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攝影首頁攝影

高中地理必背知識點(2)

由 暮雨學長 發表于 攝影2021-08-21
簡介常年受其控制形成熱帶雨林氣候(亞馬孫平原、剛果盆地、東南亞的馬來群島)②副熱帶高壓帶:因為動力作用而形成,氣流在30度緯度上空聚積而下沉,形成少雨帶(東亞季風區除外),常年受其控制的地區形成熱帶沙漠氣候(北非的撒哈拉水沙漠、西亞的沙漠、北美

反射作用和散射作用怎麼理解

點選藍字

關注我們

1。岩石的三大類

(1)岩漿岩(岩漿上升冷卻凝固而成)

(2)沉積岩(岩石在外力的風化、侵蝕、搬運、堆積、固結成岩作用下形成)

(3)變質岩(變質作用)。

說明三大類岩石的相互轉化(三大類岩石轉化圖)

2。地表形態變化的內外力因素

(1)內力作用——能量來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內部熱能,它表現為地殼運動、岩漿活動、變質作用。造成地表高低不平。地質構造的型別有褶皺(背斜和向斜)和斷層(地壘和地塹)。

(2)外力作用——能量來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陽能和重力。使高低不平的地表趨向平坦。表現為風化、侵蝕、搬運、堆積、固結成岩作用。

流水侵蝕地貌(V型谷、u型)、流水堆積地貌(沖積扇沖積平原——山前;河漫灘——河流中下游;三角洲——入海口); 風蝕地貌(風蝕窪地、蘑菇)、風積地貌(沙丘)。

冰川侵蝕(冰斗,角峰)、冰川地貌(冰磧地貌)

3。六大板塊

亞歐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一般說來,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定,兩個板塊之間的交界處,是地殼比較活動的地帶,火山、地震也多集中分佈在板塊的交界處。

生長邊界——板塊張裂處,常形成裂谷、海洋。

消亡邊界——板塊碰撞處,常形成山脈、海溝。

4。大氣受熱過程

太陽輻射(短波)、大氣削弱、地面增溫、地面輻射(長波)、大氣增溫、大氣輻射(長波)、大氣逆輻射(保溫作用)

(1)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

①吸收作用:具有選擇性,臭氧吸收紫外線,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紅外線。對可見光吸收的很少。

②反射作用:雲層和顆粒較大的塵埃。雲層的反射作用最顯著。

③散射作用:空氣分子或微小塵埃,使一部分太陽輻射不能到達地面。

(2)大氣對地面的保溫作用

大氣吸收地面輻射併產生大氣逆輻射(射向地面的大氣輻射),把部分熱量歸還給地面,雲層越厚大氣逆輻射越強。

(3)大氣垂直運動

地面冷熱不均。大氣水平運動:水平氣壓梯度力,形成風(直接原因)

(4)熱力環流。(熱力環流的示意圖),山谷風、海陸風、城市熱島。

5。氣壓帶和風帶

全球近地面有7 個氣壓帶(高低壓相間分佈),6 個風帶。(三圈環流的形成過程圖,氣壓帶風帶分佈圖與氣候(乾溼冷熱),地圖冊)

(1)低緯度環流:

①赤道低壓帶:因為熱力作用形成,氣流輻合上升,易成雲致雨,形成多雨帶。常年受其控制形成熱帶雨林氣候(亞馬孫平原、剛果盆地、東南亞的馬來群島)

②副熱帶高壓帶:因為動力作用而形成,氣流在30度緯度上空聚積而下沉,形成少雨帶(東亞季風區除外),常年受其控制的地區形成熱帶沙漠氣候(北非的撒哈拉水沙漠、西亞的沙漠、北美美國西部的沙漠、南美智利、秘魯西部的沙漠、澳大利亞大沙漠)

③信風帶:由副高吹向赤道低壓的氣流,在北半球右偏成東北信風,在南半球左偏成東南信風。

(2)中緯度環流:

④副極地低壓帶:由來自低緯的暖氣流與來自高緯的冷氣流相遇運動上升而形成。形成溫帶多雨帶。

⑤中緯西風帶:由副高吹向副極地低壓帶的氣流,在北半球右偏成西南風,在南半球左偏成西北風,習慣上叫西風,受其常年控制的地區,在大陸西岸形成溫帶海洋性氣候。(歐洲西部、北美西部如加拿大的溫哥華附近、南美南端的安第斯山西側、澳大利亞南端及塔斯馬尼亞島、紐西蘭等)

(3)高緯環流:

⑥極地高壓帶:因為熱力作用而形成,冷空氣下沉,形成少雨帶。不過極地因為氣溫低,蒸發更少,所以極地屬於降水量大於蒸發量的地區,為溼潤地區。

⑦極地東風帶:由極地高壓帶吹向副極地低壓帶的氣流,在地轉偏向力作用下,北半球右偏成東北風,南半球左偏成東南風。

(4)氣壓帶和風帶的移動

△移動的原因:隨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而動。△移動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5)單一氣壓帶或風帶作用形成的氣候型別

熱帶雨林氣候(赤道低氣壓帶)

熱帶沙漠氣候(副熱帶高氣壓帶)

溫帶海洋性氣候(中緯西風帶)。

(6)氣壓帶、風帶移動形成的氣候型別

熱帶草原氣候(夏季受赤道低氣壓帶控制,冬季受低緯信風帶控制)

地中海氣候(夏季受副熱帶高氣壓帶控制,冬季受中緯西風帶控制)。

(7)北半球受影響的氣壓中心

冬季一月,亞歐大陸:亞洲高壓,太平洋:阿留申低壓。

夏季七月,亞歐大陸:亞洲低壓,太平洋:夏威夷高壓。

公眾號:奔跑吧高三學子

知乎:@暮雨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