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攝影首頁攝影

致敬大師!韋辛夷巨幅作品《吾問西東》引發學術關注

由 齊魯壹點 發表于 攝影2021-11-02
簡介劉茂玉(山東商報副總編輯):一個人、一幅畫、18個月,苦行僧式的創作了《吾問西東》這一巨幅作品,向韋主席致敬,向為了藝術刻苦專研的大師致敬,我始終堅信,一件擁有文化自信的美術作品,首先是源於作者的刻苦鑽研和足夠的思想和藝術儲備,如此才會有文

雕塑感什麼意思

2019年4月13日,“向大師致敬——韋辛夷巨幅中國畫《吾問西東》創作彙報展”在濟南城建集團大成美術館開幕。義大利藝術巨匠拉斐爾的《雅典學院》名聞遐邇,而此次韋辛夷歷時一年半用中國筆墨重構了這幅經典鉅作向大師致敬。《吾問西東》高達3。63米,寬達4。85米,描繪了50餘位東西方聖賢,呈現了世界文明史上輝煌的“軸心時代”。

致敬大師!韋辛夷巨幅作品《吾問西東》引發學術關注

在他的筆下,東西方兩大學術機構稷下學宮與雅典學院和諧共生,東方建築的斗拱、龍柱與西方建築的穹頂、浮雕融為一爐,老子、孔子與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相談甚歡……讓人不禁對東西方文化的發展歷程陷入深思,堪稱近年來不多見的中國畫震撼之作。創作過程中的工作照、記者訪談、創作草圖和相關資料也同時展出,雖是隻有一幅畫的展覽,內容卻很豐富,吸引了眾多觀眾在展廳內流連忘返。

致敬大師!韋辛夷巨幅作品《吾問西東》引發學術關注

展覽期間還舉辦了“向大師致敬韋辛夷中國畫《吾問西東》座談會”,會議由山東省文聯副主席、山東省美協副主席楊楓主持,20餘位社科界、文化界、美術界的專家學者,就《吾問西東》展開了深入的交流研討,對這幅畫的思想性、藝術性給予了充分肯定。

致敬大師!韋辛夷巨幅作品《吾問西東》引發學術關注

展覽啟幕

致敬大師!韋辛夷巨幅作品《吾問西東》引發學術關注

韋辛夷為觀眾解說《吾問東西》創作始末。

致敬大師!韋辛夷巨幅作品《吾問西東》引發學術關注

學術主持: 楊楓(中國美協理事、山東省文聯副主席、山東省美協副主席):

韋辛夷先生是我省著名的人物畫家,曾經擔任省市美術界的領導,多年來為山東美術事業做出了很大貢獻。韋辛夷在藝術創作方面成就卓著。記得二十年前,他曾針對當時美術界小品畫氾濫的現象說過這樣的話——“我要利用10—20年的時間,下氣力創作一批主題性創作”。這些年他的確真正去實踐了,堪稱美術界的“勞模”。《吾問西東》浸透了辛夷先生多年來的學養、修養及筆墨功夫,他對美術的敬畏之心、執著之心和社會擔當,都值得我們學習和敬佩。《吾問西東》既是對《稷下學宮》的延續,也同當前國家倡議的“一帶一路”文化互通與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相吻合。這是山東省多年來在人物畫創作上一件不可多得的好作品。

王騫(東方天健數字傳媒有限公司總經理):

在此我運用幾個概念談談我對辛夷兄《吾問西東》的感受。

第一,天問。二千三百年前,偉大的詩人屈原創作長詩《天問》。二千三百年後,辛夷兄用筆墨繪就《吾問西東》這一恢宏詩篇,可謂當代語境裡的《天問》,不但思接千載,而且跨越東西了。《吾問西東》是跨越二千三百年的追問,問天,問地,問聖賢哲人,也問自己!

