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音樂首頁音樂

龍應臺《目送》:21世紀的《背影》,感人至深的“生死筆記”

由 劉犇犇呀 發表于 音樂2023-01-12
簡介龍應臺在《目送》裡用簡潔真情的文字寫了父母的老與逝,兒子的成長與離開,手足的共老,朋友的牽掛,她在行走中所見到的人、事、物,告訴我們:所謂人生,其實就是看見與被看見,目送與被目送

看著背影慢慢消失這首歌名叫什麼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目送》

可能是年紀大了,現在對於親情更加渴望也更加需要了,不知道你們有沒有這種感受。2020已經到來,我們又年長了一歲,然而我們的父母卻又老了一歲,在感嘆時間和親情的時候讓我想起了龍應臺在《目送》裡描述有關親情的那些文字,所以今天想在這裡給大家分享一下這本書籍。

龍應臺《目送》:21世紀的《背影》,感人至深的“生死筆記”

《目送》是作家龍應臺繼《孩子你慢慢來》《親愛的安德烈》後,龍應臺再推出思考“生死大問”的作品,是一本感悟性的人生之書。這是一本生死筆記,深邃,憂傷,美麗。《目送》的七十三篇散文,寫父親的逝、母親的老、兒子的離、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行,寫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寫纏綿不捨和絕然的虛無。她寫盡了幽微,如燭光冷照山壁。

龍應臺,祖籍湖南衡山,1952年生於臺灣高雄,1974年畢業於成功大學外文系,後赴美深造,攻讀英美文學,1982年獲得堪薩斯州立大學英文系博士學位後, 一度在紐約市立大學及梅西大學外文系任副教授。1983年回臺灣,先在中央大學外文系任副教授,後去淡江大學外國文學所任研究員。2004年,龍應臺父親的逝世,讓她體味到人生如同“暗夜行山路”。此前,五十多歲的她,從未經歷過任何至親的死亡。“這與她臺灣‘外省人’的身份有關。”作為從大陸到臺灣的移民,除了父母兄弟,小時候的龍應臺沒有其他家族親人,因為這一背景,她對許多“人生基礎課程”的學習有著嚴重的時間上的延遲。這時她才明白,

“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

龍應臺《目送》:21世紀的《背影》,感人至深的“生死筆記”

龍應臺說,有了對生死的經歷之後,開始覺得大部分社會議題其實都只是枝微末節。不過,她說“評論與文學,兩者都是我”。而無論筆下書寫的是什麼,都總有一個核心,那便是對人最深的關切。就真的明白,在這世間,沒有什麼可以附著依託,一切都必須是自我承擔和接受。於是在感悟與悲痛間,龍應臺寫下了散文集《目送》。

龍應臺在《目送》裡用簡潔真情的文字寫了父母的老與逝,兒子的成長與離開,手足的共老,朋友的牽掛,她在行走中所見到的人、事、物,告訴我們:

所謂人生,其實就是看見與被看見,目送與被目送。

書中七十三篇散文在《目送》中,龍應臺明顯地將筆觸伸向了“人”的內心世界,用散文的方式,述說著生命中的悲歡離合。她娓娓述說,述說著親情的血濃於水,也述說著親情離去的無奈與錐心疼痛,但更多的是告訴人們親人的重要與親情的珍貴,“作為父母的子女,作為子女的父母,彼此的身份,是在一生之中一次又一次的目送中完成轉換——只是第一次的目送是成長,最後一次的目送卻永別。”

龍應臺《目送》:21世紀的《背影》,感人至深的“生死筆記”

這或許就是龍應臺想要告訴給我們的生活與生命的本真。這些溫情的語言,如一劑醒腦益智的良藥,使我們深陷塵世羈絆的心靈,一次次得到解脫和自省。 ,七十三個故事,七十三次對話。有父親,有母子;有朋友,有兄弟;亦有牽掛與離別,失落和放手。有親情,有愛情,有友情,看完這本書我想分享一下我自己對書中關於親情的感悟。

小時候家裡貧窮,我目送著父母外出打工賺錢,跟著奶奶長大。稍微長大一點,奶奶目送我離開家去求學,最後我目送著奶奶離去。曾好長時間我都無法釋懷,奶奶在最窮在我最沒有能力的時候離去,現在我能自己賺錢了,從小帶我長大的奶奶不在了,好遺憾啊。每次想起我都懊惱,直到我看到《目送》這本書,我開始學著慢慢和自己和解。再多的遺憾不捨都不過是生命的過程,我們只能往前走,用現在來填補過去的空白和傷口,帶著愛和釋懷與生命和解。

