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攝影首頁攝影

中老年攝影愛好者隊伍現狀與發展初探

由 文如其人18 發表于 攝影2021-08-15
簡介一、中老年業餘攝影愛好者是攝影隊伍的有生力量(一)、中老年業餘攝影愛好者隊伍發展的社會基礎從社會根源上講,隨著社會的進步,以及我國經濟建設的飛速發展,在經濟上已經滿足生活需求後,人民群眾開始追求精神需求

全國攝影愛好者有多少人

湖北省隨州市攝影家協會冷正剛

摘要:時代變化,社會進步,也造就了中老年業餘攝影愛好者隊伍的蓬勃發展,這支隊伍已成為一股推動我國攝影浪潮的初動力。大力扶持,正確引導,將對我國攝影藝術產生強勁的助推力。

關鍵詞:攝影業餘中老年初探

在我國,中老年業餘攝影愛好者隊伍蓬勃發展。攝影,已成為許多中老年人一項基礎性文化娛樂活動,從發展趨勢來看,這個隊伍將越來越顯示出其在攝影圈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中老年業餘攝影愛好者是攝影隊伍的有生力量

(一)、中老年業餘攝影愛好者隊伍發展的社會基礎

從社會根源上講,隨著社會的進步,以及我國經濟建設的飛速發展,在經濟上已經滿足生活需求後,人民群眾開始追求精神需求。特別是近些年進入或即將進入退休的中老年一族,健身、養生、愛好,已成為他們過好晚年的首選生活方式。而攝影恰恰能滿足這些需求,既能滿足“世界這麼大,我要去看看”的精神需求,又達到掌握一門藝術門類的追求,還促使大家投入到大自然中去舒展身心。這是其它很多類別所缺乏的優勢。

從生活基礎上講,家庭勞動社會化,家務勞動簡單化,人們不再為一日三餐忙碌,也極少為生活操心操勞。經濟上的滿足,生活上的無憂,時間上的寬裕,為中老年、尤其是退休人員構築了寬鬆的攝影氛圍。加之科學技術的發展,攝影器材、攝影技藝的入門程度降低,使原來看似難掌控的攝影門檻降低到大眾都能拿起手機或相機操弄一番,都可圓攝影“師”的夢了。

從物質支撐來講,中老年人各方面都已經比較穩定。經過大半輩子的拼搏,家庭極少再有大額支出,都有了可觀的積蓄,就為攝影的投入奠定了經濟基礎,這也是為什麼中老年業餘攝影愛好者隊伍大多是“長槍短炮”的原因之一。

當然,這其中還有很重要的一個方面,那就是與上世紀相比,社會人的健康年齡、心理年齡、社會年齡普遍增長。雖然退出工作崗位,但身體各項機能仍少見退化,退休並非是退出社會圈子,而只是換了一個生活環境而已。所以,老有所樂、老有所享、老有所學、老有所成已成為一種社會趨勢。

(二)、隨著社會的發展,中老年業餘攝影愛好者隊伍的年齡結構、技能結構會隨著社會的持續變化而變化。

這是因為,隨著時間的推移,大量擁有專業知識、豐富的實踐經驗的技術型人才也會退休,也會離開工作崗位,也會進入這個隊伍。所以,中老年業餘攝影愛好者隊伍無論是年齡結構,還是攝影水平以及藝術水準都會發生很大的變化。過去那種僅靠一股子熱情,缺少攝影語言,缺少審美觀念,缺少思想內涵的大量“糖水片”的時代會漸行漸遠。

另外,隨著現代科技進步,攝影的概念也將發生質的變化。比如拍攝圖片並不是業餘攝影愛好者的唯一,他們會利用新潮圖文軟體來編輯、展示自己的成果。再如抖音、快手等短影片的出現,極大拓展了中老年業餘攝影愛好者的視野。當然,這些並沒有妨礙攝影藝術的發展,相反極大豐富了攝影這門藝術。

