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攝影首頁攝影

如何擴大心理舒適區,讓自己獲得真正的舒服?

由 G先生 發表于 攝影2022-12-21
簡介但假設現在已經到了年底,我已經完成了讀50本書、做50篇讀書筆記的目標,這個時候我就不會想會遇到哪些問題,而是思考“我是如何完成這個目標的,對此我做了哪些事情”

如何讓自己更舒服

許多人都有過這種體驗,一些事情,看起來簡單做起來難,更難的是要長期堅持下去,比如少玩手機多看書。這裡面一個主要原因在於,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心理舒適區,它會阻礙我們改變行動。

如何擴大心理舒適區,讓自己獲得真正的舒服?

心理舒適區說的是我們應對外部環境的固有方式。比如一個人遇到挫折時,是傾向於戰鬥還是逃避,遇到難題時,是自己解決,還是尋求他人幫助,這都是應對環境的不同方式。這些方式是從我們過去的經驗中發展出來的,它能給我們帶來最大的好處是“控制感”。

當我們遇到麻煩或不熟悉的新問題時,會感到焦慮不安,為了消除這些不舒服的情緒,我們通常很容易回到心理舒適區中,用最熟悉的方式應對問題,這會讓我們有控制感、有安全感。但現實中的問題通常是千變萬化的,固有的經驗不是萬能的,也不存在一種萬能的方法,所以我們需要走出自己的心理舒適區,如此才能改變行動,更好地解決問題。

走出心理舒適區,改變行為的關鍵在於創造新的成功經驗,幫我們產生自信和安全感,從而逐漸擴大心理舒適區。

這裡有三個方法:

1、檢驗人生假設:透過實驗測試自己的人生假設。

很多固有應對方式的背後,是我們對世界根深蒂固的假設。只有當我們看到這些假設的不合理之處,原有的應對方式才會被動搖。我們可以問自己,現有的行為,給我帶來了哪些好處,如果我做出不一樣的行為,最擔心發生的事情是什麼?以此找到這些不合理的假設。比如現在很多人都機不離身,深怕幾天不看資訊,就無法跟別人聊天。這時你就可以思考一下,每天看資訊給你帶來了哪些好處,如果你把看資訊的時間抽出一半來讀書、做運動,或做其他事情,你最擔心發生什麼?然後去落實一段時間,再來看看最終結果,這個時候你就會知道你的想法正不正確,要不要改變。

如何擴大心理舒適區,讓自己獲得真正的舒服?

2、小步子原理:找到實現目標需要的第一步行動,專注當下能做的事情。

很多人沒能行動,是因為想實現的目標太過遙遠,充滿各種未知和風險,就會讓人覺得焦慮不安,重新退回到心理舒適區中。對於這種情況,關鍵是把注意力從遠方的目標轉移到當下的行動中。有時候,改變就像一副多米諾骨牌,只要想辦法推到第一塊骨牌,就能引發後續一連串的改變。透過在行動中體驗真實的進步和好處,我們就能獲得持續行動的動力。

心理學上有個方法叫“奇蹟提問”,做法就是假設事情已經成功,再回頭重溫成功的步驟,這能非常有效的幫我們找到當下能邁出的第一步。因為看待事物的視角不同,會對心理造成很大的影響。當我們思考一個尚未實現的目標時,很容易想象各種困難和挫折;但當我們假設目標已經完成,再回頭重溫時,會更容易想象事情是如何成功的。這不僅能幫我們找到當下能邁出的第一步,也會讓我們變得樂觀,更容易行動起來。

比如我前文提到的“一年讀50本書、輸出50篇讀書筆記的目標”,這乍一看還是很難的,比如沒有時間、沒有心情、讀書效率低、堅持不下去等等,如果我只是關注這些阻礙,我就很難邁出第一步。但假設現在已經到了年底,我已經完成了讀50本書、做50篇讀書筆記的目標,這個時候我就不會想會遇到哪些問題,而是思考“我是如何完成這個目標的,對此我做了哪些事情”。這樣一思考、一回顧,我就能立馬知道我要邁出的第一步是“先把要讀的書籍準備好幾本”;為了解決讀書效率低,沒有時間讀書的問題,我在讀書的同時抽時間練習了“精英特速讀記憶訓練”提高閱讀效率;為了避免中途放棄,我“做了計劃表貼在客廳,讓家人監督,給孩子樹立榜樣”。

如何擴大心理舒適區,讓自己獲得真正的舒服?

3、創造環境:創造維持行動的環境。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改變的第一步並不難,難的是把暫時的改變維持下去。因為我們每時每刻都受到所處環境的影響,而不同的環境會激發不同的行動。比如很多學生複習時會專門去圖書館,而不是待在宿舍裡,因為圖書管裡大家都在學習,在這種氛圍下更容易專注看書。

所以,想保持新形成的行為,我們就要為整個行為創造合適的環境。比如在家裡專門打造一個學習的環境:書桌上只放學習相關的資料;在書桌前只能讀書學習,不能玩手機,如果想放鬆休息,必須換個地方;書桌上貼一些激勵自己的話……這樣堅持一段時間後,這張書桌就變成了一個你專門學習的環境,只要坐在書桌前就會自動進入學習狀態,不容易分心去娛樂。

補充閱讀:

2個思維工具,助你培養成長型思維!

什麼是舒適圈,為什麼要跳出舒適圈,如何才能跳出舒適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