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寵物首頁寵物

東歐,歐洲的十字路口,“門戶”還是“被擠壓地帶”?

由 金波閒談 發表于 寵物2023-01-11
簡介這些國家當時之所以被稱為東歐或東歐國家,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二戰確立的雅爾塔體系在政治上將歐洲一分為二,形成以蘇聯為首的東方社會主義陣營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陣營,東歐國家都屬於社會主義陣營

東歐一共有多少個國家

在歷代歷史研究的相關書籍上,東歐是一個被人遺忘的地帶,也是一個比較邊緣的地區。如果不是因為俄羅斯和蘇聯的原因,如今的很多人對這個地區的瞭解會更加少之又少。但如果回到上世紀五十到七十年代,東歐在中國人的心裡又是一種別樣的情懷。

東歐曾是他們紅色記憶裡不褪色的激情。這些國家在當時和中國一樣,以紅星為標誌,視鐮刀鐵錘為圖騰,嚮往共產主義,同屬於“同志加兄弟”的社會主義陣營。

所謂東歐,有地理位置上和地緣政治上兩種。從地理位置角度說,東歐是歐洲的東、西、南、北、中五部分之一,指的是歐洲東部地區。但若從地緣政治角度說,東歐或東歐國家則是二戰後約定俗成的稱謂,指的是那些戰後建立起人民民主制度並且隨後走上社會主義道路的國家,它包括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羅馬尼亞、保加利亞、阿爾巴尼亞和南斯拉夫八個國家。

地理位置上的東歐與地緣政治中的東歐不完全重合。在地理位置分佈上,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民主德國屬於中歐國家,羅馬尼亞、保加利亞、阿爾巴尼亞和南斯拉夫是東南歐國家。因此這一地區也被稱為中東歐。

這些國家當時之所以被稱為東歐或東歐國家,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二戰確立的雅爾塔體系在政治上將歐洲一分為二,形成以蘇聯為首的東方社會主義陣營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陣營,東歐國家都屬於社會主義陣營。南斯拉夫、阿爾巴尼亞等國雖然先後與蘇聯鬧翻,但並沒有離開社會主義發展道路。二是這一稱謂是與西歐和西歐國家相對而言的,因為西歐也並不僅僅指地處歐洲西部的國家,實際上還包括中歐、北歐和南歐的國家,就連地處巴爾幹半島東部的希臘也屬於西歐範圍。

開啟地圖,東歐國家,除去了巴爾幹地區,是一片大平原。所以,在歷史上,這裡不僅為遊牧民族的佔領提供了方便,也對他們充滿了誘惑;同時也為這塊土地上的國家互相攻伐提供了天然的條件。因此在歷史上,東歐各國往往是剛剛強大沒多久就被更強大的遊牧民族或周邊國家所摧毀。

東歐,歐洲的十字路口,“門戶”還是“被擠壓地帶”?

東西歐的分道揚鑣

在14世紀~15世紀中期的100多年間,西歐的許多地區遭受了嚴重的“馬爾薩斯危機”(即黑死病、傳染病、人口大量下降和廣泛的社會和政治動盪)。

14-16世紀歐洲的社會發展特徵是封建社會逐漸瓦解,資本主義漸漸興起,以地理大發現、文藝復興,宗教改革、民族國家的崛起為標誌,歐洲進入近代時期。在政治上表現為,大部分歐洲地區封建社會、農奴制以及羅馬天主教會權威的衰落與最終消失。

這一時期也包括了在經濟上的表現為,資本主義經濟從義大利北部諸共和政體如熱那亞等開始萌芽發展。重商主義經濟理論的發展佔據主導。

在文化方面,掀起了文藝復興運動和宗教改革運動,為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解除精神枷鎖。同時科學的重要性上升,技術進步突飛猛進。

東歐,歐洲的十字路口,“門戶”還是“被擠壓地帶”?

這期間,西歐嘗試著透過地區間貿易和海外商業的擴張、推動農業和航海技術的進步、領土的鞏固和國家君主與新生的資產階級之間的聯盟。這一系列的變化,也同時加速了農奴制的解體。

而同期,在絕大多數東歐國家中,由於勞動力日益短缺,商品價格和生活費用上升,引發封建主強化了對農民權利和流動性的多種限制。降低了城市和市民的政治和經濟地位。他們不僅沒有跟上西歐一系列的改革和變化,反而是進一步加強農奴制,透過法律再一次把農奴束縛於土地之上。也正是從這一時期開始,東西歐出現了根本性的分歧,當西歐培育資本主義條件時,東歐地區卻加速遠離了這一潮流。

近代早期社會“西歐模式”的基礎是取消農奴制,而“東歐模式”則是建立在再版農奴制基礎上。這種體系的意義遠遠超出了狹隘的經濟範疇。它在東西歐社會之間確立了深刻的分歧。這種分歧具有重要的文化和道德意義,不僅對農奴產生影響,而且對其所有者產生影響。許多所有者被其絕對權力所腐化。

