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攝影首頁攝影

臨帖不能忽視工具的選擇

由 行思北辰 發表于 攝影2021-07-11
簡介對於不同毛筆的效能我們就不再一一比較細說了,只強調臨習不同的字帖或書寫不同的字型時,一定要重視毛筆的選擇,在筆鋒大小、長短、軟硬方面達到與之相配、互相適合的地步,以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學書者可以在實踐中慢慢地體驗二、如何選擇墨臨帖時對用墨

什麼材質的墨塊質地鬆軟

臨帖不能忽視工具的選擇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歷史上的書書法家對工具是十分重視的。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工具,字帖的特點與當時的工具有密切的關係。書法家都會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選擇儘可能好的紙墨筆硯來進行書寫。

我們可以從古代書論中看到許多“紙筆精良”論述。確實不同的工具,帶給書寫者的體驗是完全不同的,這種不同不單單是表現在書寫時的質感,也會直接影響書寫者的心情。

而現在的人不很在意這個事情,往往不以為然,用極不相配的工具,雖花大量時間,欲得其效果,但事倍功半,甚至事倍功無。久而久之,便喪失臨習的興趣,或自然地放棄。

我們在臨帖時,大部分人都能夠體味到不同的工具所帶來的不同效果和感覺。重視工具的選擇,熟悉筆墨紙的效能特點,是能否有效深入學習的關鍵,也是能否起到臨帖效果的關鍵。在有些時候,如果沒有合適的工具,即使能夠勉強去做,其效果也會相差很遠

具體來說,臨學不同書體、不同時期的作品,對筆墨紙硯的要求也是不同的。知道不同時期的書法作品是使用何種毛筆、紙張等材料,在臨摹的時候,便要注意儘量選擇接近所用範本的工具材料進行臨摹。

在有些時候臨摹效果的不理想,不是由於別的原因,而是工具材料的不合適。比如用長鋒羊毫去臨習瘦硬堅挺的鐵線篆,肯定不會有滿意的效果。如臨《聖教序》,要用生宣紙臨得相像,很難。那時,貴族、宮廷中大部分用絹、綾,或是質地柔綿、細膩的紙。生宣誕生在明末,《聖教序》時代是沒有生宣的,因此,你要臨得好,就要避免用這種滲水量過大的生宣。也不宜用雜質過多、顆粒過粗的紙張,否則王字的細微處便無法體現。當然我們在實臨中也不可能常用價格昂貴的絹、綾之類。可以選擇一些質地細膩、綿柔的紙,吸水量要小些,譬如元素紙、報紙、仿古宣、熟宣、包裝紙及一些書籍用紙均可。

這裡,我們必須要記住一個淺顯的道理,即用與原帖相近的筆墨紙臨帖,才有相應的效果,再現原帖的筆墨特點、精神風韻。所以臨帖時應先研究範本產生時代所用的筆墨紙的特質詳情,研究書家創作所用筆墨紙的習慣,然後選擇與範本匹配的紙、筆等工具。

也要明自,工具的選用除了受歷史條件的限制外,也與個人習慣有關係,自己用的順手的才是合適的工具。任何好的工具,如果沒有深厚的功力去駕馭,也難以寫出好的效果。所以,不論選用哪種工具,都需要長期的磨練,積累豐富的經驗,達到隨心所欲的程度,才能充分發揮工具的效能。

工具的選擇十分複雜,一篇短文很難講透。這裡主要從紙墨筆硯以下4個方面來進行做些介紹。

一、如何擇筆

筆在創作時的作用僅次於人的因素。同一個人,選用不同的筆,出來的線條是不一樣的,線條不一樣帶來的是作品韻味與風格的不同。

談到筆,首先要明白 筆毛是由什麼製成的?筆桿則可以忽略不考。筆毛主要是動物的毛製成。種類很多,效能也各有不同。大致分硬性、軟性、中性三類。

硬性的筆,有兔毫(紫毫)、鼠毫,鹿毫、狼毫等等。軟性的筆,有羊毫、雞毫等。

這裡重點介紹一下中性的筆。中性的筆稱兼毫。兼毫現在通行的有羊紫兼、羊狼兼兩種。羊紫兼古時其中又可細分好多種,現在只分七紫三羊、三紫七羊、五紫五羊三種。七紫三羊,紫毫成分多,故較硬;三紫七羊、羊毫成分多,故較軟;五紫五羊,兩者成分相等,故最軟硬適中。羊狼兼分,有羊狼毫、狼羊毫兩種。前者狼毫成分多,故較硬;用慣軟筆的,改用硬筆,更可得心應手;用慣硬筆的,改用軟筆,就覺得難以掌握。所以初學臨帖,還是用羊毫的好。