第二,眼耳鼻舌身意——從佛家的“六根”說起。辛夷兄的這次創作,需要充分調動全身心,長期調動全身心,調動眼耳鼻舌身意。集中關閉自己540天,只感知《吾問西東》的創作這一件事情,其創作狀態之專注令人感嘆。

第三個概念叫“山的這邊和那邊”。辛夷兄選擇了一種最為艱辛的登山方式,從山的這邊和那邊同時登山,而且是自己和自己在山頂會合。需要的體力、氣血、能量、耐心、小心和周折,殫精竭慮,不是一般人能夠承受的。

第四個概念是老子和孔子。因為《雅典學院》原始構圖的核心人物的唯一性限制,孔子、老子兩位東方聖人只能選擇一人放在最重要的核心位置,最終辛夷兄選擇了孔子在中央位置、以老子大隱於世的歸宿,我想,老子在《吾問西東》之中不居核心,大而隱,這樣的處理也許更妙。

宋遂良(著名作家、山東師範大學資深教授):

辛夷先生的畫大氣、堂皇、和諧、精緻,他作此畫是向大師致敬,那麼藉此機會,我們向“勞動模範”辛夷致敬,謝謝他創作了這麼一幅好畫。

今年是五四運動100週年,一百年來,中國的文化思想爭論的焦點就是中西、古今之爭。“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提法眾多,可中國文化仍然處在一個探索、梳理的過程之中。在這個時候,辛夷提出“吾問西東”,既是他的疑惑,也是他對時代對歷史的詢問,又是答案。“吾問西東”的“吾”我們也可以解讀成“勿”,勿問西東,只要好的我們就吸取,這樣我們的文化才能少一些折騰、少一些悲情、少一些毫無價值的評論和非議。辛夷先生的畫提供了我們這樣的思考,表現了這一代人更加開闊的視野和胸襟,很有意義和價值。

致敬大師!韋辛夷巨幅作品《吾問西東》引發學術關注

張頌斌(青銅器研究專家):

看辛夷《吾問西東》下方這簡短的八十個字,立刻就能明白作者的良苦用心。從畫面分析來看,右為東,左為西,方向對了。所有人物的選擇、表現、位置,他都做了周全的考慮,呈現出來十分和諧的面貌。其次,《吾問西東》中出現的影象都有歷史依據,右邊是運用的沂南畫像石上的圖案——伏羲女媧手持“規”和“矩”,昭示了世界對文明的定義。“倉頡造字”部分他用了膠東萊陽河出土的陶缸上面的圖形文字,在學界很多人把它認為這是最早的象形字的表達。作品中還出現了商代三星堆文化中縱目廣耳的青銅面具,以及“大禹治水”的紋飾,這都不是空穴來風。西周發掘的青銅器上最早記載了“大禹治水”這個典故,三星堆定位商代晚期的文化,也反映了我們國家文化的多元性。另外畫面中還出現了春秋戰國、西漢、東漢時期流行的幾何紋飾,諸如竊曲紋樣、兵馬俑、四靈輔首、青銅羊尊等等,辛夷把它們組合重現的都很好。縱觀這幅畫作還可以發現,多個元素都出自公元前200年—800年這一黃金時代,這也側面反映了中華文明的源遠流長。

徐行健(濟南大學客座教授、著名設計家):

《吾問西東》是韋辛夷先生幾十年來一步一個腳印關照世界性、國際性發展的一幅標誌性作品。首先《吾問西東》的創意主題是跨越疆界的,是站在世界的高度,站在歷史的高度,來關注現實世界的。它在哲學上、美學上、心理學上都把握著一個人類審美共性和人類學關照的一個功用。去年,我們談到20年代在哈佛大學遠東系懸掛有一幅對聯——“文明新舊能相益,心理中西本自同”,當時大家都讚歎上個世紀擁有的這種高度和襟懷,而今日《吾問西東》也以這種開放的胸襟來探討人類發展這一問題。當今的文藝工作者如何在國際化和本土化的兩難境地中尋找到自己的立足點,從藝術形式、文化價值,精神蘊含上既要不失中國傳統文化的美與風格,又要使作品具有世界性的審美共性,從這個角度來說,《吾問西東》是極具包容性,超越了地域文化的具有世界性的成功典範作品。

郝桂堯(新華網山東分公司總經理):

一張大畫,一生積澱。《吾問西東》今天隆重揭開神秘面紗,它既有中國的寫意和筆墨精神,又有雕塑感的質感和分量,韋辛夷老師用一幅作品回答了當代美術和美術工作者應該肩負怎樣的職責和使命,藝術在中華崛起和民族復興的程序中該提供怎樣的精神能量。

