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攝影首頁攝影

福布斯中國專訪 | 馬巖松:建築師就像預言家,應該有批判和遠見

由 福布斯 發表于 攝影2021-10-29
簡介”哈爾濱大劇院 Photo by Hufton+Crow不僅僅是洛杉磯盧卡斯敘事藝術博物館,MAD的哈爾濱大劇院、衢州體育公園等建築專案,同樣迴應了“未來城市與人和自然的關係”

建築尺度什麼意思

國內建築圈中流行著一句話:“建築師不可能在30歲以前成名,除非你是馬巖松。”馬巖松年少成名,成為中標海外標誌性建築第一人、新一代中國建築師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

福布斯中國專訪 | 馬巖松:建築師就像預言家,應該有批判和遠見

馬巖松,著名建築師,MAD建築事務所創始人及合夥人,中標海外標誌性建築第一人

2020年8月,坐落在洛杉磯比弗利山的“山丘庭院”正式竣工。這是由馬巖松帶領的MAD建築事務所在美國的首個建成專案。在當今的高密度城市中,現代主義與後現代主義居住模式通常將功能和形式的博弈凌駕於人與環境的關係之上。這座位於洛杉磯比弗利山莊的住宅,則用另一種方法挑戰這種傳統關係:在高密度城市中建立自然和社群相融合的居住環境。

福布斯中國專訪 | 馬巖松:建築師就像預言家,應該有批判和遠見

山丘庭院

Photo by Nic Lehoux

在傳統的邊緣翩翩起舞,看似與周邊事物截然不同,但又有奇妙的關聯之處。無論在任何城市,或任何規模,馬巖松總能反客為主、巧妙地把迴應轉化為自己的表達,利用建築給人帶來輕鬆、歡樂,或思考。

正如他曾說的:“建築也是藝術,因此一個建築師要考慮建築和城市的關係、建築和社會的關係、建築和未來的人的關係。因此建築師是一個社會的預言者,它可以告訴全人類,一個好的可能的未來是什麼。”

山丘庭院,比弗利山上的“村落”

“山丘庭院”位於比弗利市核心區域的威爾士大道,這裡被譽為當今全球最為著名的明星居住區。

福布斯中國專訪 | 馬巖松:建築師就像預言家,應該有批判和遠見

山丘庭院

Photo by Nic Lehoux

第一次來到這裡,馬巖松眼前的洛杉磯和比弗利山,極度現代化、極度發達,但奢華以及那所謂的高度文明下掩蓋了冷漠和距離感。所有頂級豪宅在山上,像是一種社會階層和地位的象徵。住宅和城市看似在自然之中,實際上是“圈地運動”,城市和自然的關係變得割裂。

馬巖松想要把這種享受自然的感受帶入城市中,但“山丘庭院”所處的威爾士大道,是貫穿洛杉磯的交通動脈,途經洛杉磯數個重要地點,美術館、奢侈品購物中心、公寓豪宅、高檔酒店等。如何在城市中引入自然?在著手設計“山丘庭院”的初期,馬巖松便開始構思如何把“山”搬進城市。“我想讓這個公寓的人都能‘住在山上’,直接在非常城市的語境中做一個山坡。讓這裡一半屬於自然,一半屬於城市。不同的人住在這裡,共享一個院子,每天都能感受到自然,漸漸形成了一個部落。也算是對這樣一個嚴肅規整,充滿現代感的居住區的一種迴應。”

福布斯中國專訪 | 馬巖松:建築師就像預言家,應該有批判和遠見

山丘庭院

Photo by Nic Lehoux

“山丘庭院”最終呈現在人們眼前的樣子,就像是城中的一處“山丘上的村落”,有趣的建築形態與遠處的洛杉磯城市天際線及連綿起伏的山脈相映成趣。層疊的白色立面、尖屋頂,和不規則的窗試圖在用交錯的直線條描繪出動態的畫面,將洛杉磯標誌性的山莊,在城市環境中複製,再在“山坡”上建立小村莊。美國著名建築評論家Paul Goldberger如此評論道:“一系列白色小山牆和尖屋頂從風景如畫的綠色山坡中跳出來,非常幽默。

