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音樂首頁音樂

壓力導致的應激反應

由 心理顧問趙一錦 發表于 音樂2023-02-04
簡介1914年,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家沃爾特·坎農首次提出“戰或逃反應”,來描述面對威脅時,身體生理喚醒的動力性

應激反應是什麼調節

1914年,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家沃爾特·坎農首次提出“戰或逃反應”,來描述面對威脅時,身體生理喚醒的動力性。

坎農在一系列的動物實驗中發現,身體面對壓力的立即反應有兩種模式:

要麼實施攻擊以保護自己,

要麼逃走以躲避危險。

坎農所觀察到的這一面對急性壓力的身體反應現在被統稱為壓力反應。

後來的實驗又發現,

戰鬥反應

是由憤怒或侵犯引發的,通常在保護自己的勢力範圍或者攻擊比自己弱小的侵犯者時出現。戰鬥反應需要生理上的準備以補充力量並持續一小段時間,用現在的話說,是短暫卻強烈的無氧工作。

與之相反,坎農認為

逃跑反應

是由於恐懼引發的,它能讓人的身體忍受長時間的奔跑,如躲避獅子和熊。不過,在很多情況下,逃跑反應不僅指逃之夭夭,還包括藏起來或退縮反應(逃跑反應的一種變體是僵直反應,在創傷後應激障礙的個案中常常可以看到,在巨大的威脅下,人們愣在那裡,呆若木雞)。

事實上,人類的身體會在同一時間為這兩種反應做好準備。從進化的角度來看,這一機制十分有利於生存,因而幾乎所有的哺乳動物都發展了此機能。

簡單來說,戰或逃的反應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階段一:

來自五官的刺激資訊傳到大腦(例如,一聲尖叫、煙味、毒氣、聽到一輛垃圾車經過門前等)。

階段二:

大腦對刺激資訊進行解讀,確認是否具有威脅。如果刺激被認為不是威脅,反應就到此結束(例如,尖叫聲是從電視裡發出來的)。如果刺激被認為是威脅,大腦便迅速啟用神經和內分泌系統,為防禦和/或逃走做準備。

階段三:

身體保持啟用、喚醒狀態,直至威脅消失。

階段四:

一旦威脅離開,身體恢復內穩態,即一種生理上的平靜狀態。

戰或逃反應被認為主要是在應對來自物理世界的威脅時產生的,目的是對抗危及個體生存的情境。在今日社會,雖然物理威脅依然存在,如恐怖襲擊,但它們已不像精神上的威脅那麼普遍。

1961年由塞利和西米恩(Simeons)提出,2009年經薩波斯基發展的理論指出:

事實上,戰或逃反應已經是過時的機制了,它跟不上人類心智發展進化的腳步。

應激反應可以被各種型別的威脅所啟用,而不僅僅是身體上的。但生理上的反應是決定性的。

當你即將知道自己的期末考試成績時,當你步入一個重要會議的會場卻已經遲到時,當你深夜在停車場感覺有人跟蹤你時,你的身體都會進入一種準備狀態。

此外,即使威脅完全是想象出來的,它所引起的應激反應的強度也是完全一樣的,不論是你4歲時害怕有怪物躲在你的床底下(如下圖),還是現在你懷疑你的老闆不再器重你並打算解僱你,全都是一樣的。

壓力導致的應激反應

坎農指出,在戰或逃反應中,一些生理機制的啟用會影響幾乎所有的生理系統,以製造能量準備活動。以下是一部分生理反應:

1。 心跳加快,為工作中的肌肉供血;

2。 血壓升高,為工作中的肌肉傳輸血液;

3。 呼吸急促,為工作中的肌肉提供充足的氧氣,以促進能量的新陳代謝;

4。 手腳的大肌肉群動脈血管擴張;

5。 肌肉收縮時血液裡的葡萄糖代謝速度加快;

6。 大量的自由脂肪酸動員起來,作為持續運動(如奔跑)的能量來源;

7。 血液凝固速度加快,以使流血時傷口癒合時間縮短;

8。 肌肉力量增強;

9。 胃蠕動減少,腹部血流量下降,以使血液流到工作中的肌肉;

10。 汗液分泌增多,以降低體溫。

可惜的是,以上這些代謝和生理變化只被視作人們面對攻擊、追逐等事件時採取行動的生理基礎。雖然面對所有威脅的身體反應都是一樣的,但當要處理的是對於自我的威脅時,比如收到了一張交通罰單,或者在雜貨店排長長的隊,它們就變得無效了。

本文摘自《壓力管理策略》

(《轉載宣告》:本文轉自網路,版權歸原創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絡。本號贊成並遵循微信公眾平臺關於保護原創的各項舉措。本號部分推送文章、圖片可能未能事先與原作者取得聯絡,或無法查證真實原作者,若涉及版權問題,請原作者留言聯絡我們。經核實後,我們會及時刪除或者註明原作者及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