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音樂首頁音樂

“暴力迪吧”還是“機械小兵”,戴紅色護目鏡的Q版殺手到底怎麼稱呼?

由 觸樂 發表于 音樂2021-05-17
簡介在Newgrounds上,可以搜到大量以“Madness Combat”為主題的同人創作,有遊戲,也有其他藝術作品想分辨“Madness Combat”系列人物(左)和“Thing-Thing”(右)系列人物非常容易,前者當中絕大部分人物的

暴力吧迪吧

即便過了今年,Flash就正式宣告“死亡”,一些Flash時代留下的經典小遊戲卻並沒有跟玩家們徹底告別。你可能還記得精通十八門武藝、會用機槍的“火柴人”,或是一身橫肉、擅長“狂扁小朋友”的面具男孩,在原作者轉型成獨立製作人後,這些小遊戲中的許多還有下文,它們大多被改編為獨立遊戲繼續發揮著影響力。它們也許徹底脫離了Flash的框架,卻保留了經典的玩法、角色形象,仍舊親切。

“暴力迪吧”還是“機械小兵”,戴紅色護目鏡的Q版殺手到底怎麼稱呼?

去年曾經火熱過一陣子的《我的朋友佩德羅》就出身自Flash遊戲

“暴力迪吧”還是“機械小兵”,戴紅色護目鏡的Q版殺手到底怎麼稱呼?

“狂扁小朋友”是個錯誤翻譯,這款遊戲的名字直譯過來是《我爹和我》

從Flash短片發展來的遊戲系列“Madness Combat”將在今年發行新作。可能你並不熟悉“Madness Combat”這個名字,但假如改成“機械小兵”,或看一眼這位帶著紅色護目鏡的傢伙,大概就能喚醒一些記憶了。

“暴力迪吧”還是“機械小兵”,戴紅色護目鏡的Q版殺手到底怎麼稱呼?

他曾經做過“機械小兵”的封面,即便遊戲本身並不叫“機械小兵”

和機械無關的“機械小兵”

橢圓形腦袋、圓筒狀軀幹、懸浮在空中的雙手以及碩大的皮鞋,“Madness Combat”系列經典的Q版人物形象比火柴人要複雜多了,不同部位區分明顯,而且可以“模組化”地換頭換身體,方便地組合換裝出多種人物形象。

或許正是基於這種簡單粗暴的畫風,在搬運外國Flash小遊戲的網站上,它們被套上了“機械小兵”“瘋狂機械手”這種聽上去就很暴力的譯名,基於不同玩法,它們還會被稱為“機械小兵競技場”“機械小兵經典版”,甚至是“怪獸獵殺者”……

“暴力迪吧”還是“機械小兵”,戴紅色護目鏡的Q版殺手到底怎麼稱呼?

這種形象“機械”嗎?拿著槍的角色就可以叫小兵嗎?硬說的話也算……

“暴力迪吧”還是“機械小兵”,戴紅色護目鏡的Q版殺手到底怎麼稱呼?

當然,還有各種“無敵”和“變態版”,內建作弊器是它們共同的特點

就像是許多經典Flash系列的遭遇那樣,小遊戲網站的編輯們會無視遊戲的正經標題、給它們標上完全錯誤的數字順序,甚至把其他類似的系列合併過來……是的,在這些被一股腦稱為“機械小兵”的Flash小遊戲裡,不止有“Madness Combat”系列,還有另一款畫風和玩法相近的經典Flash小遊戲“Thing-Thing”系列。兩個系列風格都很獨特,內容也足夠精彩。

“Thing-Thing”系列出自製作人肖恩·麥基(網名Weasel)之手,2005年開始上傳到各大Flash遊戲網站。按當時標準來看,系列首作並不算精彩,畫面簡單灰暗、人物動作僵硬,劇情流程也不夠長,故事老套得不行:一位身世不明的囚犯突然殺死了面前的醫生,然後拿起他的手槍打破天窗,一路上逃亡並殺死攔路的守衛……似乎是款沒什麼意思的遊戲,對吧?

“暴力迪吧”還是“機械小兵”,戴紅色護目鏡的Q版殺手到底怎麼稱呼?

