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音樂首頁音樂

你的完美主義裡,藏著低水平的認知

由 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 發表于 音樂2023-01-25
簡介”其實,生活中追求完美本身沒有錯,它體現了一個人正向的追求,但凡事有個度,超過了自己或他人的能力和客觀條件,就會陷入“完美主義”的泥潭,給自己和他人帶來負擔

為什麼會完美主義

你的完美主義裡,藏著低水平的認知

不完美,才是真實的人生

作者:武小五(富書籤約作者)

你的完美主義裡,藏著低水平的認知

追求美好

但不能陷入“完美主義”

前幾天,一則“兒子考98分媽媽患抑鬱症”的新聞上了微博熱搜,引發3億人閱讀,2萬多人熱議。

你的完美主義裡,藏著低水平的認知

39歲的秦女士是杭州一所重點小學老師,兒子5歲上了小學,她對兒子的標準永遠是100分。

有時孩子考了98分,秦女士都要訓斥:“我班上的孩子一半都考了100分,你為什麼考不到……”

你的完美主義裡,藏著低水平的認知

秦女士覺得自己非常失敗,教得了別人的孩子,自己的孩子卻十分愚鈍。經診斷,秦女士患有嚴重的抑鬱症。

你的完美主義裡,藏著低水平的認知

在留言區,有些網友一針見血,直指問題實質:至於麼,這就是病態的完美主義者。

無獨有偶。有一次,南京某小學在開家長會前,老師讓孩子們把想對父母說的心裡話寫在黑板上,現場堪比“吐槽大會”。

別拿我和別人比,多讀點書再教我;爸爸請不要這麼兇;……

其中有一句話令網友們十分感慨:“媽,你很優秀,不要太追求完美了。”

反觀當下,追求完美是很多父母的一個“心結”。

他們喜歡把自己完美的設計強加到孩子身上,總是給孩子提出過高的要求,結果適得其反:自己很累、孩子痛苦,親子關係緊張。

你的完美主義裡,藏著低水平的認知

法國心理學家伊莎貝拉·費利奧沙說過:

“不要希望成為‘完美’的父母,因為一旦情況偏離了完美,父母就會陷入自我懷疑、惱火、負疚等情緒,這樣會使情況變得更糟。”

其實,生活中追求完美本身沒有錯,它體現了一個人正向的追求,但凡事有個度,超過了自己或他人的能力和客觀條件,就會陷入“完美主義”的泥潭,給自己和他人帶來負擔。

白巖松曾在一次演講中說:“廢掉一個人最好的方式,是讓他追求完美和極致。”

善待缺憾、接納不完美,才能知足常樂、享受美好,這不僅是一種智慧,也是一種境界。

你的完美主義裡,藏著低水平的認知

你的完美主義裡,藏著低水平的認知

不完美

才是真實的人生

在一次鑑寶大會上,一件仿製技術可謂爐火純青的藝術贗品,最終被專家識破,竟在於它的太過“完美”。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世間萬事萬物沒有哪一樣是完美的,總是會存在這樣或那樣的缺憾,這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季羨林先生曾說過:“每個人都爭取一個完美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內海外,一個百分之百完美的人生是沒有的。所以我說,不完美才是人生。”

有這樣三個家庭:

有一個孩子生在一個寬裕幸福的家庭裡,但是一出生便發現肢體是殘缺的,是一個殘疾人。另一個孩子身體是健康的,但是就在出生的前一天,父母離異了,一出生就面臨一個殘缺不全的家庭。有一對知識分子老夫妻,他們有三個兒子,大兒子和小兒子都考上了大學,出國留學,擁有了不錯的職位和婚姻,唯獨二兒子生性木訥、學業平平,做了名工人。老夫妻倆一直為大小兩個兒子感到榮耀,逢人也喜歡說起他們,而相比之下二兒子讓他們覺得臉上無光,也讓他們覺得在教育子女方面的缺憾。

這三個家庭其實是天下所有家庭的縮影。家家有本難唸的經,各有各的歡樂和憂愁。

完美的只是心中的想象,不完美的才是真實的生活。

這世界上沒有什麼事能夠一直完美,缺憾是人生的必然。

以完美來要求自己,是一件徒勞的事。以完美來要求他人,是一種不近人情的苛責。

你的完美主義裡,藏著低水平的認知

你的完美主義裡,藏著低水平的認知

過於追求完美

生活反而負重

三毛在《樂命》中說:“苦求本身十全十美的人,那份認真強求,就是人格的不完美。”

然而,有的人不明白這個道理,他們費盡心血追求完美,結果卻忽略了生活的美好,錯失了原本不錯的風景,人生反而離完美越來越遠。

有這樣一個寓言故事:

一個不完整的鐵圈,十分羨慕圓滑毫無缺憾的圓圈,於是費盡周折,終於圓了自己的一個心願。

當它高傲地站在山頂時,心裡充滿了期待,心想,一會兒就要領略一個完整的自己滾下山坡時的壯舉了。

可是當它滾到山坡下爬起來時,心裡一陣困惑,怎麼完整的自己還不如起初那個有著缺憾的自己呢?從山坡上瞬間就滾下去了,什麼也沒有看到啊!

