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音樂首頁音樂

福克納|1949年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作家作品|集合(週末好文!)

由 如意王學習室 發表于 音樂2023-01-30
簡介整部作品的故事發生在南方一個沒落地主家庭,父親老康普生嗜酒貪杯,母親自私幽怨,其女兒凱蒂風流成性,而大兒子昆丁傳統封建因接受不了妹妹凱蒂的“不檢點”而溺水自殺,二兒子傑生冷酷貪婪,三兒子班吉是一個三十三歲時只有三歲智商的白痴

花吃了這女孩 表達什麼

因為他對當代美國小說做出了強有力的和藝術上無與倫比的貢獻。 ———— 獲獎理由

全文共4149字,預計閱讀時間:13分鐘

福克納|1949年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作家作品|集合(週末好文!)

《喧譁與騷動》是福克納運用多角度敘事手法的第一部小說,總共分為五部分,前三部分分別由班吉、昆丁和傑生三兄弟以第一視角講述,第四部分則是由黑人女傭迪爾西以“全能視角”講述並對前三部分進行補充說明,最後一部分是福克納在小說出版十五年後為《袖珍本福克納文集》所寫的康普生家“家譜”的附錄。

整部作品的故事發生在南方一個沒落地主家庭,父親老康普生嗜酒貪杯,母親自私幽怨,其女兒凱蒂風流成性,而大兒子昆丁傳統封建因接受不了妹妹凱蒂的“不檢點”而溺水自殺,二兒子傑生冷酷貪婪,三兒子班吉是一個三十三歲時只有三歲智商的白痴。

福克納|1949年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作家作品|集合(週末好文!)

第一章發生在1928年4月7日,由三兒子班吉講述,由於他是一個白痴,因此這一部分是無序的、沒有邏輯的,主要從班吉的視角回憶了康普生家那些孩子的童年,以及凱蒂的逐漸變化。

一開始凱蒂是一個純潔勇敢的、充滿愛心的女孩,但是因為父母的無視和兄弟們傳統道德的綁架,日益渴望愛情和反叛。

第二章發生在1910年6月2日,由大兒子昆丁講述,而這一部分講述是在昆丁自殺當天發生的,他講述當天的見聞和行動的同時,也不由自主的回想家族中發生的一切,其中主要折磨著他的則是凱蒂的失貞,這對於傳統的南方價值觀念的昆丁來說無疑是致命的絕望。

第三章發生在1928年4月6日,由二兒子傑生講述,他如同母親那樣冷酷自私,而這部分也透過他自己的視角講述著之所以自己成為這樣的一個人的童年經歷。

第四部分發生在1928年4月8日,由黑人女傭迪爾西以“全能視角”講述,在敘述當下發生的故事的同時對前三部分進行一定的補充。

福克納|1949年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作家作品|集合(週末好文!)

整部作品中沒有正面出現的是凱蒂,而她卻是整個故事的主人公。

班吉最依賴、印象最深的則是姐姐凱蒂,儘管對於長大的班吉來說,對於凱蒂這個人已經沒有任何印象了,但是他一直依賴著凱蒂身上特殊的香味(忍冬花香味),而這香味也引導著班吉進出他的意識和現實,同時這一香味也是性和貞潔的象徵,在班吉的記憶中,這香味從凱蒂使用香水到與情人接吻到失貞到結婚再到被拋棄逐漸淡去直至消失。

而昆丁自殺的癥結也是因為這“墮落”的妹妹凱蒂。

昆丁固守南方傳統,認為凱蒂應當守住南方淑女的貞潔,因此在凱蒂失貞之後,他以向父親謊稱同凱蒂發生了亂倫行為來保護自己內心對家族名譽的堅守,然而被父親識破,母親為了掩蓋凱蒂失貞而迫使凱蒂結婚,昆丁反對這一婚事,但是在無力中逐漸走向絕望,進而選擇了用自殺的方法進行逃避。

福克納|1949年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作家作品|集合(週末好文!)

而對於傑生來說,凱蒂則是他發洩憤怒和仇恨的物件。

傑生兒時並沒有在家族中感受到溫情,作為家中的老三,在他成年之時家族已經走向衰敗,家裡甚至賣掉了班吉的牧場才能送昆丁讀上了哈佛併為凱蒂舉辦了婚禮,而後便沒有錢供他讀大學了,但是凱蒂的丈夫承諾給他提供銀行的職位,然而婚後凱蒂的丈夫發現凱蒂在婚前已經懷有身孕進而拋棄了凱蒂,在凱蒂離婚後,原本承諾給他的銀行職位也不了了之,另外凱蒂的私生女小昆丁寄養在母親家,這也成為了他的重擔。

福克納|1949年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作家作品|集合(週末好文!)