吾問西東,我們在問西東,整個世界都在問西東。美術界不僅僅要為這個日益庸俗化的社會增添趣味,更要為民族和國家提供想象力、創新力和驅動力,激發民族思想活力,激發民族素質的原創性,這是一種比原子彈更強大的力量,一種過去不曾有但是我們又亟需的力量。簡要分析一下中西方美術簡史可見,《吾問西東》不是憑空而來,而是韋辛夷老師在充分吸收優秀傳統文化營養,對中西文化進行認真比較之後,對文化交融和創新發展給予的一個視覺化答案。韋辛夷老師的《吾問西東》和曾經的《稷下學宮》一樣,是超越藝術界的新文化符號。

致敬大師!韋辛夷巨幅作品《吾問西東》引發學術關注

山東省美協中國人物畫藝委會副主任):

曾經有人問過我什麼是藝術?我說藝術就是手藝和技術,當然這是玩笑話,韋主席這些年的作品就充分說明了藝術不止是手藝和技術的事兒。《吾問西東》這幅作品,只有韋主席畫的出來,其他人還沒有做到。在創作中我往往關注的是手藝和技術,今天在《吾問西東》面前,這種差距就顯現出來了,只能挽起袖子、捲起褲腿使勁追了,向韋主席學習。

李勇(山東工藝美院造型藝術學院院長):

辛夷的畫我看了第一個感覺是:辛夷找了個大活兒。除卻工程量、精力、體力先不說,哲學、考古、歷史、建築,每個人物都有出處,每個角落都有故事,這對那些比較感性的畫家來講很難做到。這是一件集大成的作品,再拔高點就是一個文化立場的選擇,是文化自覺。說是一個大工程,但辛夷卻樂在其中。《吾問西東》這種表現方法很少見,辛夷運用視覺錯點陣圖示轉換這種既熟悉又陌生的方式去表現,讓觀者在各種領域裡面“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找到自己的發揮點,可以說辛夷是用一種質樸的手法畫了一張很不傳統的畫,標新立異。辛夷是有文化擔當的畫家,他有一顆很虔誠的心,在創作中也得到了很好的修煉,我祝賀辛夷。

鄭訓佐(中國書協理事、山東大學教授):

《吾問西東》容納了非常多的文化和藝術元素,確實是一個大製作,是在《稷下學宮》基礎之上的延伸和進一步深化。其創作的難度對於畫家而言肯定不在技術,而是在於學術的儲備。在美術界,辛夷兄是藏書最多,讀書大概也是最多的畫家,關鍵他還勤于思考,從很早時候起他就致力於藏書,大概也是為日後從事與人文精神相關的大製作做知識上的儲備。要想了解《吾問西東》,一定要結合辛夷兄的創作札記來看,他確實是閱讀了大量的書籍,其中涉及到思想史、藝術史、器物史。許多經典著作他都有閱讀,甚至近些年出版的有關器物的新成果他也有吸納。比如我看他提到揚之水的作品,這是近些年研究古代器物相當純淨的一個學者了。那麼也正因為有了這麼多的知識儲備,當我們面對這幅作品時,能感覺到辛夷兄他是以一種博學的境界去面對歷史。如此從學術和知識層面進行考量,這幅作品經得住推敲。

劉溪(詩人、藝術評論家):

從《小崗村之夜》《闖關東》《稷下學宮》到《吾問西東》,韋辛夷主席一直在做大題材,他把一系列思想貫穿形成了一個脈絡,我們理解就是宏大敘事,他不屑於做一些小玩意兒。從畫面上看,剛剛鄭訓佐先生說“我們應該把歷史中的積極因素好的因子和當下的東西融合一塊,才能構成新的當下景觀”,我十分贊同,辛夷主席在創作上儘管用了寫實方法,但是裡面是一種拼接重置的效果,呈現出了新的場景。值得一提的是,在畫面中他將自己的形象嵌入其中,這種將當下和歷史進行結合在同一空間的處理方法非常的有意思,指向性也更強。《吾問西東》透過藝術的方式用現代眼光去關照古代,把古代最好的東西拿回來做融合,最後形成一種好的文化景觀。