二 中老年業餘攝影愛好者攝影取向分析

就目前來講,這支隊伍過於散漫,不容易管理,組成個體都是自由進出,因而它處於一個半邊緣化狀態。正因為如此,從某種角度講,也使得這支隊伍充滿活力。那麼,在這支隊伍中,因個人的攝影題材不同、攝影目的不同,因而攝影取向不同。

(一)找一個自己比較認可的藝術門類來充實生活,把攝影看做是一項適宜的健身運動,在攝影中去陶冶情操。

在這類人群中,雖然裝置齊全,時間充裕,成天端著相機到處跑,但因年齡的原因,反應比較遲鈍,理解比較緩慢,攝影知識對於他們來講很難全面掌握,因而攝影水平的提升難以達到一定的高度。但在很多地方能夠看到他們的身影,時尚的裝束、高階的裝備、拍攝的狀態等被很多人戲稱為“老法師”。這其中以年齡偏大的老同志所佔比例為多。

(二)還有一部分中老年業餘攝影愛好者又是另外一種心理,純粹是找一個愛好或找一個樂子。

在這類業餘愛好者中,他們攝影的目地就是抓住青春的尾巴,展示自我,放飛心情,玩網路軟體、發朋友圈。在他們中間,對器材沒有特別的要求,對攝影沒有深入的探究,因此攝影的初級階段即可滿足他們的需求,所以這類人經常遊離於攝影與拍照之間。

(三)為了愛好,執著追求,甚至達到痴迷的地步。

對他們來說,為了攝影,什麼困難都不在話下。為了攝影,可以爬山涉水,可以頂風冒雨,可以忍飢挨餓。在這部分愛好者中,不乏技術精湛,成果斐然者;不乏眼光精到,獨樹一幟者;不乏樂在其中,苦苦鑽研者。他們,充分彰顯了中老年業餘攝影愛好者的精神。

三、中老年業餘攝影愛好者隊伍業務素養分析

中老年業餘攝影愛好者攝影取向不同,也就對攝影的追求不同。

筆者曾專門對50位中老年業餘攝影愛好者進行過一項調查,這次被調查人數為50人,從調查情況看,影響到各項調查資料的根本原因是年齡的差距。當然,這是因為社會的因素,50後、60後這幾個年齡段對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有限所造成的。這次調查分三個年齡層次,即:50至60歲,這在整個隊伍中精力是最為充沛的,本身攝影綜合素養也比較強。從表中可以看出無論在前期拍攝、後期處理、計算機水平等方面,就明顯高於其它年齡段;60至70歲,這個年齡段在中老年業餘攝影隊伍中佔比較大,對攝影藝術的追求也比較強烈,比如在這個年齡段,把攝影作為藝術追求的就有13人,佔50%;70歲以上,在這個年齡段中,各項資料表明攝影素養比較偏低,比如能夠熟練掌握攝影前期拍攝技術的僅1人,後期製作及計算機技能達到熟練程度的都為0。當然,在這其中,不乏有對攝影痴迷者。比如筆者所認識的一位老年大學學員,70多歲,差不多每天從郊區騎電動車往返近50公里到市區參加各種攝影活動,令人敬佩。

總體分析如下:

(一)

專業素養不一。

整體來講,大多數人攝影水平還存在相當的提升空間,而且對與攝影相關聯的其它技能掌握有限,比如電腦知識。當然,這是歷史的原因造成,隨著一兩代人的更新,七0後、八0後的加入,這種情況會大大改善。調查中還發現,中老年業餘攝影隊伍中也不乏攝影水平較高的“老法師”。他們基礎紮實,思維開闊,能夠拍出有深度、有思想、有創意的圖片,綜合水平與專業攝影工作者幾乎不相上下。

(二)

攝影水平不一。

這主要是兩個方面的原因造成,一是年齡差距,一是攝影取向不同,有人純粹是旅遊,有一個旅遊的好藉口;有人是為了豐富業餘生活,藉以打發時間;有人是以攝影為增添生活情趣的主要手段,他們對攝影有強烈的創作衝動,並努力學習鑽研攝影知識,這類人是業餘攝影愛好者隊伍中的中堅力量。

