在拍攝過程中,還有三名法官全程駐場把關,以便從演員到場景更真實還原法院狀

態。創作團隊搭建了模擬法庭,開庭審理的流程、現場表述的重點、原被告的表述都在模擬法庭上做了演練。

對於演員來說,不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法官傾聽較多,所以演員需要知道在某句話的時候,法官腦海中在想什麼。”劉國彤介紹。

如何讓觀眾看得懂?一位刑事法官的話語成為破題的關鍵。“

我們法官是以良知為根基,以法律為手段,以利益平衡為目標

。”

劉國彤從底層邏輯出發,選擇事實的呈現,如實體現當事雙方經歷、訴求,再去呈現法官如何透過法律手段實現雙方利益平衡,以化解法律條文導致的高門檻。

“當事人的訴求是什麼?訴求出於良知還是私心?做足做清這兩點,觀眾就能理解這個案子法官為什麼這樣判。”

李曉亮也曾擔憂專業性的問題,“但是發現大家看進去了,也在討論一些細節,這個有點超出我們原來的設想。”

衝突和反差中的修煉

每部爆款劇的背後,總會有一個經歷九九八十一難的編劇。《底線》對於編劇來說,最難的竟然是“三個規定”。三個規定被視作公平正義的“安全閥”,防止司法審判過程中出現的“關係案、人情案、金錢案”。

但對於編劇來說,“三個規定和戲劇創作規律完全是南轅北轍。”費慧君解釋,戲劇一是要寫衝突,寫人物和人物關係,人物和人物關係是一個永動機。但是基於三個規定,法官和非同一合議庭的法官、法官和家人無法討論案件,法官和律師更是不可以見面,劇情推動受限。二是寫人物要有目的和行動線,但是法官多承擔司法裁判工作,調查取證由公安、檢察負責,保持中立的法官不得偏袒一方,和戲劇規律完全相悖。“大家沒有辦法攪和在一塊兒了。”

最終編劇決定以案子帶人物來完成劇本的創作。即人物的出場是為了解決案子,每個案子也或多或少穿插主人公自己的事情。相比其他電視劇弱化人物關係,主要關注法院內部變化發展。

“案子帶人物”大的方向定下來,選擇什麼樣的案例也就成為必須要考慮的問題。

劇中討論了審判面臨的“新”案子、“新”問題,如

主播直播猝死案,探討新型就業形態下勞動權益如何維護的問題;“雷星宇殺人案”,激活了正當防衛這款殭屍條款,也對高利貸暴力催收行為敲響了警鐘。

劉國彤介紹,劇裡的案子是根據不同的法律點自己編的。這些案子既要講清楚法院的架構、審判流程,同時還要反映出現比較典型、比較新的一些狀況,如民法典明確寫入“禁止性騷擾”,這類案件如何審判。

李曉亮補充,很多現實生活中的案子非常複雜,很難在影視劇中表現。“因為它可能有1000個細節,你無法透過一個案子表達想要體現的主題。”

案子定下來了,劇中相關人物依次出場。絮絮叨叨、圓滑但不世故的方嬸方遠,頗有老狐狸作風的民一庭庭長陳康,面上高冷其實私下是個小可愛的新晉法官周亦安,當然還有葉芯,劇中調侃為“法條姐”,低情商、過於執著、不懂變通。

費慧君介紹,來自最高法的葉芯到基層法院鍛鍊,這件事本身就是一個巨大反差和衝突。

在她看來,法官是做手藝活的匠人,需要不斷修煉,如離婚案中的“感情破裂”如何判定。法律條文的熟知只是第一步,劇中葉芯還需修煉。

“劇中的葉芯其實是一部分人的代表,可能大家現在都在講情商,但是法官需要直言不諱的精神。”費慧君表示,如果守護底線的群體在某些問題上講情商,那種情況非常可怕。

日常生活中有這樣一批軸的人是幸運的,他們能夠上不畏權威、下不畏輿論去守護公平和正義。

但底線又絕非打怪升級、全知視角的爽劇。

“法官是一份講求理性的職業,我們也希望透過案例的呈現能讓大家多去思考,而不是跟著已有的資訊喊打喊殺。”編劇李曉亮補充道。

在導演劉國彤看來,所謂的爽感可能來自法官切中要害的專業。日常生活中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一個價值判斷,“當法官真正堅持道德底線的時候,你就會覺得挺溫暖的,挺爽的。”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