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攝影首頁攝影

在這充滿苦難的人間,我一定要給你講講貝多芬

由 每日輕讀書 發表于 攝影2022-12-15
簡介在維也納,貝多芬的名聲也漸漸大了起來,上流社會的人開始談論貝多芬:“貝多芬是個天才,聽過他即興演奏的人都說他的音樂獨特,有一種強烈的粗獷感”

如何在舞臺上放開自己

在這充滿苦難的人間,我一定要給你講講貝多芬

二十世紀初,三十多歲的羅曼羅蘭還沒寫出《約翰克里斯多夫》,反而經歷著一場嚴重的精神動亂,他離開巴黎,去了偶像貝多芬的故鄉。

他去聽了貝多芬創作的交響樂的大演奏,多霧的萊茵河畔,貝多芬曾經的苦難、歡樂、悲哀以及巨大的勇氣,都深深地震撼著羅曼羅蘭。

他的約翰克里斯朵夫也有了一個精神形象,那就是像貝多芬一樣充滿戰鬥精神,面對再大的苦難,都絕不屈服。

離開貝多芬的故鄉後,羅曼羅蘭為貝多芬寫了一篇小傳,以此向自己的精神偶像致敬。

在這充滿苦難的人間,我一定要給你講講貝多芬

01

人不是笑著來到這個世界的,而是哭著到來的,因為他知道,在這世間,註定會有許多痛苦。

1770年12月,貝多芬也在一間破舊的屋子裡哭著來到了這人間。

父親酗酒成癮,整天醉醺醺的,雖然是個男高音歌手,卻沒啥天分,只能當一個小小的宮廷樂師,養家餬口都成問題。

4歲時,父親就把貝多芬綁在鋼琴前練琴,一旦出來差錯,不是被痛罵就是被暴打。

那個自己飛不高、也成不了音樂家的平庸的父親,拼命地把貝多芬打造音樂天才,他總是告誡貝多芬:

“知道嗎?莫扎特在你這個年齡時,已經學鋼琴了,現在他已經成了著名的音樂家,到處開演奏會。”

在小孩子眼裡,成名還不如和小夥伴一起去溪裡抓魚快樂,成功還不如和小夥伴去抓蝴蝶好玩。

看著能出去玩耍的小夥伴,貝多芬只有羨慕的份兒,母親看不下去了,護著貝多芬,父親就是一頓暴吼:“我是音樂家,我想怎麼教孩子就怎麼教,你少囉嗦。”

小貝多芬的遭遇,連鄰居都叫苦:“太可憐了,才4歲,即便要做音樂家,也不應該這麼折騰孩子呀。”

貝多芬所有的時間,都被父親壓榨進鋼琴裡了。

玩是不可能的,他最喜歡的,就是在萊茵河畔,聽滔滔不絕的流水發出動聽的聲音,看天空中棉花糖似的雲朵落在水裡,無處不在的風吹打著樹葉,陣陣美妙的聲音,總是讓他陶醉。

人生可能就是這樣,讓你痛苦的東西,可能也會讓你更加強大。

在這充滿苦難的人間,我一定要給你講講貝多芬

02

尼采說:那些打不倒你的,終將讓你變得更強大。

天天被逼著練琴,也確實讓貝多芬變得更強大了,1778年3月,為了坐實貝多芬天才的名頭,父親專門給貝多芬舉辦了一次鋼琴演奏會,門票一塊。

宣傳時,父親把貝多芬包裝成一個6歲的天才兒童。

一場演奏會下來,貝多芬確實成了“天才”,但只有老天才知道,這個“天才”究竟是怎麼來的。

十一二歲,貝多芬成了宮廷指揮奈弗的弟子,在奈弗的指導下,貝多芬對音樂越來越感興趣,以前他被逼著學習,現在他真正對音樂有了興趣。

十三歲時,貝多芬也成了宮廷樂師,這讓他父親高興得不行,覺得都是自己的大棒教育的結果。

你總算踏出音樂家的第一步,爸爸真高興,你應該感謝爸爸從小對你的教育。

到17歲時,老師對貝多芬說,你的才能已經超過了我,我教不了你了,你去向莫扎特學習吧。

貝多芬從小就是聽著莫扎特的名字長大的,聽到自己可以去向莫扎特學習,簡直是高興不已,收拾行李就去維也納見莫扎特。

那時候的莫扎特,名滿天下,是大音樂家,拜訪者絡繹不絕,他只把貝多芬當成一個普通的來訪者,一見面,就冷冰冰地問:

“你的老師都是誰?”