現在工作了,父母目送著我工作遠離她們,然而我現在也目送著父母變老乃至逝去,與此同時我們自己也被目送。我想起自己不管是學生時代還是現在工作了,每次離家去車站的時候,不管春夏秋冬不管什麼時間點,無論我怎麼拒絕,爸媽都堅持陪著我去車站,送我上車。其實我不希望她們陪著,因為我不想他們看見我離開的背影而難受,最近一次媽媽在送我到車站的時候,狠狠親了下我的臉頰,我知道媽媽很難受,後來爸爸打電話告訴我,媽媽目送我檢票進站時,眼眶都紅了。是啊,工作後,似乎每一年都是這樣,在爸媽目送中我遠離家鄉在外工作,人越長大就會更瞭解書中描述的親情可貴。

龍應臺《目送》:21世紀的《背影》,感人至深的“生死筆記”

有人說看完《目送》這本書很喪,很喪的原因我覺得是可能人到了某一個年齡段後,總會有不同的憂思和對生活的感悟,比如時間易逝,轉眼父母就已老去,作為子女的我們清醒地看著他們老去的無能為力。所以當你在看這本書的過程中,裡面的文字會讓你產生了共情,所以你會突然的傷感,因為你在裡面看見了自己的“影子”。

人這一生這麼長,又這麼短。在這條路上來往過客無數,行也匆匆,去也匆匆,只有父母從他們見到你一直陪著你,雖然無法陪你走完全程,但他們陪你走過的每一段,在這每一段路程中他們一定都是盡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幫扶和關愛你。慢慢的他們會越走越慢,最後漸漸的走不動,需要你停下來,轉過身去攙扶他們。當我們有各自的家庭,各自的責任,自己也逐漸成為父母的時候,對於兒女而言我們是港灣,但於我們本身而言,港灣永遠是自己的父母。所以無論是在看見時,還是在目送時,都請好好珍惜吧,不要讓自己留有遺憾。

分享《目送》經典語錄:

1、九十三歲的眼睛和四歲,竟是同一雙眼睛?靈魂裡,還是那看《史記》的孩子,深情而憂鬱的青年?

2、拜祭,終究也只是生者的一份安寧。

3、在暫時裡,只有假設性的永久和不敢放心的永恆。

4、母親,是個最高檔的全職、全方位CEO,只是沒人給薪水而已。

5、金門的美,怎麼看都帶著點無言的憂傷。一棟一棟頹倒的洋樓,屋頂垮了一半,殘破的院落裡柚子正滿樹搖香。如果你踩過破瓦進入客廳,就會看見斷壁下壓著水漬了的全家福照片,褪色了,蒼白了,逝去了。一隻野貓悄悄走過牆頭,日影西斜。

6、不是漸行漸遠,而是有一天終要重逢。

7、有些路,只能一個人走。

8、幸福就是:生活中不必時時恐懼。

9、我們拼命地學習如何成功衝刺一百米,但是沒有人教過我們:你跌倒時,怎麼跌得有尊嚴;你的膝蓋破得血肉模糊時,怎麼清洗傷口、怎麼包紮;你一頭栽下時,怎麼治療內心淌血的創痛,怎麼獲得心靈深層的平靜;心像玻璃一樣碎了一地時,怎麼收拾?

10、一個人固然寂寞,兩個人孤燈下無言相對卻可以更寂寞。

11、時間是一隻藏在黑暗中的溫柔的手,在你一出神一恍惚之間,物走星移。

12、幸福就是,生活中不必時時恐懼。幸福就是,尋常的人兒依舊。幸福就是,早上揮手說“再見”的人,晚上又平平常常地回來了,書包丟在同一個角落,臭球鞋塞在同一張椅下。

13、人生由淡淡的悲傷和淡淡的幸福組成,在小小的期待、偶爾的興奮和沉默的失望中度過每一天,然後帶著一種想說卻又說不出來的‘懂’,作最後的轉身離開。

14、我們這一代人,錯錯落落走在歷史的山路上,前後拉得很長。同齡人推推擠擠走在一塊,或相濡以沫,或怒目相視。年長一點的默默走在前頭,或遲疑徘徊,或漠然而果決。前後雖隔數里,聲氣婉轉相通,我們是用一條路上的同代人。

15、理想主義者往往經不起權力的測試。

16、空蕩蕩的街,只有我,和那生了我的女人。

17、文明和野蠻的中隔線,薄弱,混沌,而且,一扯就會斷。

18、怎麼就知道,你活得比我長呢?時間才是最後的法官。

19、只能想象,他的內在世界和我的一樣波濤深邃,但是,我進不去。

20、“所有其他的人,會經歷結婚、生育、工作、退休,人生由淡淡的悲傷和淡淡的幸福組成,在小小的期待、偶爾的興奮和沉默的失望中度過每一天,然後帶著一種想說卻又說不來的‘懂’,做最後的轉身離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