《Thing-Thing》的第一幕,許多優秀的小遊戲系列剛開始都這麼簡陋

至少在當時,為《Thing-Thing》提供贊助的免費小遊戲網站Crazy Monkey Games看到了它的潛力。在推出首作後,Crazy Monkey Games又接連贊助麥基推出了《Thing-Thing 2》《Thing-Thing Arena》以及外傳性質的《臭豆編年史》(The Chronicles of Stinky Bean),在這些後續作品裡,“Thing-Thing”系列的戰鬥系統愈發完善,人物也越來越多。到了系列的第5、6部作品,也就是《Thing-Thing 3》和《Thing-Thing Arena 2》以後,這一系列變得精彩起來。

“Thing-Thing”系列是橫版射擊遊戲,亮點在於對血腥細節和不同槍支的表現。在後續作品裡,圍繞這些細節的增強越來越多,遊戲氛圍更加刺激過癮。

在遊戲中,角色被命中後不止會飆血,血還都會濺在牆上;霰彈槍可以將腦袋打爆,頭骨的破碎清晰可見;毒氣彈可以將人溶毀成白骨,槍榴彈能把人炸成碎片,槍聲和角色射擊時的手部動作(後坐力反饋)都很逼真。

“暴力迪吧”還是“機械小兵”,戴紅色護目鏡的Q版殺手到底怎麼稱呼?

《Thing-Thing Arena 3》:不同武器有自己基於現實的名字和造型,它們可以跟拾取的第二支武器組成雙持,還能拾取相同口徑的武器實現彈藥補給(就像“使命召喚”系列那樣)

“暴力迪吧”還是“機械小兵”,戴紅色護目鏡的Q版殺手到底怎麼稱呼?

《Thing Thing Arena Pro》:單張地圖不斷刷怪的同時還會給玩家一些探索、解謎、擊殺數量等小任務

和許多射擊遊戲不同,“Thing-Thing”系列中後期的作品中會在畫面裡保留射擊後的彈殼、替換的彈匣、打在牆上的彈孔以及死去角色的屍體、血跡。出於效能考慮,絕大多數射擊遊戲只會保留部分上述細節,但保留這些細節對Flash小遊戲來說不算什麼困難。

當然,細節只是調味,出色的玩法才是它被國內盜版小遊戲網站鍾愛的重要原因。“Thing-Thing”系列實際上分為兩種不同玩法,一類作品以線性流程為主,另一類專注於單人“無盡模式”,質量都很好。

“暴力迪吧”還是“機械小兵”,戴紅色護目鏡的Q版殺手到底怎麼稱呼?

不斷有人嘗試挑戰《Thing-Thing Arena 3》喪屍模式的最高紀錄

主打線性流程的《Thing-Thing 4》擁有系列中最好的劇情和最長的流程,在橫版射擊之外,還加入了少許探索、載具追逐元素以及Boss戰,整個玩下來,質量不亞於一款製作精良的獨立遊戲。“Thing-Thing Arena”系列的無限刷怪模式聽起來單調,但在大量過癮的細節加持下令人愛不釋手。

“暴力迪吧”還是“機械小兵”,戴紅色護目鏡的Q版殺手到底怎麼稱呼?

《Thing-Thing 4》的畫面更精良了

“暴力迪吧”還是“機械小兵”,戴紅色護目鏡的Q版殺手到底怎麼稱呼?

《Thing-Thing 4》的追逐戲

“暴力迪吧”還是“機械小兵”,戴紅色護目鏡的Q版殺手到底怎麼稱呼?

人們對這一系列熱愛有加,有人專門儲存了它的音樂,有人因它回憶起中學時代

“Thing-Thing”系列質量不斷提升,玩家越來越多,但自2009年的《Thing-Thing Arena 3》之後,麥基就再也沒有釋出新的“Thing-Thing”遊戲,像許多Flash遊戲製作者一樣,他轉型開發獨立遊戲去了,沒有讓這一系列重新復活的計劃。失望的粉絲們只能自己為續作書寫劇情,讓它活在自己的暢想中。

沒有迪吧的“暴力迪吧”

相比“Thing-Thing”的戛然而止,“Madness Combat”系列則生命力頑強。前者加起來只有9部遊戲作品,一條故事線,後者則擁有近乎無限的作品和故事線。這倒不是因為系列創作者馬修·大衛·喬麗(網名Krinkels,有些國內網友管他叫老K)有多敬業,而是因為他在免費Flash小遊戲網站Newgrounds上釋出“Madness Combat”系列後,許多網友根據他的作品玩起了同人創作。起先,老K認為這是抄襲,但沒過多久就默許了這些創作,甚至覺得做得人越多越好。

“暴力迪吧”還是“機械小兵”,戴紅色護目鏡的Q版殺手到底怎麼稱呼?