最終,在母親去世之後,傑生賣掉了老宅,遣散了黑奴,做著小買賣和工作,掙著錢過著普通的生活。

在結局中,這部作品的主題浮現了出來,依舊是美國南方從傳統向現代工業化轉型的主題。

康普生家族的人們是傳統價值觀的象徵,他們富有同情也擁有熱愛,但是也封建、偏執,凱蒂就是那傳統價值觀的犧牲品;而傑生是新工業的象徵,他自私、貪婪、冷酷、唯利是圖,然而他是最終活下來,唯一一個像正常人一樣生活的人。

整部作品很難說誰好誰壞、孰對孰錯,儘管凱蒂風流成性,但是造就這一結果的不正是家族的迂腐和無愛;儘管傑生冷酷貪婪,但是使他成為這樣一個人的不也是家族對孩子的不公麼。

福克納|1949年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作家作品|集合(週末好文!)

這部作品四部分的時間點並不是連續的,甚至不是一次遞進向前的,而是錯綜交疊的,同時值得注意的是,這四個日期都是有特別含義的。

1928年4月7日是復活節前的星期六,這一天基督下界拯救亡靈, 在光明和愛的沐浴下為兒童舉行命名儀式,而這部分正好是班吉的部分,儘管班吉已有33歲,但他的心智正如3歲兒童一般。

1910年6月2日是聖經神話中的濯足節,這一天耶和華委託基督為人類贖罪並肩負十字架的信念, 也許這也象徵著昆丁信念的崩塌或者昆丁對信念的堅守。

1928年4月6日是基督受難日,這一天基督的靈魂離開十字架到地獄裡去拯救死者的靈魂。

1928年4月8 日是復活節,這一天基督死而復活, 帶著他的聖徒們重新升入天堂。

另外,這部作品的名字取自莎士比亞《麥克白》第五幕第五場的一句臺詞:“人生如痴人說夢,充滿著喧譁與騷動,卻沒有任何意義。”也體現出福克納引經據典的“神話模式”特點。

福克納|1949年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作家作品|集合(週末好文!)

這部作品是很難理解和走進的,特別是前兩章。

第一章中,班吉作為白痴,他的思緒是凌亂的,而且處在剛剛讀這個故事的階段,是很難理清楚福克納到底在講述什麼的,但是讀完第一章,這部作品最難啃的骨頭就啃完了。

第二章是昆丁在自殺之前的意識流講述,儘管自殺前的意識也是激烈而無序的,但是相比班吉的部分,已經是具有一定的邏輯性了,而且昆丁內心的激盪是很有代入感的,因此這部分很有吸引力。

但是這部分有很長一部分是無標點的,滿滿的意識流再加上沒有合理的斷句,在理解上增添了很大的難度,但是也正是這種無標點的段落才更好的將昆丁自殺前的癲狂展示出來。

在讀完前兩章後,後面的部分顯得“正常”、溫和了許多,給讀者一種逐漸揭開故事面紗的感覺,但是相比較前兩章的意識流和激烈的情緒,後兩章顯得並沒有那麼吸引人了。

福克納|1949年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作家作品|集合(週末好文!)

多角度敘事手法在《我彌留之際》中得到了最大程度地運用。

這部作品由本德倫一家、眾鄰居及相關人員共13人的59節內心獨白構成,從不同的視角講述了故事,最大化地調動了讀者的感知。

《我彌留之際》中的“我”在小說中明指的則是母親艾迪,在艾迪臨近去世的日子裡,大兒子卡什為她打造棺材,女兒杜威·德爾為她搖扇扇風,而二兒子達爾與私生子朱維爾駕著家中唯一的破馬車在外掙錢。

在艾迪去世之後,父親安斯按照艾迪生前的要求要將她的屍體運到傑弗生與她的孃家人葬在一起。

然而,就在艾迪去世的那幾天,大雨引發的洪水沖斷了他們必經的所有橋樑,本德倫一家則只能涉水透過。

福克納|1949年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作家作品|集合(週末好文!)

在這期間,卡什為了保護母親的遺體而壓斷了一條腿,家中僅剩的兩頭騾子也溺死在水中。

為了完成艾迪的遺願,則抵押了家中的耕作機、播種機,並加上卡什攢下用於買電唱機的8美元以及朱維爾夜間工作攢錢買下的馬換掉的錢,買下了兩隻新騾子。

由於正值夏季,遺體逐漸腐臭,因此他們走過的地方都瀰漫著屍體的惡臭味,這氣味引來了居民的反感和警察的介入。

在他們趕往傑弗生的過程中,經過了城市,杜威·德爾則拿著10塊錢在城市中穿梭著購買打胎藥,然而最終不僅僅沒有買到打胎藥,反而被藥房夥計玷汙。

後來,達爾企圖放火燒掉棺材以結束這次荒誕的旅程,但是卻把停放屍體的倉房燒燬了,並被杜威·德爾告發而被兩個帶槍的人抓入了精神病院。

最終,艾迪被安葬了,而安斯搶走了杜威·德爾買打胎藥的10塊錢換上了假牙並娶了一個“鴨子模樣”的女人。

福克納|1949年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作家作品|集合(週末好文!)

