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寵物首頁寵物

科普日的硬科普(3)溼地的動物——蛇類篇

由 龍棲百鳥園的鄭從容 發表于 寵物2021-05-25
簡介溼地的動物當然要從蛇老闆最擅長的蛇類開始:1、紅點滯卵蛇這應該是合肥地區最常見的蛇了,活動於水田、池塘等溼地環境,半水生

赤練華遊蛇咬人嗎

上期講了溼地的植物,那麼這期我們來聊聊溼地的動物。溼地的動物類群太多,面積太廣,每個都說的話1001夜也說不完,今天聊聊合肥溼地的動物。

溼地的動物當然要從蛇老闆最擅長的蛇類開始:

1、紅點滯卵蛇

科普日的硬科普(3)溼地的動物——蛇類篇

這應該是合肥地區最常見的蛇了,活動於水田、池塘等溼地環境,半水生。合肥地區把它稱做“水蛇”,其實並不是真正的水蛇,分類上水蛇是遊蛇科水蛇屬的,而它是遊蛇科滯卵蛇屬(單屬單種)的。之所以叫滯卵蛇就是因為它們的卵不會直接產下來,是留在媽媽的肚子裡孵成小蛇才分娩出來,它們這種不靠胎盤從母體給寶寶提供營養,還是靠卵黃的生殖方式,不是真正的胎生,所以我們稱為~

卵胎生

紅點滯卵蛇體長一米左右,喜歡捕食中小型的蛙類和小型魚類。尤其喜愛吃澤陸蛙(合肥土話稱做土田雞),合肥農村的老人家流傳著土田雞是給水蛇看門的傳說,事實上是因為有澤陸蛙多的地方紅點滯卵蛇也比較多的緣故,雖然只是傳說,還是有一定的科學道理的。此蛇分佈極廣,大半個中國都有分佈,俄羅斯和朝鮮也有部分分佈。

2、赤練蛇

科普日的硬科普(3)溼地的動物——蛇類篇

大名鼎鼎的赤練蛇,也是分佈極廣的一種蛇,赤練一詞很形象的標明瞭它們的外貌特徵。合肥地區稱為“赤板蛇”,也是根據它的外觀色彩來起的名字。因為顏色鮮豔,在很多武俠小說上吹的神乎其神,被認為是劇毒蛇,合肥還留傳著“赤板、赤板、咬傷不得到晚”的訛傳。其實赤練蛇並沒有毒牙,口腔後部有幾顆牙齒特化變大,但沒有特殊的溝槽注射毒液,目前也沒有咬傷嚴重中毒的案例,所以我們公認它為無毒蛇。最新的研究表明它們是具有類似毒腺的達氏腺,應該是可以分泌一些微量的毒液,但毒液成分和具體資料指標還缺乏研究。

赤練蛇是典型的夜行動物,白天很少出來,體長一米出點頭,偶有很大的個體,蛇老闆小時候見過1。5米的大貨。食性也很廣鳥、鼠、蛙、蟾蜍、魚、蜥蜴、其它蛇統統都來者不拒。尤其是捕食大個體的蟾蜍,那場面真的驚心動魄,讓人難以忘卻。

3、赤練華遊蛇

科普日的硬科普(3)溼地的動物——蛇類篇

此蛇舊名水赤練遊蛇,現在科學家搞出個華遊蛇屬,於是它成了赤練華遊蛇。體色和赤練蛇相反,紅黑相間的警戒色花紋在蛇的腹面,背面呈泥灰色或者橄欖綠色,和爛泥巴顏色相仿,合肥俗稱“泥(糜)雷(一聲)子”。夜行的水生蛇類,卵胎生、無毒,吃魚和蛙類,尤其喜愛吃泥鰍、鱔魚,以前常在捕鱔魚的籠子裡發現,現在合肥地區非常少見了。

4、白條錦蛇vs雙斑錦蛇

科普日的硬科普(3)溼地的動物——蛇類篇

(雙斑錦蛇)

科普日的硬科普(3)溼地的動物——蛇類篇

(白條錦蛇)

你們能分清楚區別嗎?呵呵,別說你們不能,蛇老闆不能,很多專門搞蛇類分類的專家也不能。甚至蛇老闆認為這兩種蛇根本就同名異物的一種動物,當然這需要搞基因的科學家實驗才能確定。所以吵來吵去沒有意義,我們就當一種蛇來介紹吧。這個蛇顏色花紋遠看都和紅點滯卵蛇極像,往往被誤認為是“水蛇”。仔細看區別還是蠻大,而且下頜往往發黃(可能是古籍上記載的“黃頜蛇”),偶爾進入人家裡,常常也被稱做家蛇。和紅點滯卵蛇不同,它是陸生的無毒蛇類,很少下水,善攀緣,食物包括鼠、鳥和蜥蜴。大的也能超過一米二左右。

5、烏稍蛇

科普日的硬科普(3)溼地的動物——蛇類篇

大型無毒蛇類,個別個體可以長到兩米。合肥人稱“麻公條子”,速度極快,經常只聽“倏”的一聲就不見了蹤影。靠視力在水邊追逐捕殺各種蛙類(資料上顯示也吃蜥蜴、魚,據蛇老闆觀察在合肥地區基本只吃蛙類),對運動的物體極其敏感,在蛇類裡面算是千里眼了。由於是傳統中藥材,又個大味美,合肥市區已經極難見著了,大蜀山上應該還有一些。

