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攝影首頁攝影

莊子:跳出“維度空間”,擺脫侷限認知,以辯證法看待問題

由 國學書舍 發表于 攝影2021-07-24
簡介而從大樹自己的角度去看,它正是因為無用,所以保全自己,如果有用的話,也不可能長成千年大樹,早就被人砍伐了,這就是莊子闡述了一個有用和無用之間的區別

從什麼角度

莊子:跳出“維度空間”,擺脫侷限認知,才能客觀的看待問題。

莊子:跳出“維度空間”,擺脫侷限認知,以辯證法看待問題

文|國學書舍

如果把我們的世界比作一個維度空間,我們看問題的時候是站在維度空間之內的,那麼自己看到的事物是片面的個體。

比如說,世界一個圓形的球面,你站在維度空間之內,只能看到其中一個片面,但是當你跳出那一個空間,站在更加廣袤的角度去觀察這個球體的時候,才能完全的看到球體的整個狀態以及它的執行軌跡,這一個例子就是象徵了主觀片面與客觀整體之間的區別。

我們看待一件事情的方式,都是透過一個片面去認知,看人生,看社會,看世界,包括看一件事情有沒有用。

莊子:跳出“維度空間”,擺脫侷限認知,以辯證法看待問題

莊子之中有這樣一個故事,就很好的說明了這一個道理:

有一天,一個木匠去到齊國看見一棵樹,這一棵樹生長了上千年,樹幹很大,足有數十丈粗,樹梢也高,離地面80尺的地方才看到分支。

用它來造船可以造十餘艘船,很多人都覺得這是一棵神樹,都跑來祭拜。

這個木匠看到了,看都不看一眼,這個時候徒弟就問他:“我們看了那麼多的樹,也沒有看到這麼好的木材,師傅怎麼不屑一顧呢?”

這個時候木匠就說:“這是沒用的木頭,用它造船船會沉,用它造工具,工具也會壞,用它造大門也會流出油脂,這是沒什麼用的,就是因為沒有用,才能長到這樣的壽命。”

到了晚上,這個大樹就給木匠託夢說:“你拿我和什麼東西比呢,如果和那些水果樹去比,那我確實無用,但是水果樹因為長了水果,果實熟了,樹木就要遭到擊打,大樹枝被折斷,小樹枝直接被扯下來,所以它正是因為有果實,才害了它的一生,而我是無用的,但是我追求的是無所可用的境地,幾乎多次被人砍伐,直到現在才保全,這也是我的大用。”

莊子:跳出“維度空間”,擺脫侷限認知,以辯證法看待問題

如果從社會的角度去看,這一棵大樹是毫無作用,一無是處的,拿它做工具,工具會壞,坐船船都會沉,這樣一棵樹,還有誰會砍伐它,誰會利用它呢?

而從大樹自己的角度去看,它正是因為無用,所以保全自己,如果有用的話,也不可能長成千年大樹,早就被人砍伐了,這就是莊子闡述了一個有用和無用之間的區別。

同樣的一件事情,從不同的角度來看,未必只是你以為的無用。

莊子所說的這一個故事也符合了道家闡述的思想核心,道家思想大多都是從自我去出發,修養自我的身心,不用的事物反而能夠保全自己。

所以當你學會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待事物的時候,才能認識到事物存在的不同影響和作用。

莊子:跳出“維度空間”,擺脫侷限認知,以辯證法看待問題

就好像對於有用和無用的區別,有人覺得名利是對於人生有用的,覺得名利能夠給自己帶來富足,帶來物質上的滿足。

但是莊子認為,拋開名利才是有用的人生。

因為名利會給自己帶來禍患,會讓自己人生難有清靜,拋開名利之後,人生會得以保全自己,少了許多煩惱的事情,也少了傷及自身的危害。

所以,有一次莊子在濮水釣魚的時候,君王命夫差去請莊子為相。

莊子就問夫差:“你覺得我是想做被擺在祭臺上的貢品,還是想當在泥水裡面存在的王八呢?”

這個就體現了莊子從另一層面看待名利,追求個人灑脫的一個方向。

除了有用和無用之間的區別,人生的好和壞也存在著不同的影響。

莊子:跳出“維度空間”,擺脫侷限認知,以辯證法看待問題

比如說,《道德經》中說: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人生的許多事情都是福禍相依,任何一件事情都有不同的影響,而使用辯證法的方式,才能夠認知到事物存在的不同層面。

生活中總有一些人在看問題的時候,他只是透過自己認知的某一些片面的資訊,就全盤的否定某一些人和事,導致對於當事人造成了非常嚴重的誤解和抹黑。

這都是人性的弱點,擺脫這一弱點,才能更客觀的看待人和事。

莊子:跳出“維度空間”,擺脫侷限認知,以辯證法看待問題

養成這樣一種思維習慣,才有助於自己更好的去認知問題,防止自己被事物的片面客觀所影響,做出來有失偏頗的決定。

看了這一篇章國學智慧,您有什麼不一樣的理解和感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