小說中,艾迪儘管只“活”了很少的篇幅,但是整部作品則是圍繞她的遺願展開的。

艾迪是一位小學教員,為了擺脫教員生活而嫁給安斯,但婚後的生活瑣碎而無聊,因此她開始與牧師惠特菲爾德偷情,並生下私生子朱維爾。

一生中,她不曾接觸到希望,因此在她看來,活著就是為了等待死亡。

安斯象徵著美國南方的傳統農民,他勤勞、節儉、信守承諾,也正是因為他的信守承諾,才有了這一“埋葬”之旅。

然而,在鄰居科拉眼裡,他是自私、虛偽的,他在艾迪將死之時不捨得診費為她請醫生,在卡什壓斷腿時考慮的是卡什六個月幹不了活,但是對於生活貧苦的底層農民來說,這就是他的生活和現狀,他不能不考慮,因為整個家庭可能都依靠著那一點點診費和六個月的勞作。

福克納|1949年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作家作品|集合(週末好文!)

卡什是福克納心中的傳統南方的象徵,他勇敢、付出、包容、富有同情心,他得知朱維爾為了買馬而在外打工時自覺承擔起朱維爾的家務,他親自為母親打棺材併為了保護母親的遺體而被壓斷腿。

達爾在小說中像是一個先知,家中所有的事情貌似都發生在他的眼皮子底下,比如杜威·德爾的懷孕和朱維爾的身世。

而且他的獨白是最多的,多達19段,他大多以客觀的視角講述故事。

然而在他看透並想要利用大火結束這場滑稽荒誕的“埋葬”之旅的時候,他卻被同胞告發並被抓進精神病院。

杜威·德爾則與母親一樣與情人偷情後被拋棄,她期待著艾迪去世,只有這樣她才可以進城買打胎藥,也許她是自私的,但是她又與艾迪形成了對比,她不像艾迪那樣為死而活,她還在努力著。

小兒子瓦達曼則是一個無知的孩童,一直認為媽媽是一條魚。

福克納|1949年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作家作品|集合(週末好文!)

之前讀這部作品,滿眼是絕望和人性的自私,他們一家人都“各懷鬼胎”:

艾迪自私地嚮往著自己想象的自由,哪怕死了也要報復家人;

安斯只在乎生計和金錢,甚至最後搶走杜威·德爾打胎的錢裝了假牙;

卡什則是愚蠢地順從著這個不合理的家庭,哪怕在父親要往自己腿上糊石灰也不做出反抗;

達爾則是在母親臨近去世的時候,更加在乎3塊錢的報酬;

朱維爾因為自己是私生子而與家裡的人格格不入,自己偷偷掙錢買馬;

杜威·德爾並不在乎母親的死活,甚至想利用母親的死為自己打胎。

福克納|1949年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作家作品|集合(週末好文!)

再讀這部作品時,滿眼是溫情和生活的無奈,他們一家人都是那個時代最最可悲最最貧苦的人們:

艾迪一生沒有找到自己的希望,只能在自己死後希望可以回到原本的家鄉;

安斯傾盡家財只為了完成對艾迪許下的承諾;

卡什則犧牲著自己,只為了讓家人心裡好過;

達爾則是那個理智的,想去改變但又矛盾掙扎在兩個價值觀念中的人;

朱維爾為了幫家裡買新騾子而換掉了自己辛苦賺來的馬;

杜威·德爾在母親生前久久地坐在母親身邊為母親搖扇。

福克納|1949年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作家作品|集合(週末好文!)

《我彌留之際》中的“我”則暗指剛剛過去的“繁榮的20年代”。

正如小說中沒有誰好誰壞一樣,在福克納的心裡也分不清舊南方和新南方孰對孰錯。

舊南方就像是卡什,他善良、勇敢、包容、同情,但偏偏他不爭不搶、愚昧不化;新南方就像達爾,他冷酷不語、唯利是從,但他理智、先進、看得清局勢。

這部作品更像是一部悲喜劇,整個故事線路顯得荒誕可笑,但是深入進去則感受到滿滿的矛盾與無奈。

這部作品相對篇幅較短,雖然也運用了意識流手法,但是總體來說要比《喧譁與騷動》好讀也好懂很多。

福克納|1949年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作家作品|集合(週末好文!)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如意王學習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