在Newgrounds上,可以搜到大量以“Madness Combat”為主題的同人創作,有遊戲,也有其他藝術作品

“暴力迪吧”還是“機械小兵”,戴紅色護目鏡的Q版殺手到底怎麼稱呼?

想分辨“Madness Combat”系列人物(左)和“Thing-Thing”(右)系列人物非常容易,前者當中絕大部分人物的五官都以一個十字記號代替,就像任何一個熱衷畫漫畫,卻沒有功底的小朋友畫出的五官那樣簡單又可愛

心寬可能並非老K允許同人創作的唯一原因,主要原因可能是,在成品質量上還沒人能超過他。自2002年開始製作這個系列,老K基本上每年都能更新“Madness Combat”主題的短片,憑藉過癮的打鬥、射擊場面以及溢位螢幕的暴力描繪,“Madness Combat”吸引了大量粉絲。2009年前後,它被Flash小遊戲“閃客快打”系列的官網搬運到國內,並取了“暴力迪吧”這麼一個頗具時代感,乍聽上去還讓人摸不到頭腦的名字。

“Madness Combat”起初就是一系列“疾速追殺”式的短片,近距離槍戰、一打多外加花招,滿足了觀感的過癮,但核心跟當時流行的“火柴人”Flash短片相差不大。短片的成本也不算高,簡筆畫風格的背景和人物始終維持著簡單明瞭的樣子,一些音效取自“反恐精英”系列遊戲,難免給人齣戲的感覺。

在劇情上,“Madness Combat”倒是有不少可探索空間。“Madness Combat”最具代表性的角色是漢克·J·溫布林頓,系列首部短片的故事圍繞著這位戴著黑頭巾和紅色墨鏡的蒙面男人展開:人們知道他是一位賞金獵人,樂於殺人,並且和一個推行“聯合計劃”的巨大組織為敵。在後續的短片中,漢克和他的敵人還有死而復生和巨大化的能力。

伴隨著故事推進,漢克身邊出現了兩位隊友,各自有自己的個性、標誌性動作和武器。到目前為止,“Madness Combat”短片系列中共有4個不同角色的正傳和9個不同事件,後期還引入了神秘物質、異常能力,甚至多元宇宙、平行時間線的內容,如果願意琢磨,也能從中串聯起更多隱藏的故事線索。

“暴力迪吧”還是“機械小兵”,戴紅色護目鏡的Q版殺手到底怎麼稱呼?

《Madness Combat 7: Consternation》:近戰一打多外加刀槍並用,這種套路經常出現在系列裡

“暴力迪吧”還是“機械小兵”,戴紅色護目鏡的Q版殺手到底怎麼稱呼?

《Madness: Dedmos Adventure》加入類似多元宇宙的設定後,套路沒有變,戰鬥段落的花樣更多了

截至目前,“Madness Combat”系列的短片已經更新了11集,一些熱門的單集能拿到數百萬的點選量。“暴力迪吧”同樣備受國內玩家喜愛,有人專門為之寫分析貼,講劇情細節,也有人不斷搬運、製作相關同人。也許是習慣,也許是情懷,沒人再去糾正這個看著十分離譜的譯名,在貼吧裡,粉絲們分享著同人創作,收穫著小圈子裡的獨特快樂。

戴著紅色墨鏡的殺手……和他的夥伴

前面說過了,“Madness Combat”之所以會被拿來跟“Thing-Thing”放在一起,是因為它們本身就有許多相似之處。

“Madness Combat”系列只有兩部官方遊戲,分別是2012年釋出的《Madness: Project Nexus》以及今年即將在Steam上發售的新作,一般被稱作《Madness: Project Nexus 2》。“Madness Combat”短片系列的主角漢克順理成章地成為這兩部作品的男主角。

《Madness: Project Nexus》經典版採用了和“Thing-Thing”類似的橫版射擊玩法,區別是玩家可以在一定範圍內上下移動躲避敵人,而不是像“Thing-Thing”那樣只能上下跳躍。《Madness: Project Nexus》同樣採用線性流程,也擁有一個類似“Thing-Thing”系列的武器庫,這些武器屬性不同、造型也都基於現實,其中很多都是射擊遊戲中較少出現的冷門產品。

“Thing-Thing”的創作者麥基家住美國德州,“Madness Combat”的製作者老K在“油管”釋出的第一個影片就是槍擊自己壞了的Xbox 360,這兩位是槍械愛好的可能性非常大,把遊戲做成現在這樣也就可以理解了。