羊紫兼筆,只能寫寸楷以下的字,不能寫較大的字,如臨顏字,就更不能勝任,所以選用什麼筆,還要看字的大小而定。

從筆的大小來說,寫字用筆,宜大不宜小。可用大筆寫小宇,不要用小筆寫大字。小字要用中楷筆,中楷要用大楷筆,寫大楷或三四寸左右字要用寫對聯用對筆。

創作作品又同臨帖不一樣,為了變化,同一作品中是可以換筆的,有時用加健的狼毫,筆鋒硬得很,線條剛健,乾淨利落。有時用較為柔軟的羊毫,筆鋒含蓄,線條有血有肉。這樣會給人以一定的視覺衝擊力

這裡也粗略的講一下臨王羲之字帖該用什麼筆?初學者,臨學王羲之的人很多,臨王羲之,要知道一個常識,明以前一無長鋒,第二無羊毫。所以學王羲之,一是筆要硬,最好用純狼毫,它的柔韌性、緻密度與現在發現的“晉筆”效能相近,也與古籍記載王羲之使用的書寫工具有相近性。再就是寫出來要溫潤、典雅,善用筆鋒完成各種細微動作。

對於筆要認真的挑選,不要怕人認為挑筆寫“不善書”。我聽到有朋友到外地搞筆會的時候,因為毛筆不合適,而拒絕書寫,這個其實是對自已作品負作責,也對別人負責的一種表現,並不是說這個人不會寫字。

“善書者可以不擇筆”,不是因為“善書”者,不在意毛筆的好壞,而是說如果這個人水平很高,功力深厚,在沒有好筆的情況下,也能使用次筆寫出比較好的作品。不擇筆是一種沒有辦法的選擇。有好筆,誰還會選擇差的呢?在有條件情況下,能“擇筆”還是要“擇筆”,畢竟好的工具總是對書寫有利。

對於不同毛筆的效能我們就不再一一比較細說了,只強調臨習不同的字帖或書寫不同的字型時,一定要重視毛筆的選擇,在筆鋒大小、長短、軟硬方面達到與之相配、互相適合的地步,以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學書者可以在實踐中慢慢地體驗

二、如何選擇墨

臨帖時對用墨的要求雖然沒有在創作時要求的嚴格,但也不能忽視,或等閒觀之。

現在廣泛使用的是墨汁,屬於化學物品,墨汁品牌使用較多的有“一得閣”、“曹素功”。

傳統用墨是一種純物理的東西,根據製作工藝不同又分為“松煙”和“油煙”。傳統的墨書寫的作品經過長時間的存放,仍不變色。目前傳統制墨,著名的有胡開文,金不換等等,臨習古帖,最好自己磨墨。

以墨汁使用來說,臨寫行草書用墨不可太濃,臨寫扇面等小幅作品用墨宜燥一些。實際臨帖時,要針對不同的字帖,及要求的書寫速度,濃淡乾溼的分別,選好自己的墨。

不同的紙張,對用墨的要求也是不一樣,如用泥金紙臨,就要特別注意把握用墨的分寸,用墨太濃會產生滯澀,拉不開筆,用墨稍稀,則會發灰漂浮,無有光亮。下少書家臨帖時,用三個碗碟,一個盛濃墨,一個稍稀釋,一個裝清水,寫字時用筆在三者之間來回轉換調和,以達到如意的效果。這對用墨汁臨帖的人,很有參考價值。

三、如何選擇紙

紙是我們賴以驕傲的四大發明之一,早在西漢時期,我國就造出了紙張,距今已有兩千年的歷史,魏晉之後普遍地使用紙張。宋以前的紙,一般吸水性和滲化性不很強,明清後的宜紙吸水性滲化性就很強了。

紙是書法的一個重要材料,所謂“紙墨相發”,才能增加作者的興致。臨帖練習用的紙,一般以有吸水性、略鬆軟為宜。如寫大一點的字紙面不要太光滑。常用的有元書紙、毛邊紙、土報等手工製紙。這類紙價格便宜,有利於練習筆法,增加腕力,熟悉墨法。