(三)

攝影題材不一。

採風對於攝影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很多攝影愛好者誤認為只有雲遊四方,只有好的風景才能拍出好的圖片。這就造成一種容易跟風的誤區,蜻蜓點水式的盲目跟著攝影團去拍被無數人拍濫了的場景,而忽略了身邊的人與事。有攝影大師說過,首先把你熟悉的東西拍好了,才能走出去,浪跡天涯。

中攝協副主席鄧維也說過:“我國的攝影人作為世界上最大的攝影隊伍,要敢於嘗試不同題材,避免複製現有作品。我們拍攝圖片不一定要轟轟烈烈,不一定名垂史冊,不一定要出人頭地, 但我們要守住影德,用心去拍攝。要記住,有價值的影像就在我們身邊。”

(四)器材認知不一。

一般來講,業餘攝影要滿足兩個基本條件,

一是有比較寬裕的經濟條件,有滿足拍攝的基本器材。二是有較充足的時間。這兩條,在中老年業餘攝影愛好者隊伍中都能夠基本達標。在我們中老年業餘攝影者隊伍中,大部分都是對攝影器材有一個正確的認識,瞭解器材的重要性,卻不絕對依賴器材的高階。當然,不可否認的是,有一些“器材達人”,鍾情於“長槍大炮”。

客觀地講,在這件事情上也要一分為二。要拍出有故事、有內容、有深度的圖片來,僅靠高階器材作支撐是做不到的。但是,能夠滿足在不同條件下、不同環境下拍出作者想要的片子來,裝置的先進性就充分顯露出其重要性。

四、中老年業餘攝影愛好者提升自身攝影素養的途徑

中攝協主席李舸說過,“攝影難就在難在沒門檻,難在太容易。”是的,當下,手機的“隨手拍”極其方便。但若要拍出耐讀、耐看的“作品”來,就需要下足功夫了。因為李舸同時也說過:好作品無外乎有“兩節”:情節和細節。情節是情感表達,就是講故事。細節是影像表現,就是有語言。尤其是紀實攝影,一定要做到真實傳達被攝者的情感和命運。

那麼,問題是,作為中老年業餘攝影愛好者,我們如何去提升攝影素養呢?途徑不一而足。比如目前盛行的線上教育、線下培訓、老年大學等都可以讓中老年業餘攝影愛好者們去提升自己。但是,要全面提升攝影水平,還應有一個更深層次的營養汲取,這也是目前各類教育培訓所存在的短板。

(一)提升文化修養。

看起來,文化修養與攝影是風馬牛不相及,但二者的關聯息息相關。這是因為,中老年人雖然擁有豐富的人生閱歷,卻因生活、工作、環境的不同,文化修養也就不同。為什麼說在同一地點、同一場景,拍出的圖片千差萬別?除去客觀因素,主觀上很大程度就是文化底蘊差別的反映。有人說:“文化是攝影的精神,攝影是文化的體現。”這話值得仔細去琢磨。一個人對文化的理解,對本民族文化的汲取程度決定著他對事物審美的延伸,直接反映到鏡頭的攝取。換句話說,作為一名攝影者,除了熟練掌握攝影語言的運用外,還應該多瞭解中國的傳統文化,比如唐詩宋詞,比如明清小說,比如中國畫風,在這方面涉獵的越多,越能在攝影中自覺不自覺地體現出文化精髓。所以說,攝影作品是攝影人修養的集合式的藝術體現。因而,提高自身的文化內涵,拓寬創作視野是攝影人的必修課。