6、黑眉錦蛇

科普日的硬科普(3)溼地的動物——蛇類篇

現在科學家們又給它改名做“黑眉晨蛇”,唉!拗口,反正蛇老闆叫習慣了,就錦蛇吧!大型蛇類,輕鬆長到一米八,善攀緣,喜歡進入居民家裡捕捉鼠、鳥、蝙蝠。所以常常被稱為“家蛇”(往往居民報警救助的多是此蛇),其實“家蛇”在合肥並不是特指哪一種蛇類,誰喜歡往人家裡跑,誰就是“家蛇”,現在往往被野味販子稱做“菜花蛇”,性格比較溫和,在國外多當做寵物飼養。

7、王錦蛇

科普日的硬科普(3)溼地的動物——蛇類篇

合肥地區人稱大王蛇,成體長兩米,真正的長江流域的蛇中之王。傳說蛇頭上有個王字型的花紋,性暴躁,吃能捕到的一切動物,包括雞蛋和同類。這裡插一句話,蛇吃蛇很正常,但不一定是嚴格意義上的吃同類,蛇是爬行綱的一大類動物的統稱,有3~4千種,是3~4千種不同物種。很多蛇都會吃其它蛇類,可真正連自己人都不放過的數量並不多,王錦蛇是其中最臭名昭著的一個,經常捕食自己的幼蛇(幼蛇和成體差異極大,常被認為是不同種的蛇類),王錦蛇雖然無毒,但什麼蝮蛇、竹葉青甚至是五步蛇在它眼裡也不過是個充飢的“辣條”。

王錦蛇是名副其實的臭名遠揚,它在遇到危險時會從臭腺裡分泌惡臭的液體,摸過一次,可能要洗三十遍手都還是臭的,所以有些地方稱其為“臭黃蟒”,臺灣同胞稱做“臭青公”。由於其個大肉多,常被人們濫捕濫食,2000年左右上海非常流行的“椒鹽大王蛇”即是此蛇。2010年後經過人們不斷研發,此蛇的人工飼養技術已經日趨成熟。合肥靠西邊包括肥西紫蓬山一帶有分佈,大蜀山近年來也偶見。至於市區出現的,呵呵!那就不知道是不是菜館子逃逸的,還是善男信女們為了自己的虧心事贖罪而放生的了。

8、虎斑頸槽蛇

科普日的硬科普(3)溼地的動物——蛇類篇

虎斑頸槽蛇以前名字叫虎斑遊蛇,成體一米左右(據說四川有產1。5米以上的),喜愛在水邊捕食魚類和蛙類(特別中意蟾蜍),是一種非常神奇的蛇。從前是被認做無毒蛇,隨著研究的深入發現它們不僅有毒,而且有兩套奇怪的泌毒器官和方式,一種是口腔內的達氏腺,可以泌出造成嚴重出血的毒液,國內已有數起咬傷致死的案例,但由於它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毒牙,所以必須是咀嚼式的反覆噬咬或者吞嚥式的咬特別深,用口腔後面的大牙咬傷,才能讓人類中毒。蛇老闆推測這種毒液僅僅是預先麻醉和消化獵物的作用,並不是特別用來毒咱們的;另一種就非常有意思了,遇到危險,此蛇往往會像眼鏡蛇一樣撐開前部的肋骨膨大頸部。

科普日的硬科普(3)溼地的動物——蛇類篇

露出紅色的警戒色,恐嚇對方,並從頸部的面板中分泌乳白有時帶粉紅的毒液自衛。研究表明,這種從它身上泌出的毒液居然不是它自己製造的,它是透過捕食蟾蜍,把蟾蜍的毒液轉移到自己身體儲存起來,用作防禦(人們做過實驗,這種毒液和蟾酥的成份是一樣的,並且沒有捕食蟾蜍的個體是無法如此般放毒的)。這種技術在魚類(河豚)和蛙類(箭毒蛙)身上常常見到,但在蛇類僅有頸槽蛇這一個屬的幾種會有,會從頸部泌毒也是頸槽蛇屬名~頸槽的由來。為什麼能這樣呢?具體是怎麼把胃裡的蟾蜍毒素原封不動移到頸部儲存的機理我們都還不清楚,需要等科學家們認真的研究結果。

虎斑頸槽蛇在合肥市區郊區都不多見,巢湖一帶比較常見些。

9、短尾蝮

科普日的硬科普(3)溼地的動物——蛇類篇

提起短尾蝮,知道的人不多。要說“土公蛇”“土狗子”,很多合肥人就明白了,短尾蝮是合肥地區唯一一種真正意義上的毒蛇,別看它們正常八十釐米都不到,往往只有3~50釐米,幾十克重,但它們有真正完整、健全、發達的製毒和注射裝置~毒腺和管狀毒牙。短尾蝮毒液屬於混合型毒液,既有神經毒素也有血液毒素。據我所知,在合肥地區只有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才有“抗蝮蛇毒血清”。現在正是蝮蛇為儲備越冬脂肪大吃大喝活動頻繁的季節,喜歡親近自然和戶外活動的朋友一定要注意:在野外一定要穿厚鞋襪;紅薯藤、花生秧子下面一定要看清楚再下手;鋪在草地上的衣物一定要抖抖才能穿,發現蝮蛇一定要用棍子挑開,千萬不要徒手抓。也請大家慈悲為懷,放它一條生路是正道,沒必要一定打死才心甘,這比買一堆烏龜,王八去亂放,善更大的多啊。

短尾蝮卵胎生,食性很廣,鼠、鳥、蛙、魚、等等都吃,在合肥全域都有分佈,大蜀山和肥東、巢湖很多,各位看官要切記切記,被它咬傷,蛇老闆用自己的領悟告訴大家,死亡不是一定的,很痛是肯定的!

在合肥地區你們還經常會看到發現個種報道,比如塘西河的大蟒蛇、環城公園的白娘娘甚至還有發現什麼眼鏡蛇、五步蛇,那些都是外來的動物,不是合肥本土居民,至於來源嘛,那就一言難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