臨帖忌用無吸水性差的機制紙,這些紙著筆滑,不利於鍛練腕力,因墨水不能人紙,寫出來的點畫也易生浮滑之病。

一開始就用生宣紙來練字也不合適,因為要將注意力放在控制墨水的滲化上,筆法難以精到。臨楷書要不甚吸水、不易走墨或暈染的紙。

這裡重點介紹一下臨帖常用的宣紙。宣紙因產生安徽宣城而得名,而現在浙江、四川等地也能生產此類效能的紙。

宣紙分為生宣、熟宣、半生半熟三種(棉料、淨料、皮料三類),生宣是造成後未經加工的紙質,滲化程度強。以品種上看有淨皮、玉版、煮睡、羅紋、虎皮、珊瑚、雲田、泥金、蟬翼等。從大小規格上來說,有四尺宣、五尺宜、六尺宣、八尺宣、丈二匹宣等。

在臨習實踐中要選用與範本創作效能相近的紙,不斷揣摩如何實現筆墨交融、紙墨相出的奇趣,使我們的臨寫得心應手、自如、形神兼備。

生宜紙能使墨變幻莫測,這是其他紙所不能產生的效果。生宣因滲化水分厲害,初用時難以掌握,若熟練之後,則使筆法豐富厚重,墨色變化生動。生紙寫後常因墨跡收縮而生皺紋,裱託之後,筆墨精神全出,面目一新。生宣中又分厚、薄兩種,厚紙稱夾宣,薄紙稱單宣。夾宜寫字,行筆易凝練,但難於飄逸,用以寫大字不易破,聚墨厚,能產生蒼鬱雄渾的效果。要求書寫者有人木三分的筆力才行。單宣紙較夾宣行筆易流暢,墨色滲化極為敏感,因此要防止線條飄浮。

熟宣是用礬膠制過的宣紙。紙性不化水,宜書小字,作中楷、大字也能使筆法爽健精到。但易生單薄之病。同樣是不吸水,它與機制紙是完全不同的。因熟宣鬆軟易於行筆。熟紙作書裱託前後的效果接近。

煮睡宣就是介於生宣與熟宣之間的半生半熟的紙,兼兩者之長。這種紙對初用宣紙的人來說比較容易掌握。

如果為了嘗試效果的需要。偶爾用其他的紙臨寫也未嘗不可。

宣紙的出現是人類的奇蹟,沒有宣紙,書法離了它,便無從表達藝術的妙味。不能要求要求每一個從事書法的人都要成為鑑紙的專家,但加強對紙的瞭解,會對臨帖產生非常大的幫助。為了達到筆紙相諧,瞭解原帖所使用的紙張,掌握紙張的不同效能並嘗試,定會受益匪淺

比王羲之寫《蘭亭序》時使用的是鼠須筆和蠶繭紙,如果用宣紙或用太洇的紙是肯定不行的,很難表現它那毫髮畢現的精純效果。如想達到原跡的細緻入微,一般使用吸水性較差的,這樣作者比較容易把握線條的外形特徵,不會過份的暈化而導致臃腫,這對初學者尤為重要。總體講生宣是不宜來臨習魏晉時期的信札的。因為那個時代沒有生宣,所以選用的紙張也要比較細膩緻密的,以不太洇的半熟宣、元書紙等為好。

還有,

用容易洇溼的生宣寫小字是不合適的。反過來,臨摹明清王鐸、傅山等人的大條幅作品就要選用長鋒羊兼毫和生宣,因為那個時代就用這樣的工具,也比較適合這類書體的要求。臨一些墨塊大,鋪的滿碑帖,也宜用宣。

總之,紙的選擇非常重要,習書者自會感受。

四,關於硯臺

硯臺的材料豐富多樣,除端石、歙石、洮河石、澄泥石、紅絲石、砣磯石、菊花石外,還有玉硯、玉雜石硯、瓦硯、漆沙硯、鐵硯、瓷硯等,共幾十種。從唐代起,廣東端溪的端硯、安徽歙縣的歙硯、甘肅南部的洮硯和河南洛陽的澄泥硯被並稱為“四大名硯。

硯臺的使用價值在逐漸減弱,進而轉向觀賞與收藏,現在也有為了追求特殊的效果或找些感覺而堅持用硯磨墨的,但畢竟為數甚少了。這裡就不再分析用硯之別。

總之,工具十分重要,我們的臨帖中一定要多加重視和選擇。當然,對於臨習者,亦不能做過多的要求,以免逐本求末,忽視書法之本身。也不能為了追求工具的精巧,而造成經濟上的負擔。畢竟書法的根本在修身養性,傳承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