現在山東在做“講好山東故事”的專案,我想辛夷主席在這點上走在了前頭,他用他的繪畫詮釋了他對文化經典的解讀和再建構,不侷限於山東,而是表現了一個更大領域的文化現象。

周長風(濟南市老藝術家協會主席,濟南日報報業集團原黨委書記):

辛夷前幾年畫的《鴻蒙初闢》《苟壩的馬燈》《稷下學宮》,都是一種藝術的再現,都是歷史中曾經可能或者應該存在過的場景,可今天《吾問西東》這個場景歷史上是永遠不會有的,這完全是在他頭腦中產生的,表現了一個藝術家穿越時空的想象力和虛構能力,非常難得。這幅畫體現了辛夷強烈的主觀意識和他藝術所達到的新境界。《吾問西東》這幅畫是高水平的,它在主觀性上還包含了開放性,但又是隱喻性的,十分引人思考。

白峰(著名文化學者、原三聯書店濟南分店經理):

一件好的作品,能有著豐富的內涵,能體現創作者的藝術學養、經歷,能帶給人們一種思考,帶給觀眾一種衝擊,從而引發觀眾對作品有不同的解讀,辛夷老師的這個作品都做到了。《吾問西東》今天呈現在我面前,作為一個外行我看了也非常有感觸。辛夷在10年前就開始對中西文化進行研究,今天他能有這麼一幅作品出來我覺得非常欣慰,我覺得這代表了他對一個時代的思考,祝賀辛夷。

吳磊(山東師範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不管是“吾問西東”、“無問西東”,還是“勿問西東”。我感覺這都已經提升到了對人類共同體的一種認識高度,韋老師這樣有責任、有擔當的藝術家透過這樣一幅作品,引發我們對這個問題進行思考。以前跟韋老師交流的時候談道:判斷一個好的作品與一個不好的作品的差距,就如同喝涼開水和涼水的差距,一朝一夕看不出來,可經過了藝術手法、筆墨的嚴格訓練後最終呈現出來的的確是存在很大差距的。我作為一名青年畫家,再次在韋老師這種創作的理念上,耐得住寂寞和這種長期堅持的行動上,以及《吾問西東》這幅畫中學到了很多東西。

劉明亮(齊魯師範學院美術學院教授、濟南市美協副主席):

韋主席的《吾問西東》體現了一種文化自覺,一種中西文化的交流,一種比較深厚的人文關懷,是對文化的一種追問,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一種追問。說到文化自覺,韋主席的這種追問與思考和費孝通先生曾提到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思想有相通之處,都是一種對文化交流的思考。

第二是技法層面上,韋主席用了西方的透視、光感、塑造方法,來傳達中國毛筆的操作意象和自己的思想,在表現人物的時候也是用了一部分原作中的西方符號,一部分創作的東方符號,如此一東一西,融合並生,特別巧妙。他不用東方的語言,用西方的語言,用西方的構圖,用西方的傳統的母體來表達一個東方人所理解的東西文化碰撞、共融的思想。

第三,從傳播層面來說,我認為《吾問西東》還體現了一種文化輸出的思想,而這種輸出的嘗試可能恰恰就是在國力強盛的支撐下我們文化自信的一種體現。

致敬大師!韋辛夷巨幅作品《吾問西東》引發學術關注

劉宗奎(中國美協策展藝委會委員、齊魯美術館館長):

《吾問西東》這幅大作以穿越的手法建構了一個很有意思的故事,闡述了東西文明美美與共的思想。拉斐爾的《雅典學院》本身就是一幅時空穿越的作品,拉斐爾將不同時期、地域的西方聖哲集合在一起談經論道。韋辛夷先生以創新的手法給予了更大膽的穿越與重構,創造了東西方先賢聖哲一起對話的經典場景。這是一幅小百科全書式的作品,包含的內容非常豐富,涉及到很多人文學科。作品既有創作形式的創新,也有技法的創新,透過巧妙組合展示了東西方文明的很多代表性符號,作品蘊含著很多哲學思考和人文內涵。從作品的文化內涵與現實意義來說,《吾問西東》是東西方文明交流史的縮影,具有很強的時代意義;《吾問西東》是文明交流的行動指南,指向的是文明的平等交流,美美與共;《吾問西東》是時代的文化號角。作者將自己穿越到作品之中,使作品具有了現實意義。