“你都會使用哪些樂器?”

貝多芬一一作答,莫扎特讓他彈一首曲子,貝多芬胡蘿蔔一樣粗壯有力的手指開始彈奏,聲音充滿爆發性的力量,莫扎特的表情變得凝重起來,對貝多芬也大加讚賞:

你有很好的天賦,但是很遺憾我無法當你的老師,我現在正忙著寫歌劇,不過如果有時間的話,我倒想好好教你。

音樂史上的兩位大師,完成了史詩般的會面。

後來,莫扎特對一位朋友說:“注意這位年輕人,不久他就會揚名音樂界。”

在這充滿苦難的人間,我一定要給你講講貝多芬

03

生活,從來都不是順風順水的,在你快樂的時候,總要給你加點苦澀的調料,讓你活得五味雜陳,貝多芬還在維也納,家信卻來信說母親病重,得速速趕回。

母親性情溫和,為人慈愛,卻命途多舛,病得連醫生都束手無策,貝多芬只能向天祈禱。

母親病了,父親又是酒鬼,一家人的生計,都落在貝多芬肩上,他不是忙著賺錢,就是忙著做家務,忙著照顧母親,照顧年幼的弟弟,忙得連休息都是奢侈。

為了能多賺錢,他去當了家庭音樂教師,趁著上課的時候,經常“神遊天外”,呆呆地按著天花板,像一根木頭,讓他的學生都驚詫不已,“老師不知在想些什麼?”

那時候,他思想天馬行空地馳騁,思考道德、精神、上帝、音樂。

母親去世後,貝多芬又思考死。

死是什麼?偉大的樂曲都流傳下來了,而作曲的人為什麼會死呢?這是神的旨意嗎?

這些問題,再加上生計,他一直很忙,直到成了波恩劇院樂團的提琴手,加上宮廷樂師的職業,一個人掙兩份工資,生活狀況才漸漸好起來。

但貝多芬總是閒不住,看到風中舞動的樹,他就給大傢伙即興演奏,看到地裡勞動人民的生命的強悍,他也即興演奏。

他還隨身帶著要給筆記本,有什麼想法,立馬寫下來。

漸漸地,他感覺自己在波恩已經學不到新東西了,就決定離開,去維也納拜師。

人的成長,就是不斷超越過去的自己,一天比一天好,就是強大。

在這充滿苦難的人間,我一定要給你講講貝多芬

04

著名的作曲家海頓,曾經聽過貝多芬在波恩的演奏,對貝多芬拍手稱讚:

“你的名字我早已知道,你是寶石,但需要雕琢,而波恩沒有可以雕琢你的工匠。來維也納,我會盡力幫你。

到了維也納,貝多芬在老師的指導下,研究對位法,卻要求自己的作品不要束縛在對位法的規則裡,他要保留自己的東西,屬於貝多芬的獨一無二的東西。

在維也納,貝多芬的名聲也漸漸大了起來,上流社會的人開始談論貝多芬:

“貝多芬是個天才,聽過他即興演奏的人都說他的音樂獨特,有一種強烈的粗獷感”。

還有人說:“他不是人,他是想燃燒我們的惡魔,否則,他怎麼能演奏出如此出色的即興曲。”

貝多芬長著運動員一般結實的身體,手指像胡蘿蔔一樣有力,彈奏起來總是充滿力量,因此也有人說,他的演奏太狂野了。

貝多芬卻靠他獨特的音樂,撬開了上流社會的大門,成為那裡的常客,但貝多芬依舊特立獨行,只玩音樂,從不巴結誰,管你是錢多還是權大。

他告誡自己:

“千萬別狂傲得迷失自己,記住,音樂並不是上流社會的專利品,你要開拓自己的前程。”

