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音樂首頁音樂

讀書 | 中國藝術如何想象與呈現“異域”?

由 文匯網 發表于 音樂2023-01-27
簡介這類作品雖然被視為沒有原創性的偽作,但是就美術史與視覺文化的研究而言,是跨界重要的媒介,其提供了一批觀察上層精英與下層工坊之商業性繪畫互動、跨國視覺文化交流以及地方與中央如何共同形塑院體風格等重要議題之豐富材料

讀書怎麼才能有知識

讀書 | 中國藝術如何想象與呈現“異域”?

《跨界的中國美術史》

賴毓芝 著

浙江大學出版社出版

本書所關注的重點在於美術史中的中西交流,主要注重其中之影象即視覺文化領域的相互交流與影響。本書分為三個主題,其一是什麼是異域?作者透過對卷軸畫、錢幣等物質性材料上的異域影象,試圖解答當時民眾眼中的異域形象。其二是新選擇的出現。異域影象的傳入,自然刺激了本土的藝術家,併成為他們源源不斷的創作源泉。其三是影象的全球流動。影象的不斷流動,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不同知識之間的融合,這一變化首先體現於本土影象的變化之中。本書從全球視角為我們建立了一個全新的觀察美術史的視角。

>>

內文選讀:

想象異域:《文姬歸漢圖》

“什麼是異域”?中國藝術如何想象與呈現“異域”?“異域”如何作為一種政治或文化修辭,被用來處理現實的議題?臺北故宮博物院所藏傳陳居中《文姬歸漢圖》就是一個典型的想象異域的例子。

文姬歸漢這個故事由於其戲劇性的情節、豐富的異文化想象,及其中可能指涉的國族主義與親情衝突等多層次的敘述潛力,一直是戲曲、文學與繪畫創作中極受歡迎的題材。傳陳居中《文姬歸漢圖》高147。4釐米、寬107。7釐米的立軸,以單景描繪文姬在漢使的迎接下辭別匈奴丈夫與兩名稚子一景。此作雖然沒有作者籤款,但在《石渠寶笈續編》的主導下,學者一直以來多以南宋作品視之,並認為其與波士頓美術館所藏《胡笳十八拍》的製作脈絡相同,都是南宋政治影象生產的一部分。

讀書 | 中國藝術如何想象與呈現“異域”?

南宋 陳居中(傳)《文姬歸漢圖》(節選),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文姬歸漢圖》所畫單景相當於《胡笳十八拍》中“第十三拍”一景。不同於《胡笳十八拍》作品群中此景描繪一群人不分胡漢,表情悽悽,同為這個人倫與國族的悲劇感到哀傷。其中,文姬、匈奴王、兩名稚子與周邊的侍者宮女,更是不顧身份高低,同樣以雙手掩面,嚎啕大哭。傳陳居中《文姬歸漢圖》不但大小與形式顯得非常特別,而且其以高貴、優雅而平靜的姿態呈現匈奴王與文姬的對辭,更是極端不尋常。書中重新審視此圖的構成,並從“物”的時間、“風格”的時間、“文字”的時間三個方面進行解讀分析,認為此圖成立的時間很可能是在北宋末徽宗朝時期,展現的是在緊張的北方威脅下,對異國想象的濃烈興趣與熱衷使用舶來品的奢華時尚。在此,作為威脅的“異域”,同時是不可企及卻撩人慾望的“他者”。

為什麼“偽物”重要:蘇州片研究

“異域”到底是如何被瞭解的?在毫無根據的想象與實體接觸的兩極之間,更多時候存在著由不同媒材中介所形成之不同程度的瞭解光譜。更重要的是,“瞭解”作為一個動作,並非單向的,在試圖跨界瞭解“異域”的同時,與其之互動常常也會回過頭來改變我們原來既定的框架。第二部分“跨界的媒介與新框架的出現”想說的,就是這樣一個跨界的機制。

蘇州片是指16至18世紀與蘇州風格相關的偽古書畫作品。這類冠上唐、宋、元、明書畫名家頭銜的偽作,通常為絹本設色,以青綠山水或工筆設色人物為主。這些作品,即使無法確定為蘇州地區所作,然不是伴有真偽相摻的蘇州名流題跋或收藏章,就是以明代蘇州地區名家的風格來製作,意圖呈現蘇州的加持與認證。這類作品雖然被視為沒有原創性的偽作,但是就美術史與視覺文化的研究而言,是跨界重要的媒介,其提供了一批觀察上層精英與下層工坊之商業性繪畫互動、跨國視覺文化交流以及地方與中央如何共同形塑院體風格等重要議題之豐富材料。

讀書 | 中國藝術如何想象與呈現“異域”?

左圖:Jean-Antoine Fraisse於1735年出版之Livre de Desseins Chinois內頁;

右圖:蘇州丁亮先版畫,1720-1750年

蘇州片是19世紀下半葉以前歐洲瞭解中國畫的重要媒介。在歐洲現存最完整的16世紀奇品收藏室安佈列斯堡中,就收藏有兩張中國畫立軸。其中一張為青綠山水,很接近仇英《仙山樓閣》或《金谷園》一類作品的結合,為典型仇英系統的蘇州片風格。18世紀時,歐洲中國風盛行,各種亞洲的設計與風格成為裝飾藝術很重要的靈感來源,Jean-Antoine Fraisse於1735年在巴黎出版的一本集合亞洲設計的圖版書Livre de Desseins Chinois,就很能代表此時法國東方熱的現象。Fraisse所繪製的圖版很多來自日本江戶時代的與中國明清時期的版畫其所摹寫的物件包括一些進口到歐洲的蘇州的丁氏版畫。除此之外,很有趣的是,書中還收錄了一些長卷形式的作品,如此橫幅長條的形式在版畫中殊為少見,其所本很可能是中國的手卷。

總之,就上述這些觀察來說,我們必須承認:蘇州片的文化影響力,遠遠超過作為其祖本之主流大師們的原作。

作者:

賴毓芝

編輯:袁琭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