福布斯中國專訪 | 馬巖松:建築師就像預言家,應該有批判和遠見

山丘庭院

建築的立面被蔥蔥綠植覆蓋,在常年乾旱的南加州,“山丘庭院” 以不同的方式與自然連線。建築內部的中心庭院,將佈滿本地植被和綠樹;建築也將擁有美國國內最大的植物外牆,覆蓋著本地耐旱仙人掌及藤蔓等綠植的節水植物牆。馬巖鬆解釋道,“這個建築是五層的,我把五層的建築尺度完全打碎,下半部分變成景觀,上半部分的形狀則是起伏的山坡,景觀立面上的綠色植物覆蓋讓整個建築給人的感覺更像是一個山體,為周邊的社群和街道帶來了生機。”

福布斯中國專訪 | 馬巖松:建築師就像預言家,應該有批判和遠見

山丘庭院

Photo by Manolo Langis

從威爾士大道轉入斯坦利路即是“山丘庭院”的地面層行人主入口。白色建築表皮開了個洞,昏暗的“山洞”向內連通,盡頭可見光影搖曳,聽到水聲。往前走數步,豁然開朗,可見水景與天井連通,自然光傾瀉下來。視線穿過天井,即可瞥見植物茂盛的二層庭院,以及住宅的白色山丘般錯落的尖屋頂。

福布斯中國專訪 | 馬巖松:建築師就像預言家,應該有批判和遠見

山丘庭院

Photo by Nic Lehoux

白房子圍合成二層庭院便是社群公共空間,給人營造了一種北京四合院的既視感。MAD嘗試打破常規的住宅建築條框,為多元的社群關係提供條件。因此,不同於傳統公寓,每戶都有獨立的進出動線,每戶都有獨立的、朝向中心庭院的觀景陽臺,幾乎每一家都是“小社群”裡擁有獨立屋頂的“小房子”。透過陽臺的角度、距離以及和庭院內的綠植的關係,能夠讓住戶形成一種優雅的互動,在保護隱私的同時,也感受鄰里守望的溫暖。同時,更讓居住於此的人,有一種既在城市中生活,又在自然中生活的感覺。

MAD試圖在緊湊的條件下儘量做到“私密性”和“社群性”兩種特質。“我們希望透過打破尺度與體量的規限,將自然帶進傳統意義上‘緊湊’的公寓住宅之中。與其將自然置於建築周圍,我們不如讓這裡的居民,在享受到大城市生活便利的同時,也能感受到這份置身自然之中的美妙。”馬巖松說。

福布斯中國專訪 | 馬巖松:建築師就像預言家,應該有批判和遠見

山丘庭院

Photo by Darren Bradley

馬巖松告訴我們,山丘庭院的設計靈感,其實來源於希區柯克的電影《後窗》,電影所講述的是在樓房高密度的紐約,居住於此的人們表面上互相熱情地打招呼,但卻互不瞭解,因此,他們透過窗去偷窺鄰居的生活。“我把廚房、餐廳等空間都面對著內院,把臥室私密空間放置在另一側。這些鄰居未來可以到平臺上,互相打招呼,這種就是互相的社群感。平臺非常大,如果業主想要私密空間也可以有,有很多植物圍繞著,有點像獨立住宅。”

MAD,不僅僅是瘋狂

耶魯大學建築研究生畢業的馬巖松,讓他聲名鵲起的最初時刻並非在國內。師從著名的建築大師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的馬巖松,最初便以自己的國際化風格打出了一片天地。

2004年,馬巖松成立了自己的建築事務所MAD。工作室的名字“MAD”,不僅僅寓意著“瘋狂”,馬巖松更希望以此去表達一種態度。“建築師的身份不僅僅在於蓋房子,而是用建築去談論一些與城市、社會和文化有關的問題。當然,它同時也有一種批判性,因為設計就是在提出一種新的方式,去解決現在的問題。”馬巖鬆解釋說,“工作室的成立一直提醒我們身處在一個非常值得批判的文化環境裡,我們既要認真,又不能太認真,不能把自己架到那種很傳統專業的架勢中。”