(二)積累鑑賞能力。

無論哪個藝術門類,其內在的創作規律,都高度一致。其創作過程,都離不開審視、歸納、提煉、審美和力求典型化、個性化的過程。從這個角度講,一個業餘攝影者透過欣賞、揣摩而不斷積累鑑賞能力非常必要。面對一幅作品,好與壞,是與非,優與劣,都應有一個概略的判斷。雖然每個人因世界觀的不同、文化底蘊的不同而對同一作品有一定的鑑賞差別,但總體上的認識應該是遵循同一規律的。換句話說,鑑賞的作用就是透過不斷的觀賞、揣摩、分析,逐漸在頭腦中形成一種對攝影豐富內涵的概念,以便熟練運用攝影技巧,把控事物瞬間,甚至排程生活場景為已所用。那麼,作為業餘攝影愛好者,怎樣辨別照片的優劣呢?鄧維這樣說:“能讓人眼前一亮的照片就是好照片;經典的照片就是過目難忘的照片,看到它就能記一輩子。 我說好照片是用‘腳’拍出來的,所以希望大家能夠多走、多拍,不斷提高自己的眼界,希望大家今後可以用作品交流,期待看到大家更多讓人過目不忘的好照片 。”

(三)拓展攝影視角。要

拍出好照片,需要有一個深入生活的作派,有能夠發現生活美的眼睛,有能夠從表象覺察出內在的洞察力。除此之外,還有一個視角的問題。

李舸說過:“攝影的最高境界是獨特的視角,經常能看到攝影師趴下或者登高,就是要找到普通人沒有注意到的視角,由此也會給攝影師帶來一種新的思維模式,總是爭取有一種不一樣的表達。”廖廖數語,給業餘攝影者指出了一條正確的捷徑,那就是要想拍攝出一張“眼睛一亮”的作品來,就注意要有一個獨特的視角。也就是說,拍攝過程中,拍攝者自己首先要反覆權衡站立的方位、鏡頭的運用、構思的精巧,從而達到一個較為理想的構圖。而不是眼中觀景,心中無底,只顧拿起相機亂拍一通。俗語道:退一步海闊天空。借用過來,按下快門之前,或退一步,或進一步,或左一步,或右一步,構圖、視角或許大相徑庭。

(四)正確認識後期。

在這方面,歷來有爭論。但我們應該在爭論之前,首先分清一個事實,那就是要將新聞、紀實攝影與藝術創作的攝影作品分開,不能混為一談;有人重視攝影前期,以所謂的“直出”為資本;有人靠後期的“修”來提高圖片的觀賞性。嚴格意義上講,這些都有可取之處也有不可取之處。因為作為紀實性拍攝,應該嚴格遵循“紀實”這個原則,而藝術攝影,就應該盡情展開想象力,去展示藝術的魅力。比如攝影大師郎靜山的作品。

通俗地講,攝影后期處理與前期拍攝的關係是房屋毛坯與裝修的關係,也是運用火候、調料、配料等烹調成可口菜餚的關係。否則,房子只能是毛毛糙糙的框架,菜品絕對算不上佳餚。上升一個檔次來講,攝影的前期與後期,如同生活和藝術的關係,藝術源於生活,高於生活,但生活一定是根本。否則,一味地反對攝影后期製作,攝影這門藝術就不能與時俱進,就有可能落後於時代。同時,作為一名攝影人,應該掌握攝影后期修調技能。否則,“合格”二字就有可能打折扣。

目前,在中老年業餘攝影者隊伍中,對待攝影后期呈現三種分支:一是對後期有畏難情緒,圖片幾乎不存在後期處理;二是滿足於套用現成的濾鏡,沒有真正用心去鑽研;三是深鑽細研,能夠比較熟練地運用軟體對圖片進行後期處理。

從年齡這個角度出發,在圖片的後期處理上對中老年人不能苛求。但從中老年人自身來講,還是應該多鑽研圖片後期處理技巧,努力使自己的作品錦上添花。

參考文獻:

[1]中國攝協主席李舸在中國攝協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致閉幕詞2017—9—3

[2]鄧維:攝協主席鄧維談中國攝影三大亂象2017—

6-25

[3]網路:簡論攝影人的文化藝術修養2016-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