王克(山東省職業經理人協會執行會長、山東文典藝術有限公司董事長):

辛夷先生的畫有三“理”。

首先,辛夷先生的畫有社會之“理”。畫家作為時代精神和正能量的倡導者,核心價值觀的踐行者,應該去關注國家和民族的命運,體恤勞動人民的疾苦。從他這些年的創作可以看出,辛夷先生是有歷史擔當和社會責任感的。

第二個是筆墨之“理”。辛夷主席在《稷下學宮》的創作中就自創了“型墨法”,利用毛筆的特點來表達表現物件的質感,在此幅作品中我也看到了型墨法在畫面中大行其道,使得畫面更有生機。

第三個就是形勢之“理”,辛夷主席透過要表達他的中心思想來對這個事件描述做一個有效的分析,他透過對“理”的分析,把繪畫變得理所當然。我透過對這三個“理”的一個總結,我覺得用四個字來概括辛夷主席的畫——“由理入境”。

劉茂玉(山東商報副總編輯):

一個人、一幅畫、18個月,苦行僧式的創作了《吾問西東》這一巨幅作品,向韋主席致敬,向為了藝術刻苦專研的大師致敬,我始終堅信,一件擁有文化自信的美術作品,首先是源於作者的刻苦鑽研和足夠的思想和藝術儲備,如此才會有文化自信。

由衛娟(齊魯週刊社副總編輯):

《齊魯週刊》對韋主席的採訪報道很多,但除了對畫作的報道外,更多的則是對他讀書方面的報道。因我個人的愛好,經常逛書店,在書店見到韋主席的次數也非常多,我仔細觀察,發現韋主席購買的書籍並不僅僅侷限於藝術這一門類,涉獵範圍特別的廣。《吾問西東》這幅作品,韋主席在創作中並沒有侷限於畫畫本身,在哲學、歷史、建築、雕塑、服飾等方面都下了大功夫,這幅畫作凝聚了他的綜合學養,也體現了他的擔當與思考。

邵速(山東省區域文化產業研究院執行院長、濟南之春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總經理):

《吾問西東》以繪畫的藝術手法詮釋思想,前瞻性的表現了對時代的思考,這是韋辛夷先生個人的藝術里程碑,進一步展現了他的筆墨自信和文化自信,向他致敬。

劉佳帥(青年美術理論家、山東理工大學美術學院講師):

從藝術史的座標看,韋老師創作的《吾問西東》,是用解構和重組的方式,把雅典學院和稷下學宮並置,從而讓拉斐爾的名畫在500年後重新煥發出新的意義。韋老師以藝術家的身份,用藝術的方式,與國家提倡的文化自信、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精神共振。這是對時代精神的記錄、發揚與引領。《吾問西東》為今天的時代精神探索尤其是為年輕人作出了引領性、示範性的表達。

在我看來,韋老師是透過作品在“引進來”與“走出去”兩個層面來定位《吾問西東》的表達效果的。“引進來”,引進的是西方經典的藝術家和作品,“走出去”,走出的是中國的哲學家和思想。引進來和走出去,共同構成了對中西文化的重組和並置,讓《吾問西東》在今天具有了多重的意義和內涵,讓觀眾在不同的角度去解讀畫面的意義,感受藝術家的創作與時代精神的深層次關聯。

張春豔(濟南市美協副主席兼秘書長、大成美術館館長):

《吾問西東》立意高遠宏闊,精心刻畫,巧妙安排,陣容龐大,空間構成技巧匠心獨運,讓我驚歎和感慨。如果沒有對文化內涵的深刻研究,沒有嫻熟的駕馭大場面的能力,沒有長時間對作品沉澱的這種琢磨,怎會有如此讓人敬仰的鉅作呈現?

從這次展覽的構成來看,把一幅畫從草圖到相關歷史文獻及其周邊的眾多的材料一一合成為一個展覽,這是對畫作的一個解剖,畫作本身也是解讀韋主席個人與這個時代的關係,從而專家和學者能夠透過一件作品去研究一個時代的文化,提供了話題的深度和學術的高度,堪稱近期的一個當代個案。

(齊魯壹點,賈佳/文 袁銘澤/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