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攝影首頁攝影

“迷茫”還是“迷惘”?“處事”還是“處世”?快來辨析易混詞,不再提筆迷惑

由 光明網 發表于 攝影2021-07-09
簡介處事 處世這兩個詞讀音相同語義接近,都是動詞,容易弄混

悶騷的反義詞是什麼意思

作者|楊林成

公文寫作,對事物的質和量都必須表達明晰,做到措詞規範、得體。因此,弄清每個詞的確切含義,詞義的範圍大小、程度輕重,與其他近義詞的細微差別,就顯得十分必要。這裡,試舉幾組易混詞來辨析一下。

迷茫 迷惘

“迷茫”與“迷惘”是一組近義詞。可抓住“茫”與“惘”這兩個語素來咬嚼。

“茫”,形聲字。從水、芒聲。本義是水浩大的樣子。“迷茫”形容廣闊而看不清的樣子。反義詞是“明朗、分明”。如:“前車的尾燈以微弱的穿透力映照著後車的方向,偶遇岔路,前車拐彎,我們的車走在了最前面。視野裡一片迷茫。”引申指人的神情迷離恍惚。如:“解釋了半天,他臉上還是一副迷茫的神情。”進一步引申指困惑。如:“唱過一年半的評劇,唱過半年的河北梆子,這之後確實很迷茫。我也一直在想,下一步幹嗎去呢?”這裡的“迷茫”說的就是沒有方向感。

“惘”,形聲字。從心、罔聲。本義是失意。引申指困惑、迷惑。“迷惘”的意思就是分辨不清而困惑,不知怎麼辦。如:“學而不思,不深辨其真意所在,必致迷惘無所得。”又如,斯泰因為海明威的名著《太陽照常升起》題辭:“你們是迷惘的一代。”海明威連同這部鉅著就成了“迷惘的一代”這一文學流派的代表。如果改說成“迷茫的一代”,則不夠深刻,無法準確地表達出小說主人公完全失去人生目的與生活意義的頹廢狀態。

“迷茫”和“迷惘”雖然都可以表達困惑這一意思,但語義的輕重不同:“迷茫”語義較輕,指一種外表的神態、臉色,往往是一眼可見的;“迷惘”語義較重,指一種內在、深層的精神狀態——多為思考無果的困惑,同時伴隨著失落、焦慮等消極情緒。

一個人的神色往往能體現他的精神狀態,因此,“迷茫”“迷惘”有時又可通用。比如上文所舉的例子“這之後確實很迷茫”就可改說為“這之後確實很迷惘”。

處事 處世

這兩個詞讀音相同語義接近,都是動詞,容易弄混。

“處事”,義為處理各種事務。“事”指各種具體的、實在的事務,既可以是重大的軍機要務,也可以是日常的雞毛蒜皮。比如:“多爾袞不僅聰穎異常,而且處事靈活。也許是因為腦瓜子靈的緣故,在十六個兄弟當中,外加阿敏等堂兄弟,以及嶽託、薩哈連等侄兒輩,他都處得來。”

“處世”,義為在社會上活動,跟人往來相處。例如常說的“處世哲學”“為人處世”即是。

在使用上,“處事”與“處世”處於互補的狀態。“處事”說的是一件件具體的事務;“處世”則是比較抽象的、籠統的,涉及做事情的一貫態度、基本作風。

一次次的“處事”方法中,就體現著一個人的“處世”風格。因此,“處事”“處世”也有相通之處。比如,我們既可說“處事靈活”(處理某事時的方法不拘泥);也可說“處世靈活”(接人待物的態度不刻板,能便宜行事)。

分辨 分辯

咬住語素細細嚼。“辨”和“辯”都含有兩個“辛”。“辛”在甲骨文中為刑具之形。從辛取義的字,本義多與犯罪、刑罰有關。“辯”為“言(訁)”在“辡”中,表示兩個罪人互訟,法官居中審理案件,有爭辯、治理之義。“辨”為“刀(刂)”(刀的功能是使物體分開)在“辡”中,表示法官裁斷是非。本義為判斷、區分。可見,“辨”和“辯”不僅音同形近,字義也相通。古漢語中這兩個字經常混用。

但在現代漢語裡,二者有了較為清晰的界限:“辯”強調透過言辭來闡述觀點,澄清事實,如“有口難辯”;“辨”側重於表示根據不同事物的特點在認識上加以區分,如“明辨是非”。

“分辯”,義為辯白,即說明事實真相,用來消除誤會或受到的指責,如“證據俱在,無須分辯”。“分辨”,義為辨別、區分,如“分辨不清方向”。

淡泊 淡薄

“淡泊”是一個書面語詞。作形容詞用,義為恬淡,如“淡泊明志”;作動詞用,表示不追求、不熱衷,如“淡泊名利”。“淡泊”描述的是一種與世無爭、不慕榮利的灑脫性情。諸葛亮起初躬耕南畝時,就是一位淡泊名利的高士。

“淡薄”的意思較多,主要有四個:(1)雲霧等密度小,如“濃霧漸漸地淡薄了”。(2)味道不濃,如“酒味淡薄”。(3)感情、興趣等不濃厚,如“人情淡薄”。(4)印象因淡忘而模糊,如:“時間隔得太久,印象非常淡薄了。”

“淡泊”講的是一個人的胸襟品行、人生態度;“淡薄”講的則是事物的小、少、淺等性狀。

妨礙 妨害

“妨礙”中的“妨”與“礙”是同義語素。“礙”,《說文解字》解釋說“止也”。“妨礙”,意思是使事情不能順利進行,比如:“這個大櫃子放在過道里,妨礙走路。”

“妨害”義為有害於,比如:“雨水過多,會妨害大豆生長。”

“妨礙”與“妨害”都是對其他事物產生不利影響。但有區別:“妨礙”的語義較輕,一般不會產生致命的影響;而“妨害”的語義較重,強調“害”,往往會產生不可逆的嚴重後果。比如,警示語“吸菸妨害健康”就不宜改成“吸菸妨礙健康”,因為這麼一來,就不能突出吸菸對健康的危害程度。

工效 功效

“工效”與“功效”是一組同音詞,但意思大不同。

“工效”指工作效率,是考核工作量大小的一個因素。比如:“區以上煤礦採煤工作面單產從16096噸/月提高到18234噸/月,採煤工效從5。39噸/工提高到6。08噸/工。”

“功效”指功用、效能,近義詞是“成效、效果”等。比如:“雖然信訪並不能解決所有信訪者的問題,甚至實踐中只能解決很少一部分,但是信訪最大的功效在於公民藉此獲得權利救濟的可能。”這裡的“功效”說的就是信訪工作的作用、價值。

要之,“工效”是員工的工作效率,“功效”是產品、措施、制度等發揮的作用。“工效”有高低之分,“功效”則有強弱之別。

公文的行文目的,就是要使讀者能夠準確地理解公文的內容,繼而付之於行動。這就要求草擬者平時養成字斟句酌的習慣,在詞義辨析上下一番功夫。

(本文原標題為《幾組易混淆詞語辨析》,原刊中共中央辦公廳秘書局《秘書工作》2021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