其實,人生就像一個圓,如果處處苛求完美,就會少了許多本該擁有的樂趣。

《七種心態難幸福》一文指出了導致人生不幸福的七種心態,其中列第一位的就是“總是追求完美”。

追求完美的人,期待越多,幸福感越低;期待越少,慾望越低,幸福感越高。無論是普通人還是名人,概莫能外。

有一個時期,英國足球明星貝克漢姆平時只要一閒下來,就會在家裡忙著一遍又一遍地打掃房間,整理家中物品,不達到完美標準不罷休。

貝克漢姆後來接受採訪時說:“我老婆說我是魔鬼附身……我的生活已經受到了影響,我甚至為了冰箱裡多出來的一罐可樂而重新整理冰箱,直到我滿意為止……”

很顯然,那時的貝克漢姆就是一個沉溺於強迫性行為的完美主義者。但是,完美給他和家人帶來的不是快樂,而是煩惱。

蘇州半園內有這樣一幅對聯:“園雖得半,身有餘閒,便覺天空海闊;事不求全,心常知足,自然氣靜神怡。”

蘊含了謙退知足、不貪大求全的人生智慧。

真正有智慧的人懂得,一味地給自己設定超人的標準、高高的期望值,會讓幸福變得可望而不可即,為了並不存在的完美而痛苦,是人生的愚蠢。

你的完美主義裡,藏著低水平的認知

你的完美主義裡,藏著低水平的認知

接納不完美

才有進步和希望

李博生是全球知名的中國玉雕大師,他創作的很多作品被國家領導人贈送給尊貴的外賓。

1958年,17歲的李博生到北京玉雕廠工作,他在心裡暗暗發誓,一定要努力學手藝,讓自己做到最好。

你的完美主義裡,藏著低水平的認知

三年後,李博生出師了。考級評選時,他用盡心力,雕出了一件精美絕倫的無可挑剔的作品。那些高階雕刻師圍著他的作品認真地端詳著,臉上還不時洋溢著微笑。

他自信地期待著評委打出全場的最高分——滿分。可是,分數打出來後,卻只有99分。他氣憤地質問評委:“明明可以打滿分,為什麼要扣掉1分?”

面對他的質疑,一名高階雕刻師微笑著對他說:“這是為你好。給你99分,就是說明你還有前進的餘地。要是給滿分,那就意味著你走到盡頭了,未來也就根本沒希望了。”

李博生恍然大悟,從此他不再滿足於前輩們的指導,執著地走上了更艱辛的探索之路,到李博生30歲的時候,他就已經擠進了頂級玉雕大師的行列。

他的《無量壽佛》等眾多藝術珍品先後獲得了全國玉雕人物評比第一名、百花獎金盃獎等眾多獎項。

月滿則虧,水滿則溢,樂極生悲。事物一旦到了極端,就會走向它的反面。

李博生的人生經歷啟示我們:

99分是人生最好的狀態,只有留有1分的餘地,才會有上升和進步的空間,人生才會越來越好。

丘吉爾說過:“完美主義讓人癱瘓。”

真正有智慧的人不去苛求完美,因為他們懂得:勢不可使盡,福不可享盡,便宜不可佔盡,聰明不可用盡。

當一個人什麼都不缺的時候,他的生存空間就被剝奪了。正是因為有缺憾,所以我們才需要去進一步追求;正是因為有不足,我們才需要去進一步努力。

沒有最好,只有更好,人生的美好,就在希望和奮鬥之中。

你的完美主義裡,藏著低水平的認知

你的完美主義裡,藏著低水平的認知

有智慧的人

懂得放下“完美”的負擔

人為什麼會去追求完美?

心理學家芬芬在《卸下完美的負擔》中說:完美主義的問題是在於“恐懼缺憾”,這也就是一些人追求完美的內在動機。

作者認為,完美主義不僅使本人覺得痛苦,更糟糕的是這種個性也會影響周圍的人,例如一位具有完美主義性格的主管,可能會對下屬也有同樣的高標準與期待,搞得辦公室裡大家緊張兮兮;

或是有完美主義傾向的父母對於孩子有超乎常人的標準與要求,使孩子有了自卑心理、自閉傾向;

亦或完美主義的妻子,要求丈夫盡善盡美,既要能力超群,又溫柔體貼,照顧自己每時每刻的情緒變化,這樣的丈夫常常覺得無所適從,這就埋下雙方矛盾的根源。

說到底,你的完美主義裡,藏著低水平的認知。

真正有智慧的人,懂得放下“完美”的負擔,他們首先從心理上承認不完美才是人生,遇到挫折和處於低谷時不自暴自棄,不把時間浪費在超出自己能力的事情上。

他們既不苛求他人給予完美的評價,也不過分在意別人的評判,只會儘自己所能做到最好。

他們懂得放鬆和排解自己不愉快的情緒,保持生活的規律和睡眠的充足,以飽滿的精神狀態面對並解決問題。

心理學家專家杜玉春說:

人無完人,追求完美要適度。畢竟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我們都有自己的脆弱性和限制性,我們都是在有限的能力和精力的基礎上,去朝著完美努力而已。

人生猶如飲茶,冷暖自知,濃淡自調。

生活不求完美,適合自己就好。讓我們都能正視人生當中的缺憾和不足,坦然地接受一切,活出自己美好的人生。

你的完美主義裡,藏著低水平的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