福布斯中國專訪 | 馬巖松:建築師就像預言家,應該有批判和遠見

Photo by Greg Mei

馬巖松一直覺得建築也是一種文化,跟電影、音樂、藝術一樣。它不該侷限在討論技術、材料的層面,而應該討論更大的問題。建築現在已經跟人的生活、文化、政治很好地連線了,連線的時候建築就需要表現自己的獨立性,不能從屬於其他更強的領域,例如政治、資本。如果沒有自己的話語,這個專業就不會被尊重,也更談不上對時代產生影響了。

十幾年間作品無論大小,每一個作品實現的那一天,馬巖松至今都印象深刻。而這些成名的作品,也是MAD的幾個重要里程碑。

福布斯中國專訪 | 馬巖松:建築師就像預言家,應該有批判和遠見

夢露大廈 Photo by Iwan Baan

2006年,MAD贏得了加拿大多倫多的超高層建築夢露大廈的國際公開競賽,成為第一個獲得國際大型建築設計權的中國設計事務所。而夢露大廈也使得馬巖松一戰成名,成名後的馬巖松選擇回國,未曾想又在多年後為西方世界再添地標。2014年,馬巖松的MAD中標盧卡斯敘事藝術博物館,而他也成為了首位獲得海外文化地標設計權的中國建築師。“盧卡斯敘事藝術博物館也挺戲劇性的,跟那麼多大師競賽,做的時候完全沒有包袱,也完全沒想到會贏,只要把自己的態度表達出來就可以了。這些重要的時刻,好像早就在期待著,但又儘量不能太當回事。”

福布斯中國專訪 | 馬巖松:建築師就像預言家,應該有批判和遠見

洛杉磯盧卡斯敘事藝術博物館

當我們問及可以在芸芸西方建築大師中脫穎而出的原因時,馬巖鬆開玩笑說是因為“年輕”,但實際上,更因為彼時的他思路沒有設限,勇於打破“套路”。在他看來,西方建築師的設計,往往都帶有一個“套路”,這些“套路”對於星球大戰之父盧卡斯而言,似乎司空見慣,沒有了新鮮感。而馬巖松則另闢蹊徑,抱著一種打破西方建築文化的決心。“他們處於西方的文化,這種文化就是我們想要去挑戰的物件。在中國,大部分建築師在上學的時候,深受西方文化的影響,因此,我們的建築師要做的,就是以一個很強的決心去對抗這種文化,打破所謂的‘套路’。”

福布斯中國專訪 | 馬巖松:建築師就像預言家,應該有批判和遠見

哈爾濱大劇院 Photo by Hufton+Crow

不僅僅是洛杉磯盧卡斯敘事藝術博物館,MAD的哈爾濱大劇院、衢州體育公園等建築專案,同樣迴應了“未來城市與人和自然的關係”。一座座屬於未來城市的文化中心、體育中心,一個個可以進行大規模演出的活動場所,整合了人群、藝術、城市身份的動態公共空間,同時又巧妙融入到周邊的自然環境之中,與自然共生。

福布斯中國專訪 | 馬巖松:建築師就像預言家,應該有批判和遠見

衢州體育公園

在洛杉磯之外,目前MAD的辦公室已經入駐羅馬。“我想從中國傳統文化中汲取理念引入到現代建築中,讓這些建築對以西方為主流的建築文化產生一定影響。”馬巖松說,“我們要與西方建築界產生一定交流,而這種交流是雙向的,最近,我們在國內進行的專案,就是把與西方文化交流而產生和碰撞的新理念帶回中國。我們現在的國內建築師,在談起新文化的時候,一直想著的是把中國傳統和西方的現代化去中和,其實不然,真正的新文化,是跨過西方,從中國本身的文化出發,去產生一個在東西方都不熟悉的新事物,這才是所謂的文化新生,也是我們目前中國建築界最缺乏的。”

