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音樂首頁音樂

美蘇反衛星武器計劃探秘之一-太空捕手

由 笑看風雲看世界 發表于 音樂2023-01-20
簡介共軌式反衛星攔截器的戰鬥部重量超過300千克,它會按設定路線接近到距目標數十米內,由地面指令控制近炸引信引爆戰鬥部,利用爆炸時產生的高速度碎片殺傷目標衛星

12個月都有多少天

美蘇反衛星武器計劃探秘之一-太空捕手

飛向目標

美蘇反衛星武器計劃探秘之一-太空捕手

命中目標

美蘇反衛星武器計劃探秘之一-太空捕手

空中游曳

冷戰時期,美蘇兩國竭盡全力發展各式衛星,以構建太空偵察力量。同時,為摘掉這些部署於大氣層之外的“全能之眼”,美蘇在反衛星武器領域的投入也相當可觀,並由此誕生了諸多思路超前,甚至腦洞大開的反衛星武器設計。

太空“捕手”

1957年10月4日,在哈薩克西南部的拜科努爾航天中心,前蘇聯用三級運載火箭,將人類歷史上第一顆人造衛星送入地球同步軌道。此舉不僅標誌著人類正式邁入太空時代,更預示著浩瀚的蒼穹已成為美蘇爭奪戰略優勢的“高邊疆”。

由於前蘇聯在航天領域取得“先手”,美國意識到自己若按部就班的話,很難超越對手。1958年2月,美國成立一個名為“高等研究計劃局”的部門,針對前蘇聯在太空中的衛星進行專項研究。當年7月,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下令成立美國國家航天局,即後來的NASA。隨後,美國利用其在導彈技術領域的優勢,發展出名為“勇敢的獵戶座”的空射導彈,專門用於攻擊敵方衛星。1959年,B-47轟炸機掛載“勇敢的獵戶座”導彈,對位於低軌道的“探索者6號”衛星進行攔截試驗。此次試驗並不理想,“勇敢的獵戶座”導彈脫靶,未能擊中目標衛星。9月22日,美軍再次進行攔截試驗,再度失敗。不過,美國並非全無收穫,畢竟,他們用事實證明,以當時的常規導彈摧毀衛星的成功率實在太低,更想成功“摘星”,需要威力更大的武器。

無獨有偶,1961年,前蘇聯也成立了“空間防禦司令部”。名字上雖帶著防禦兩字,但該部門的主要任務實際上是研製反衛星武器。此時,前蘇聯反衛星裝甲已獲悉美國同行失敗的經驗。為此,前蘇聯航天事業先驅弗拉基米爾·切洛梅另闢蹊徑,提出設計共軌式反衛星攔截器的設想。

前蘇聯最終研發出的共軌式反衛星攔截器,雖被稱為“衛星殲擊機系統”,但其實並非殲擊機,而是一系列裝有爆炸戰鬥部的攔截衛星。根據具體型號不同,這些共軌式反衛星攔截器長度從4。5到6米、重量從2。5到3噸不等。它們裝備一臺主發動機及若干臺用來控制姿態和調整軌道的副發動機。共軌式反衛星攔截器的戰鬥部重量超過300千克,它會按設定路線接近到距目標數十米內,由地面指令控制近炸引信引爆戰鬥部,利用爆炸時產生的高速度碎片殺傷目標衛星。

按設想,共軌式反衛星攔截器的攔截方式有兩種。第一種,就是傳統意義上的共軌式攔截模式,是將攔截器送入與目標衛星軌道平面和高度相近的軌道上,然後,按地面基地的指令進行軌道機動,依靠攔截器自身機動接近目標衛星後,引爆攔截器上的戰鬥部來摧毀目標。第二種,則是快速上升模式,是將攔截器運送到目標衛星軌道平面相同,但高度較低的軌道上,透過攔截器本身的發動機進行快速機動飛行,以接近目標衛星,並將其摧毀。

共軌式衛星攔截器想法雖巧妙,但缺點也很明顯。首先,衛星攔截器的反應時間過長。按測算,從發射攔截器到接近目標衛星,需1。5到3小時,這會令反衛星的引導系統出現誤差。其次,運送反衛星攔截器需要的火箭或洲際彈道導彈,往往要一個完備的發射基地。從發射到實施攔截,攔截器還要由大型測量控制網來進行修正飛行軌道。這樣一來,反衛星攔截器還只能攻擊飛臨基地上空的衛星。而這樣的機會,一天只有兩次。此外,共軌式反衛星攔截器只能攔截地球低軌道上的衛星,對位於地球靜止軌道或長橢圓形軌道上的美國軍事衛星,並不能構成威脅。因此,在擁有了具備實戰能力的共軌式反衛星攔截器後,前蘇聯並未停止對其他技術路線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