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音樂首頁音樂

當代年輕人的自我修養,“糊弄學”又是什麼梗?

由 19樓 發表于 音樂2021-05-17
簡介”以上是我和我小姐妹的對話,她和她男友分分合合兩三年,每次吵架都會找我來吐槽,一開始我還是苦口婆心認真聽她分心錯與對,勸她認真思考和對待,後來發現她其實只是想吐吐槽而已,也並沒有認真聽我的建議,於是到了後來,每當她找我吐槽的時候,我開始了我

被糊弄了怎麼辦

“我又跟我男朋友吵架了,我氣得又跟他說了分手!”

“咋這樣啊。”

“氣死我了,實在不想再跟他處了,他還不來哄我,我已經不愛他了。”

“這也太那個了吧。”

過了數日——

“我們和好了,他跟我道歉了,我原諒他了,想想我也有做的不對的地方。”

“嗯嗯好的啊。”

以上是我和我小姐妹的對話,她和她男友分分合合兩三年,每次吵架都會找我來吐槽,一開始我還是苦口婆心認真聽她分心錯與對,勸她認真思考和對待,後來發現她其實只是想吐吐槽而已,也並沒有認真聽我的建議,於是到了後來,每當她找我吐槽的時候,我開始了我的“糊弄”,不知道大家有沒有get到精髓,而這也就是最近爆火的“糊弄學”了!

當代年輕人的自我修養,“糊弄學”又是什麼梗?

繼“凡爾賽文學”“打工人”梗席捲網路後,“糊弄學”接棒走紅。它指的是,

以看起來不敷衍的方式,去應對生活中難以推脫之事。

在豆瓣“糊弄學”小組中,有16餘萬成員每天分享著他們的“糊弄”心得,和不情願的事做抗爭。

當代年輕人的自我修養,“糊弄學”又是什麼梗?

“糊弄學”的萬能句式是什麼?

這糊弄學火了之後,還有人研究出一套“感嘆詞+評價事情+感受”萬能回答公式。

感嘆詞:我暈,我天,不會吧,哎,真是,害,真的嗎?

評價事情:這也太那個了,太過分了,咋這樣啊,這叫啥事啊,這人也真是

感受:(最好前面加個我表真摯)我無語,我鼓掌,我氣到,我煩死,我受不了,我看不慣,我不好說

當代年輕人的自我修養,“糊弄學”又是什麼梗?

當代年輕人的自我修養,“糊弄學”又是什麼梗?

還有一些嗯嗯、哦哦的詞彙大家都可以增減隨意發揮,加個表情包什麼的都行。

學會了這個句式之後,真的很適合運用到各個語境裡面啊,尤其是最近過年期間,糊弄學可以輕鬆應對七大姑八大姨的熱情詢問:

“一年賺了多少錢啊?”“嘿嘿,蠻好的。”

“物件找好了嗎?”“就這樣吧。”

“你家兒子期末考考了第幾名啊?”“還可以吧。”

還有親戚朋友的花式凡爾賽,糊弄也可以不在話下:

“哎。我兒子期末考了班裡第三,我們都不太滿意,因為他之前一直都是班裡第一。”“厲害了。”

“過年買的新鞋,很便宜的,才三千多。”“不錯呢。”

“孩子今年咋樣了?我家娃保研了,你娃前年就開始考公了,今年考上沒?”“好說,好說。”

在社交過度、人情難卻、生活節奏又快的當下,沒什麼人能像薛寶釵那樣八面玲瓏、面面俱到,只好透過糊弄的方式來減輕自己的社交負擔。

生活已經很難了,糊弄一下不行嗎?

為什麼“糊弄學”會爆火?

深究糊弄學出現的原因,其實歸根結底還是這個網際網路興起的大時代。說到底,“糊弄學”是為了應對不想做卻逃不開的情況而生的,是我們在現有的生存環境中學會的一項被動技能。畢竟現實中總是有這樣那樣的影響因素、條條框框,讓我們在沒有冒犯到對方的情況下也難以實現隨心所欲,那怎麼辦?

只好用節省成本的“糊弄”來了事。

時間就是生命,節省時間就是節省生命成本,當然要把珍貴的時間用在最有價值的事情上去。看似圓滑的背後,其實是一種無奈,對於一些深諳糊弄學的“弄弄子”們來說,很多社交是無意義的,糊弄就是一種消解情緒的出口,也是一種當代年輕人的社交小技巧之一。

糊弄也有底線,反對“凡事皆可糊弄”

糊弄是針對那些說個沒完的人、自己無感的人,但是現在糊弄學經常用在朋友和自己傾訴或者討論些什麼東西上,有些人會覺得這已經過了線,已經是一種不尊重人的行為了,究竟是在糊弄朋友還是在糊弄自己?

的確,不少時候,被糊弄的滋味還是相當不好受的。時間一久就能感覺到對方是在糊弄你還是真誠答覆你,而眼尖的敏感的人,一下子就能感受到。

所以,糊弄的範疇很重要,反對“凡事皆可糊弄”,而是有選擇性地糊弄。偶爾糊弄,不失為緩解生活壓力的潤滑劑,但依賴糊弄,就是對自己和他人的不負責了。

你們都學會“糊弄學”了嗎?你們對此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