中國建築師的個體很難脫離中國建築師團體,作品很難脫離於主流西方建築界。他們更傾向於被認同,而不是去挑戰。中國未來非常需要年輕一代的建築師建立自己的價值,被更大的文化體去關注、去尊重。在馬巖松看來,建築師更像是一個開墾荒地的人,他的身份像一個知識分子、批評家、預言家、社會學家……因為具備這些角色,所以註定了他是那個不會被全社會歡迎的角色,但在遇到阻力的情況下,要努力尋找到適合的土壤把種子種下去。

山水城市,有現代功能,也有詩情畫意

馬巖松看待建築的方式,更傾向於把他的作品當成是一個環境,一個場景,而並非一個建築。

福布斯中國專訪 | 馬巖松:建築師就像預言家,應該有批判和遠見

洛杉磯盧卡斯敘事藝術博物館

“在我成為建築師以後,我求學的過程中看到的都是現代主義建築。現代主義建築之後是高技派建築。當時的未來主義電影裡的建築都是高技派。它們看起來像是類似廢棄工廠的建築,非常灰暗。但是在這個環境中,我認為自然是很‘美’的。當我說‘美’的時候,更多指的是精神層面上的東西。自然對我很重要,但不是指可持續性、綠色建築這種概念。”馬巖松告訴我們,“我覺得,這裡的‘山水’是關於用自然來延伸人類的精神世界到另一個層面。這樣可以讓城市和人有更多的聯結,每一個空間都可以創作出不同的事情。中國的每個城市都有很多綠化,但這並不意味著這些城市就有了靈魂,或者說,你會愛上這些城市,它們只是一片沒有靈魂的樂土,所以,‘山水城市’其實與環境無關。我認為可持續性和綠色設計只是基礎,就像是一個健康的身體,每個人都應該有健康的身體。然後,你需要用設計或是建築來為每一個地方創造獨特的環境,這才對應人類的情緒感官。”

在他看來,中國的城市化發展到今天,是時候應該去考慮自己的傳統文化。在中國的傳統中,人和自然是和諧的理念,相反的,西方看自然的方式則截然不同。“我們所提到的人文關懷和自然建築,其實不僅僅是種植綠化,或者簡單地去融入一些自然的元素,而是把建築看成是景觀來對待,或是用建築的空間組織來創造出感人的空間。即從自然中取得的靈感,而不是複製自然或是種更多的樹。”馬巖松認為,這將是我們的未來,也是我們城市靈魂的重要註腳。

福布斯中國專訪 | 馬巖松:建築師就像預言家,應該有批判和遠見

樂成四合院幼兒園

Photo by 田方方

面對老城,不用大尺度的重建去回答未來城市生活圖景這樣宏大的命題,而是透過改變區域性的情況而達到整體社群的復甦,小尺度的泡泡元素,無論是做茶室、衛生間還是樓梯,都能磁鐵一樣去更新生活條件、啟用鄰里關係,讓衚衕重新變成人居住的地方,而非富人的會所或者景點,同時與其他的老房子相得益彰,給各自以生命——這,就像是在給“城市病”做針灸。衚衕泡泡系列就很好地詮釋了在傳統老城中打造市民空間及社群的新思考。

馬巖松對北京的四合院有著特殊的情節,自他記事起,很長一段時間都是在四合院裡度過的。緣何對於四合院和老北京的衚衕如此情有獨鍾,馬巖松回答道:“衚衕文化是自由的文化,尤其在北京,它是一個集權城市中無人管轄的地帶,就像是一個城中村,它的建造和設計都是自發的,沒有統一的規劃。你會發現,在這裡,沒有一條衚衕是重複的,沒有一條街道、一座房子是整齊劃一的,雖然模式差不多,但形態卻千奇百怪。比如電視劇《陽光燦爛的日子》或是《17歲的單車》裡的大院,無限想象力和各種奇怪的生活都可能在衚衕裡發生,這也是那一代人對衚衕的印象,當然也是我個人最懷念、並且我認為最有價值的東西,可以影響到未來的城市和建築的設計。”