有時朋友聚會,貝多芬無端吼叫,然後發瘋似的跑出去。

朋友急的追著他跑,卻發現貝多芬拿著筆,像夢遊一樣走進森林,彼時,小鳥在樹梢之間鳴叫,貝多芬不停地寫,朋友說:

“我明白了,他從家裡跑出來,是讓音樂給迷住了,他在追求新的旋律,新的樂章。”

在這充滿苦難的人間,我一定要給你講講貝多芬

05

有名後,賺錢也容易了,貝多芬甚至不無自豪地說:

“我若看見一個朋友陷入窘境,如果我的錢袋裡的錢不夠幫助他,我只需坐在書桌前面,頃刻之間就解決了他的問題。”

但他並沒有沉迷於成功帶來的榮譽,而是時刻謹記著,

“我的藝術應當使可憐的人得益。”

就在他春風得意的時候,兩隻耳朵卻出了問題,這就跟攝影師瞎了眼,美食家失去了味覺一樣,對音樂是致命的打擊。

禍不單行,他的胃也出了問題,經常折磨他。

聽力越來越不好,他就儘量不見人,怕別人發現他的殘疾,因為一個音樂家失去了聽力,簡直不可想象。

耳朵鬧毛病時,除了耳鳴,他什麼也聽不見,每天早上醒來,如果耳朵正常,他會高興得跳起來。

最讓人無法忍受的是,有時候雖然不耳鳴,可卻跟聾了一樣,什麼也聽不到,和別人在一起,只見對方嘴在動,卻完全聽不到。

連在劇院裡,他也只能坐在貼近樂隊的地方,才能聽到演員們的聲音,假如稍微遠一點,他就聽不到樂器和歌唱的聲音。

這對貝多芬,簡直是致命的打擊。

“我時常詛咒我的生命。普魯塔克教我學會忍耐,我卻願和我的命運挑戰。”

他憂傷不已:

“我是上帝可憐的造物,隱忍,多麼悲傷的避難所,然而這是我唯一的出路。”

是的,他只有忍耐,這是上天給他的苦難。

苦難對於弱者來說,是致命的,他會摧毀脆弱的意志,可貝多芬不願就這樣屈服,他把自己關起來,利用耳朵好的時候創作,《悲愴奏鳴曲》、《第一交響曲》、《七重奏》等作品不斷問世。他的悲傷,都在作品裡,可除了悲傷,還有歡樂。《七重奏》充滿歡愉,《第一交響曲》又明澈如水。

羅曼羅蘭說:“要使心靈習慣於愁苦,也需要相當的時間。往昔生活的美好,一下子是消滅不了的。”

以往的美好,還在拉著貝多芬,讓他不經意之間,就吐出美好。

在這充滿苦難的人間,我一定要給你講講貝多芬

06

1801年,貝多芬愛上一個姑娘,還為她寫下了甜蜜的《月光奏鳴曲》。

可是一想到自己的殘疾,他就痛苦,不知道如何面對姑娘。

他愛上的那個姑娘,又是一個風騷、自私、無知的女子,見錢眼開,庸俗不堪,轉身就嫁給了一個伯爵,成了伯爵夫人。

貝多芬痛苦,鬱悶,悲傷,他甚至擔心自己會殺死自己。

他沒有自殺,而是向命運的苦難發起挑戰,在苦難中讓自己的生命綻放。

他說:

我感到我的青春才剛剛開始,我窺見了我加以肯定的目標,我每天都離它更近一點。

對於命運,他高呼:

“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它決不能使我屈服。能把人生活上千百次,多美!”