至於戰鬥部分,兩者稍微有區別,但不是很明顯。《Madness: Project Nexus》提供的近戰武器有耐久度,角色無法拾取彈藥,還可以赤手肉搏;有連擊加分和子彈時間機制,算不上新鮮,但也增添了一定可玩性。和“Thing-Thing”完全相同的是,遊戲中敵人死去的屍體、地上掉落的彈殼以及彈匣、血跡、彈孔都會一直保留。不過,因為畫風仍舊相對簡單粗糙,《Madness: Project Nexus》的血腥程度沒有“Thing-Thing”直接,畫面也不算優秀。實際上,不少粉絲都預設老K從做Flash到轉型做遊戲是迫於生計,畢竟做Flash短片已經落後於時代了。

“暴力迪吧”還是“機械小兵”,戴紅色護目鏡的Q版殺手到底怎麼稱呼?

《Madness: Project Nexus》的非Flash版本變成了第三人稱俯視角,保留了系列陰暗晦澀加血腥的風格

“暴力迪吧”還是“機械小兵”,戴紅色護目鏡的Q版殺手到底怎麼稱呼?

不知道是刻意還是為了致敬,“Thing-Thing”系列出現過類似漢克的裝扮選擇

不僅是玩法和戰鬥上的細節,兩個系列的背景故事也非常相似。《Madness: Project Nexus》的劇情緊貼著“Madness Combat”短片的主線:在美國內華達州,一個神秘組織正在批次生產生化士兵,這個專案並不安全,因為所謂的“批次”生產其實指的是復活死人。因為某些缺陷,試驗最終失敗,並導致喪屍掙脫束縛,開始襲擊人類。在這危急關頭,漢克和兩位隊友組成小隊,開始摧毀整個專案設施……

“Thing-Thing”系列的故事同樣始於一個生物武器實驗,主角是一位沒有固定形象(由玩家自己決定)的試驗品,整個故事就是在講述他如何逃離並對抗追擊者,這和兩部“Madness: Project Nexus”作品的核心劇情風格類似。這些雷同是兩位創作者的默契還是借鑑,目前沒有個準確的說法。

“暴力迪吧”還是“機械小兵”,戴紅色護目鏡的Q版殺手到底怎麼稱呼?

老K祝福過“Thing-Thing”系列,也許他把這個系列當做模仿者也說不定

結語

“Madness”和“Thing-Thing”系列也許沒有“火柴人”或者“閃客快打”那樣紅火,但它們仍是Flash遊戲最火熱年代留下的寶貴財富。在這些遊戲中,我們不光能看到製作者們對細節的追求、對風格的堅持,也能看到許多大型遊戲經典玩法被變著花樣用幾百KB的容量實現出來。

現在來看,這些遊戲可能過於簡單粗糙,也沒有什麼必須體驗的必要,但在許多條件有限、只有Flash娛樂的玩家眼中,它們帶來的快樂是難以替代的,散發著自己的光芒,每個新增機制和效果帶給玩家的驚喜不亞於一部3A大作質感和畫質上的提升,況且……它們的確好玩。

現在,即便Flash不死,我們也可能再也看不到Flash遊戲恢復到黃金年代的樣子了。玩家的消費習慣、遊戲的開發方式都在不斷變換,人們對Flash遊戲的需求也已經轉移到移動裝置、更小更便利的遊戲機上,一些經典Flash遊戲也最終改模換樣,擠到了更小的螢幕裡。

“暴力迪吧”還是“機械小兵”,戴紅色護目鏡的Q版殺手到底怎麼稱呼?

Newgrounds等網站已經為小遊戲們找到了出路,玩家只需要安裝網站提供的客戶端就可以長時間重溫自己喜愛的遊戲

好訊息是,Flash小遊戲的精神核心並不會消失。隨著越來越多開發商和平臺對獨立遊戲加大支援,許多像“Madness”和“Ting Ting”系列的遊戲都轉型獨立遊戲,它們仍舊佔不了多少記憶體和空間,只要你的裝置不是太老,它們就能執行,而且它們不再需要網站贊助才能釋出,更方便的眾籌渠道會給開發者提供支援。

所以,我們為什麼要看不慣那些在遊戲平臺上“賤賣”的遊戲,用“4399”來嘲諷它們呢?它們繼承的內容,正是一代人最珍視的東西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