福布斯中國專訪 | 馬巖松:建築師就像預言家,應該有批判和遠見

衚衕泡泡218號 Photo by 田方方

而那些位於衚衕裡的四合院,則是北京非常典型的住宅型別,和現代建築不同的是,周邊一圈建築,中間室外空間才是它的核心所在,是有意境、有精神性的,有土地、有樹、有自然、有天空、有人的生活。反觀現代住宅,以房子為核心空間後,人們缺乏了與自然、鄰里互動的空間。

這些年,一些新的仿古四合院拔地而起,但就“仿製”而言,馬巖松認為,這些毫無意義。“很多鋼筋混凝土的房子,做了仿古的屋頂,外觀看似是過去的、傳統的,但不是真正的‘老’。我們尊重歷史的方式,是成為一個更好的歷史,而不是把我們自己變成過去。”

福布斯中國專訪 | 馬巖松:建築師就像預言家,應該有批判和遠見

樂成四合院幼兒園 Photo by 存在建築

2017年,馬巖松接受了北京樂成四合院幼兒園的設計和建造,這個四合院裡有一個擁有300多年曆史的三進院子,“這便是這個專案最核心的關鍵所在,”馬巖松說道,“老東西在那裡,你怎麼看待自己和它、和時間的關係。當我面對一個特別強的歷史環境,或者鬼斧神工的自然的時候,我往往會放低自己,融入到環境中。”

福布斯中國專訪 | 馬巖松:建築師就像預言家,應該有批判和遠見

樂成四合院幼兒園 Photo by 存在建築

關於初次步入四合院的畫面,馬巖松至今記憶猶新,他回憶道,“我去的時候,這片地除了老四合院還有一些仿製古建,我第一個要求就是把這些仿製建築全部拆掉,只保留真正的老建築。圍繞這個老四合院你看到了一個紅色的漂浮的屋頂,這下面就是一個一層的幼兒園。這個專案裡沒有做一個二層建築,是因為從老的院落裡,我們不想看到一個新建築。這種尺度、空間上的傳承是內在的,但它表現出來的卻是全新的。只有把新與老的真實搞清楚,二者之間才能互相尊重。我們所創造的新東西是對於現在、未來有願景的建築,它的任務不是跟過去對話,而是怎麼把過去的東西跟今天連線在一起,然後展現未來。這不但對今天重要,對過去也重要。”

福布斯中國專訪 | 馬巖松:建築師就像預言家,應該有批判和遠見

樂成四合院幼兒園 Photo by 存在建築

四合院裡沒有教室,內部的空間是完全開放的,由於沒有其他的活動場地,於是馬巖松和他的團隊把屋頂設計成成能上去活動的場地。“我想大家很少有機會去老建築屋頂上跑一圈,正所謂俗話說的‘三天不打,上房揭瓦’,意思是小孩如果上了屋頂,就說明這個孩子不守規矩、淘氣;屋頂好像是一個院落的邊界。那麼,為什麼小孩願意上屋頂?因為,人都有跨越邊界的慾望,上了屋頂後更接近天,更自由。所以我覺得,自由的屋頂空間對新建築特別重要,尤其是對一個幼兒園。”樂成四合院幼兒園很好地呈現了新與老的結合,“在建築學裡面,完全不同的東西並置的案例很多,它不是模仿,有時候甚至是碰撞,各自的真實都非常重要,老的是老的,新的也有自己的傳承和價值。”

中國現在的城市基本上是按照西方現代城市的思路發展,這種模式讓中國城市背離了傳統城市文化中所讚美的那些質量。這些質量,是關於自然,關於情感,關於人深層的文化信仰,在現代城市中是缺失的。但同時,我們又不可能回到以前的那些傳統城市,因為現在無可避免需要高密度的現代城市,這個問題該如何解決?馬巖松借用錢學森曾說的一句話表達了自己的想法:“建一個城市,有現代功能的同時又有詩情畫意,以重建人和自然的情感聯絡為目標,而不是物質、資本或權力。”

以下是福布斯中國與馬巖松的部分對話:

福布斯中國:您對於洛杉磯這座城市的氣質印象是?“山丘庭院”專案如何巧妙融入這座城市?