這些,後來並沒有隨著農奴制的解體而消散,只是經過了1917之後短暫幾年,就再次出現,只是換了一種形式。這種影響直到今日,在東歐的土地上還是一樣,無論它換了多少馬甲,其深處的本質從未改變。

只是,現在的人民已不再是當初的農奴,這塊土地上的精英階層相比之前的貴族也少了控制的基礎和手段。所以,如果在還能滿足大多數人民的基本需求之時,人民對其絕對權力還是可以忽視或者容忍的。

隨著東歐劇變之後,特別隨著之前所表現出“無比強大”的蘇聯轟然倒塌。這種延續了幾百年的影響越來越顯得脆弱不堪。但精英階層卻還是始終抱著這歷史的遺留不肯鬆手。他們的記憶,還是停留在15世紀。如果在這時,一些有所企圖,居心叵測的外力乘虛而入,那所能引燃的就不只是火花,而是炸彈。

東歐,歐洲的十字路口,“門戶”還是“被擠壓地帶”?

歐洲的“五環“以外

由於歷史、文化、宗教、政治的原因,斯拉夫人是一群不被歐洲人所認可的歐洲人。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歐洲也從未在心底接受斯拉夫這個民族。雖然1989年之後,有些東歐國家經濟改善了不少,但事實上依然是在歐洲核心的“五環”以外。但凡有不利的情況出現,他們依然是被拋棄的首選。

因此,這些國家瘋狂的要找尋一個粗壯有力的大腿去死死抱住,這樣他們才能在心理上獲得足夠的安全感。歐洲其實靠不住的,因為,他們沒有真正的自主權,這一點他們非常明白。所以他們直接找到歐洲背後的老大——美國。

面對小弟眾多的老大,想要加入到這個組織本身就不是一件簡單的事,而如果你沒有足夠的利用價值,就算收了你,也隨時會把你拋棄。這個道理,他們都懂。

於是他們就開始一系列的操作,操作其實很簡單,那就是老大看誰不順眼,我們就跳腳幫老大罵,什麼難聽罵什麼,不光罵還暗戳戳的使絆子。那老大看誰最不順眼呢?全世界都知道,中、俄!

在看到波蘭、捷克、立陶宛上演了各種不要臉和莫名其妙後,看紅了眼的烏克蘭也跟著衝上來,結果一不小心玩大了,烏克蘭一時的熱血膨脹,忘了那句“美國太遠,俄羅斯太近”的話,所以,最終結果雖不好預測,但就算戰爭結束,烏克蘭在可預見的未來也再難翻身!

事件的發生我們可以從多種角度去分析,但中間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是繞不過去的,那就是地理因素。

東歐,歐洲的十字路口,“門戶”還是“被擠壓地帶”?

這是每一個東歐國家都需要認真且需要智慧面對的問題。畢竟,地理的因素是一個國家發展強弱與否的重要因素。這塊土地無論在過去的千年還是近代和當代,始終都是大國勢力之間爭鬥的角鬥場。

面對無奈的地理現狀,一站之後到二戰爆發這段時間裡,對東歐國家曾有一個形象的比喻:俄國(蘇聯)和德國如同草坪上的兩頭大象,它們無論是相互爭鬥還是相愛,其結果對東歐國家來說都是一樣受踐踏,因為東歐如同是塊草坪。

時間到了當代,很多事情都已經改變,但這地理因素是無法改變的。俄國依然存在,只是德國換成了美國。雖然其中一隻虛弱了很多,但大象依然是大象,草坪依舊是草坪,所以東歐的命運依舊。

東歐劇變之後,在東與西之間,東歐國家也曾做出了取捨,以希望能夠融入歐洲和西方,但由於歷史、政治、文化、宗教的原因,其中很多國家做的不是太成功。這其中原因,既有體制雖被改變,但精英階層的絕對權力依舊;也有西方故意搗亂,以此希望另一頭大象更加虛弱所引起。

東歐,歐洲的十字路口,“門戶”還是“被擠壓地帶”?

在進入二十世紀之初,東歐平原逐步以“門戶區”或國際體系中的“通道”身份出現在歐洲和國際政治的舞臺上。慢慢擺脫了“被擠壓地區”的角色。

但好景不長,由於俄國的逐步恢復和穩定,但西方咄咄逼人的態勢卻日趨強烈,關鍵是東歐國家的精英階層為了維護其絕對權力,主動充當馬前卒,大象之爭就再次被挑起。東歐又被迫恢復到了“被擠壓地區”角色。

東歐何時能擺脫這種尷尬的境地猶未可知,這不僅需要改變精英階層的根本屬性,而且也需要民眾的真正覺醒。

當然,智慧和勇氣也是精英階層所必需。不然,這塊土地將始終是在外力的踐踏之下,也始終是世界上最不穩定的地區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