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寵物首頁寵物

中國發現的最大糧倉,倉內穀物歷經千年不腐,竟還能發芽結果

由 奇人奇史 發表于 寵物2022-12-29
簡介據有關史料記載,唐玄宗年間,光含嘉倉就儲存了全國主要糧倉將近一半的糧食,達到了近600萬石,由於古代的“石”是容量單位,根據糧食的不同種類會有各不相同的重量,如果全按大米算的話,換算成現代重量單位足有200多萬噸之巨

我國最大的糧倉位於哪裡

百姓的天

中國有句老話,民以食為天。自古百姓臣服的從來不是什麼上天之子,而是那個能讓他們吃飽飯的領袖。如果統治者不能讓自己的子民吃上飽飯,那他的政權就得不到穩固,被推翻那就是遲早的事。

尤其是遇到饑荒的時候,若是不能拿出有效的措施來解決問題,那就等著面對起義的農民宣洩怒火吧,搞不好還會丟了皇位和性命。

中國發現的最大糧倉,倉內穀物歷經千年不腐,竟還能發芽結果

那麼古代的統治者都是如何解決糧食問題的呢?其實說來也簡單,還能有什麼別的辦法嗎,當然唯有“廣積糧”這一個辦法了。

透過收取稅糧和朝貢的方式,把豐年盈餘的糧食囤積下來,用以應對災情和戰爭,或者調控市場糧價。因此,糧倉的重要性對每個朝代而言都是不言而喻的。

中國發現的最大糧倉,倉內穀物歷經千年不腐,竟還能發芽結果

天下第一倉

1969年河南洛陽,那會兒正是我國大力興修鐵路的年代,一支基建隊伍正在為焦枝鐵路配套的機修車間挖地基時,發現了些疑似古代墓葬的痕跡。

很快,當地考古隊就到達了現場,接管了繼續挖掘的工作。

可是挖了半天也不見個墓室、坑穴什麼的,這讓現場的專家們很是疑惑,不禁懷疑起這個遺蹟到底是不是個墓。

中國發現的最大糧倉,倉內穀物歷經千年不腐,竟還能發芽結果

果不其然,在挖掘工作快要見底的時候,一塊刻著文字的方磚回答了專家們的疑問。上面記載著時間、地點、數量還有人名等資訊,一下子就把遺蹟年齡告訴了世人。而更為關鍵的資訊是寫在開頭的三個字“含嘉倉”。

原來這還真不是什麼古墓,而是史書上始建於隋朝的最大糧倉。經過一系列的挖掘開發,一座龐大的倉城顯露了出來。

在這個長700多米寬600多米,佔地40多萬平方米的矩形倉城中,有四百多個大大小小的窖倉。橫豎兩條街道把倉城分成了生活管理區、倉儲區和漕運區,儼然一副秩序井然的畫面。

雖然出土的只是些瓶瓶罐罐和刻著字的銘磚,單就其本身價值並不是特別珍貴,但從文化的角度來看這個巨大的糧倉卻是個無價之寶。

中國發現的最大糧倉,倉內穀物歷經千年不腐,竟還能發芽結果

它是初唐繼承了隋朝的家底,達到了空前盛世的歷史見證。用龐大的倉儲量記錄著唐朝國力的強盛。

據有關史料記載,唐玄宗年間,光含嘉倉就儲存了全國主要糧倉將近一半的糧食,達到了近600萬石,由於古代的“石”是容量單位,根據糧食的不同種類會有各不相同的重量,如果全按大米算的話,換算成現代重量單位足有200多萬噸之巨。

這也是唐朝之所以能成為萬國來朝的世界中心所離不開的條件之一。不過這個曾經的天下第一倉卻在安史之亂爆發時遭到了嚴重的破壞。

再加上國家的各個機能也深受影響,漕運的能力大打折扣,曾經餘糧滿倉的景象變得難以重現。

含嘉倉苟延殘喘地沿用了數百年之久,終於在北宋末年被徹底廢棄,湮沒在了歷史的長河中。值得慶幸的是,它的再次面世卻給我們帶來了一份特別的禮物。

古人的饋贈

在清理排序第160號的窖倉時,專家們意外地發現封土下面竟然還有儲存下來的糧食。這可是1300年前造的糧倉啊,按理說早就該腐爛殆盡和泥土化為一體了。

可是這些存糧還是顆顆飽滿粒粒分明,除了顏色深了點以外並沒有任何腐爛的痕跡。

按照文獻記載,那時候就對糧食的保質期有著明確的記載。陰涼乾燥處的粟能存9年,米能存5年,溫熱潮溼的地方粟能存5年,米能存3年。

可現在都過了幾個世紀了。開個玩笑,難道他們單位用錯了,不是年而是世紀?可就算那樣也早過了保質期了。

經過測定,這些存糧仍含有50。7%的有機物沒被炭化,足見其儲存的完好。但這還不算最神奇的,在底層木板的夾縫中藏著些看上去普普通通的穀粒,取出來的時候只是分類儲存在了一旁。