馬巖松:

洛杉磯的大氣質是自然,是世界上文化最多元、最開放包容的地方之一,什麼東西都能在這座城市裡生長出來,它可以接納任何東西,無論是建築,還是藝術、文學、電影、音樂等,都有很大的上升空間,讓具有創意的年輕人可以肆意發揮自己的創意。而關於整座城市中人與自然的關係,你們會發現,這裡的人們都特別追求陽光、自然和健康,我們在中國所說的“大城市病”,包括亞健康、頻繁加班、外賣、肥胖、熬夜等,在洛杉磯都非常少見,陽光讓人們特別喜歡接近自然,愛運動以及戶外的活動。

因而,我在洛杉磯做的“山丘庭院”建築專案,與我過往的作品風格非常不同。過去,在很多大城市的作品,都帶有一種“黑色”的感覺,帶著一些刺激性,就好像它們正在迴應很多當下社會所存在的問題。而“山丘庭院”則恰恰相反,它所對應的氣質是陽光的,甚至夾雜著一點幽默,白色的小房子看起來非常卡通,就好像從孩子的視角去看這些建築。而這種帶有陽光的直覺,肯定不是帶著問題和懊惱的情況下產生的,一定在很放鬆的情況下,去迴應城市裡的健康、願意與自然相處的城市氣質。

福布斯中國:建築除了解決本身的功能外,其背後還承載了哪些意義?在城市建築中,人與建築如何產生“對話”和情感聯絡?

馬巖松:

一個建築最核心的東西,是它創造了一個讓你感覺到美、感受到歸屬感的環境。這個空間有靈魂,讓你覺得安心、踏實,甚至是你的情感的延續,就像園林,它可居、可遊、可觀,整個園林有植物、有水,但它更是用藝術把人的精神寄託上去。那麼,裡面都住著哪些人?在古代,居住在裡面的都是有錢人。他不用擔心物質性的東西,透過這些園林的生活方式,把精神世界表達出來。這種文化在現代城市裡非常缺失的。現代的城市,我們的生活都是非常功能性的。就像老北京,有景山、什剎海、鼓樓等歷史建築,古時候的人們喜歡對著它們吟詩作畫,因為有精神的生活才是生活,而不是在城市裡奔命,最後還抱怨這座城市沒有歸屬感。

精神性就是建築的核心,是最基本的東西。所以特別有必要糾正的是,在過去一百多年,人在城市和建築的建設裡面特別缺失的。因為在過去的一百多年,技術和資本和權力這些東西都佔了上風,人性被漠視了。未來的城市會迴歸人的感受以及情感的寄託。

福布斯中國專訪 | 馬巖松:建築師就像預言家,應該有批判和遠見

洛杉磯盧卡斯敘事藝術博物館

福布斯中國:此前您此前投標成功的盧卡斯敘事博物館,您認為您的設計方案是怎樣捕獲了“星戰之父”喬治·盧卡斯的心?

馬巖松:

我不用考慮很多東西,設計建築,我只需要去表達我自己,盧卡斯選擇我,而不去選擇那些想去貼近他想法的人,因為他需要的是:你能做出一個我想象不到的東西。

博物館的選址從鋼筋混凝土森林的芝加哥,改到了洛杉磯,於是,我便想著在洛杉磯去設計一朵漂浮的雲。因為雲本身是特別神秘的,有很多關於雲的故事、傳說和神話,從而勾起了人們對於雲的無限遐想。“雲”代表了知識,也代表了不確定性,這些東西都是我想要的。而在盧卡斯看來,想象力、對未知、神秘事物的渴望,都是他個人非常認可的。

我喜歡有機的建築,和自然環境進行對話。在大自然中你總能找到類似這種流動的、有機的、曲線的形態。但是每一個建築都與其場地有獨特的對話方式,對於盧卡斯博物館,我們不能設計一個大建築來佔據很多公園空間。所以我們希望建築能漂浮起來。這樣儘管它是一個很大的建築,但給人感覺很輕,你可以感受到它周圍的空氣。植物牆的設計讓整個建築看起來像浮在樹頂之上。

以上所有圖片來源:MAD建築事務所。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