所以,他的作品也變了,在《第二交響曲》中,憂鬱的思想一掃而空,剩下的都是對幸福的渴望,都是對未來的期望。

他渴望幸福,渴望痊癒,渴望愛情。

他的靈魂充滿了力量,充滿了希望。

抱怨苦難是人的共性,可真正的強者,卻敢於從苦難中站起來,昂首不屈。

1804年,《第三交響曲》完成了,這是他獻給為人類的自由和幸福而戰鬥的英雄的樂曲。

我們說了,命運從無一帆風順,更不會憐憫誰,歌劇《費黛里奧》演出時,貝多芬又慘遭失敗。

有人說:“歌劇太長了,剪短一些吧。”

也有人說:“旋律過於平淡,沒有高潮迭起的場面。”

還有人說:太沉悶了,放輕鬆一點就好。

聽了這些意見,貝多芬忍無可忍:“你們自己作你們的《費黛里奧》吧,要這麼改,還不如撕掉它算了。”

但他暗暗決定,要將這個歌劇完善,讓全世界的人刮目相看。

土豪朋友請他去家中莊園度假,貝多芬答應了。每天早上,貝多芬帶著筆記本就出去了,在薄霧籠罩的氤氳的樹林裡,看剛出巢的鳥兒在林中飛翔,邊走邊寫下腦海中浮現的旋律。

就這樣,他創作了《第四交響曲》,也改完了歌劇。

離開時,他把從莎士比亞的《暴風雨》中感悟而來的樂曲《熱情奏鳴曲》送給朋友,以表謝意。

羅曼羅蘭說:

世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那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依舊熱愛生活。

在這充滿苦難的人間,我一定要給你講講貝多芬

07

兩隻耳朵出現毛病後,貝多芬越來越喜歡大自然。

在森林裡,陽光透過樹葉落在地上的影,清晨山裡氤氳的霧,晚霞紅遍天邊像火一般燒開的田野,土撥鼠在林間竄動,春日的花開在原野。

他將自己投入大自然母親的懷抱,心也漸漸變得平靜,優美的旋律,一點點出現,一個個音符,被記錄成章。

於是,《田園交響曲》來了,《命運交響曲》也完成了。

不幸的是,戰爭又爆發了,維也納淪陷了,生活又受到嚴重的影響,變得艱難起來,但他告訴自己:

不能服輸,要忍耐目前的困境。寫好曲子是自己當前的困境,如此奮鬥下去前途一定光明。

他自己為自己打氣:

依賴,唯有依賴自己才行,任何事都不能依賴別人。自己的幸福不是別人賜給的,只有自己去創造。

越是充滿苦難,他就越充滿戰鬥精神,兩年時間,他像聽到上帝內心的秘密一樣,一個個曲子自自然然地流露出來,《雅典的廢墟》《史蒂芬王》《第七交響曲》《第八交響曲》《小提琴奏鳴曲》一個接一個地問世。

藝術的最高境界,是自我的救贖,貝多芬想在音樂裡找到一種真善美的藝術境界,那些娛樂音樂,他不屑於去寫,他厭倦了,他要找到一種神聖的音樂。

可是那樣的音樂,卻賺不到錢,也沒有眾多的支持者,資助他的人走的走,死的死,朋友們也所剩無幾,可是哪有如何,他不想去娛樂別人,不想去討好那些可憐可悲的膚淺的人了,他必須為自己而活,必須取悅自己的靈魂。

在苦難中,他的靈魂前所未有地高大,站得那麼筆直,一個人活著,不是為了取悅別人的,也不是為了享受的。

在這充滿苦難的人間,我一定要給你講講貝多芬

08

生活是充滿苦難的,貝多芬自我安慰:

“傑出的人必能在痛苦與不幸中忍受而生存。”

生活裡任何短暫而平和的瞬間,他都用來創作,去尋找靈魂的平靜,可是耳朵出問題後,他的脾氣變得很糟糕。

家裡的傭人有一點點差錯,他就大喊大叫,氣得傭人直接辭職。

連朋友都以為他瘋了,可他也知道,要尋找那寧靜祥和的音樂,這樣是不行的,他太渴望平靜和安寧了。

他還在筆記本上寫下:

但願求得內心的平和。

以此提醒自己,時時注意。

最終,他找到了那種平靜,在《莊嚴彌撒曲》裡表達出來了,此時他已經欠了一堆債務,他把希望寄託在《莊嚴彌撒曲》上,可是結果卻不盡如人意,收穫寥寥無幾。

貝多芬實在沒辦法了,還寫信給大詩人歌德求助。

他覺得,如果歌德是一位真正的藝術家,那他應該可以理解自己的音樂。

但歌德沒有回信。

短的是人生,長的是苦難,求人不行,貝多芬只能求己,他開始創作《第九交響曲》。

苦難是弱者的地獄,卻是照出強者的鏡子,強者是永遠不屈服的人。

在這充滿苦難的人間,我一定要給你講講貝多芬

09

《第九交響曲》的創作是艱難的,貝多芬寫了又撕,撕了又寫,不知撕了多少張紙,不知寫了多少行字,才終於找到感覺:

“我終於找到歡樂頌。”

譜曲的時候,他想要一種歷經滄桑、篳路藍縷,從苦難中發現甘甜的歡樂旋律。

1823年,《第九交響曲》完成,貝多芬卻對學生說:“維也納沉醉於羅西尼的音樂,而我不過是個過時的音樂家。”

學生說:

“這裡的人不知道老師的音樂偉大,因為其偉大,他們無法理解,現在正是他們逐漸瞭解的時候。”

貝多芬自嘲:“可能是在我餓死之後吧。”

他打算在柏林演奏《第九交響曲》和《莊嚴彌撒曲》,可維也納的人給他寫聯名信:

身為偉大音樂家的你,怎能坐視外國的音樂充斥在我國的音樂界而不顧?那是一件令人悲哀的事。

最終,他還是決定在維也納演奏,而且他打算親自擔任指揮。

一個

聾子

,怎麼能擔任指揮?

但他斬釘截鐵地說:

“雖然我的耳朵聾了,可是我的靈魂仍然能聽到你們的演奏,而且這些作品是我經年累月努力的成果,非由我指揮不可。”

其他人還是不放心。

後來大家決定,再選一人和貝多芬共同指揮,以策萬全。

演奏那天,貝多芬渾然忘我,揮動著指揮棒,直到演奏完畢,他還茫然地站著,可觀眾早已沸騰了。

後來,他的身體狀況急劇惡化,胃大不好了,還經常流鼻血,如果能有力量在桌上寫字看書,他就心滿意足了。

但他還想繼續創作:

我希望能再創作出兩三部偉大的作品,併成為如幼兒般天真的老人,然後在不知名之處在善良的人們的照顧之下死去,但我的周圍並沒有那種善良的人。

1827年初,身體越來越差,他想“已經差不多了,距天國之路已經不遠了。”

臨終的前幾天,他對身邊的人說:“諸君,請為我喝彩,喜劇已經結束了。”

1827年3月26日,貝多芬離開了這個讓他受盡苦難,也享盡榮譽的世界。

葬禮上,他的一位朋友朗誦告別書:

“他是藝術家,同時也是偉人。他很孤獨,這是因為在藝術上沒有人能和他並駕齊驅。”

在這充滿苦難的人間,我一定要給你講講貝多芬

10

1830年,詩人歌德已年過八旬,年輕的德國作曲家門德爾松去拜訪歌德。

他問歌德:“您為什麼不聽聽貝多芬的音樂?”

歌德對貝多芬還不瞭解。

門德爾松接著說:“那怎麼行?如果不抽點時間聽聽,可能一輩子都沒辦法聽到了。”

歌德問:“那也無所謂,為什麼一定要聽?”

門德爾松激動地說:“因為貝多芬很偉大,像神一般偉大。偉大的音樂是聽了之後可以滲透進靈魂,讓人產生崇高的精神、道德、情感,貝多芬就是這樣。”

此時,貝多芬已經去世三年了,他也許曾想要得到世人的認可,也許希望同為藝術家的歌德能夠理解他,但他創作,必然不僅僅是為了這些,因為他說過:

竭力為善,愛自由甚於一切,即使為了王座,也永勿欺妄真理。

他也透過自己的行為告誡世人:

人啊,你當自助。

毫無疑問,這世間是充滿苦難的,但是一個自助的人,就是在苦難面前永不屈服的人。

在這充滿苦難的人間,我一定要給你講講貝多芬

11

在羅曼羅蘭眼裡,貝多芬是當之無愧的英雄。

什麼是英雄?

羅曼羅蘭說:

“我稱為英雄的,並非以思想或強力稱雄的人,而是靠心靈而偉大的人。”

貝多芬就是這樣的人。

文|不有趣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