沒想到幾天過去了,它們竟然發芽了。1300年的歷史變遷也沒能帶走它們的生命,遇到合適的環境就會燃起生命的火光,無不令人驚歎。

隨即專家把它們送去了洛陽農科所培養,次年長到了膝蓋那麼高,而且還結出了果實。它們低頭看著周圍其他的農作物彷彿在喊著:“我是你們的老祖宗。”

古人的智慧

言歸正傳,對於這樣的奇蹟是怎麼發生的,我們的專家必然是要把它搞得明明白白的。

好在其原理並不複雜,含嘉倉遺址的地勢頗高,可以判斷其選址建造時是經過深思熟慮的,選擇高於地下水位的土丘可以避免窖倉被地下水長期浸泡導致儲存期限降低。

在這先天條件下,窖倉的製造方面也下足了功夫。倉體的構造是在地上挖個上寬下窄的圓坑,大致就是一個一次性紙杯的形狀,然後用火將坑壁烤乾,在底部和坑壁都鋪上草木灰和木板。

接著用兩層草蓆,中間填裝米糠來做成類似內膽的夾層。最後就是裝滿糧食後蓋上草糠內膽的蓋子夯上封土,一個密封的窖倉就完成了。

中國發現的最大糧倉,倉內穀物歷經千年不腐,竟還能發芽結果

不過,想要達到最佳的儲存效果還少不了另外的兩層工序,其一是儲糧的時間要在寒冷的冬天,其二則是在窖倉上蓋個尖頂的茅草屋阻隔雨水,這樣才算完整的一套倉儲體系。

窖倉的體積大小不一,但排列的還算整齊,兩兩之間有3到5米的間隔。最大的倉口直徑達到了18米,最小的也有個10米寬。深度一般不超過12米,因為再挖下去就無法保證倉體的乾燥了。

160倉內奇蹟般的存糧離不開古人高超的智慧,和對自然原理不斷地探索。要不是因為運河枯竭戰亂不止,或許含嘉倉還能延續數百年之久,譜寫另一段傳奇。

中國發現的最大糧倉,倉內穀物歷經千年不腐,竟還能發芽結果

為了紀念含嘉倉給我們帶來的驚喜,文物部門特地給160倉建了個鋼結構的保護房,並對外開放過一段時間,讓對古人智慧感興趣的人們有機會去看一看這口神奇的“大米缸”。

在國際層面上,含嘉倉也成功入選了世界遺產名錄,讓全世界的人們都能瞭解到這個中國最大的古代糧倉,不出意料的話它應該也是有史以來世界上最大的糧倉。

中國發現的最大糧倉,倉內穀物歷經千年不腐,竟還能發芽結果

糧倉妙用

歷史悠久的華夏文明不管在哪個階段,都在糧食問題上投入了大量的精力,最早的糧倉甚至可以追溯到公元前。

同樣是在河南,淮南時莊遺址的出土,取代了原來年代最久的漢朝糧倉,一下子將我國建立糧倉的年代定格在了距今4000年前的夏朝。

同時期的也就另外三大古文明可能會有糧倉這個概念,而其他的國家都可能還只是猴群,採著樹上的果子吃。

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國古人對屯糧的理解也早已不侷限於填飽肚子。軍事上的戰略物資,經濟上的硬通貨,政治上的運營資本,都是他們對糧食特性的巧妙運用。

尤其是在經濟層面上,既能調控因天災人禍造成的糧價不穩,中和了“穀賤傷農,谷貴傷民”的兩級矛盾,又能提供充足的就業機會真正做到讓百姓安居樂業。這就不得不提一下那位唐宋八大家之一,位高權重的王安石。

北宋年間,他改進了常平倉(政府用於調節糧價,賑災救荒而設定的糧倉)的執行機制,施行了唐朝中後期推出的“青苗法”。簡單來說就類似於現代的銀行貸款,夏季和秋季收穫之前將常平倉內的儲糧或者等價的錢款透過借貸的方式借給百姓,等到收穫以後需要交稅時用糧食或錢款償還,並收取20%的利錢。

雖然一度增長了國庫的收入,打擊了民間借貸的高利危害,但並沒能長久地實行下去。不過失敗的原因不在制度本身,而是在實行的人上面。貪腐營私和追求政績導致用於賑災的常平倉空虛讓王安石和他的新法飽受爭議。

可笑的是,千年之後這個被歷朝視為雞肋的糧倉妙用,卻成了別人碗裡的香餑餑,被遠在地球另一頭的美國人學去當成了自己的政績。

中國發現的最大糧倉,倉內穀物歷經千年不腐,竟還能發芽結果

回顧當今世界,大多數戰略資源的儲備和運用多少都有點常平倉制度的影子,古代文明帶給世界的啟發,無不都是實踐下來的智慧結晶。

參考文獻:

光明網:《含嘉倉:中國古代最大糧倉》

中共井陘縣委宣傳部:《井陘:這個專案誓要打破歷史記錄。。。》

洛陽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建立東亞文化之都洛陽在行動】今天帶您走近大運河,看“天下第一糧倉”!》

安陽網:《“天下第一糧倉” 見證漕運盛況》

《收藏界》:《驚奇:洛陽出土“天下第一糧倉”,千年糧食仍能發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