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攝影首頁攝影

一個人在飯局上的這4種表現越突出,說明他越無能

由 第一心理 發表于 攝影2023-01-07
簡介在飯局上識人務必要注意邊界,比如下面這個情況,假如某個人吃飯期間朝著眾人大誇海口,甚至許下了誇張的諾言,我們便可以根據當時的環境氛圍以及當事人說出這句話的語氣判斷他是否真的有信心,如果想進一步判斷,那就要多多觀察對方平時的表現了,如果對方平

點菜點八個有禁忌嗎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正所謂人情練達即文章,你的一切舉動都側面反映出了你的智慧,格局以及情商的高下。

現如今短影片平臺上出現了許多教大家識別他人性格的博主,只需掌握觀察技巧,就能看穿對方的內心。

就比如飯局識人,這就是個比較火熱的話題,很多人都在教大家如何在飯局上摸清身旁人的真實性格。

一個人在飯局上的這4種表現越突出,說明他越無能

從客觀的視角來看,飯局上辨別他人性格的確存在一定的道理,可這並不代表著相關技巧能套用到所有的領域中,不僅如此,這種模式還會存在誤差,所以大家一定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針對性的辨別。

在飯局上識人務必要注意邊界,比如下面這個情況,假如某個人吃飯期間朝著眾人大誇海口,甚至許下了誇張的諾言,我們便可以根據當時的環境氛圍以及當事人說出這句話的語氣判斷他是否真的有信心,如果想進一步判斷,

那就要多多觀察對方平時的表現了,如果對方平時看上去不靠譜,沒人願意信任他,那就說明他是個喜歡撒謊,滿嘴跑火車的人。

一個人在飯局上的這4種表現越突出,說明他越無能

不過大家也需注意一點,假如把飯局上的某一個情況定義成個體的內在品質或是真實性格,那就代表著你已經越過了飯局識人的邊界,這種行為並不準確,因為它帶有著強烈的刻板印象,是一種貼標籤的舉止。

在飯局上遇到陌生的人自然可以利用相關的技巧和手段,但如果對面這個人你已經很熟悉了,並且多次接觸過,那就需要融入更多的元素來豐富我們的判斷。

一個人的形象從各個方面進入到你的視野中時,你不能僅憑飯局的表現判斷他的為人,他在生活中的行動以及平時的道德感都關係到了整個人的綜合形象。

一個人在飯局上的這4種表現越突出,說明他越無能

識人邏輯

飯局識人具有時效性,當下的判斷只可留在當下,不能延伸到其他方面。

一個人處於不同的場所以及不同的時間段內都會表現出不同的樣子,假如他剛剛在感情中受了傷,每天都沉浸在失戀的痛苦中難以自拔,那麼他的精神狀態必然是萎靡的,比如說話時容易走神,與別人交流的話題不合時宜,或者反應慢半拍等等,在未曾瞭解他的全部情況之前不能直接對其下定義。

除此之外,你的專業性也將影響到你判斷他人的深入程度。

一個人在飯局上的這4種表現越突出,說明他越無能

假如某個人在飯局上舉止張揚,說話誇張,不僅如此,說話的內容還存在著巨大的漏洞,若我們不瞭解其中詳情,便只能知道他的表現欲比較強,但對於那些知識比較豐富的專家而言,他們就可以一下子看穿此人浮誇無能的核心了。

邏輯要具有思辨性,給其他的可能性留出空間。

假如某個人在飯局上大談特談,除了內心自信,專業知識存在漏洞之外,是不是還有其他的可能呢?

也許他聊到了某個合作,並想盡快促成合作,也有可能是因為他的內心很自卑,想透過誇張的舉止來獲得在場所有人的關注,這都可能是隱藏在誇誇其談背後的原因。

一個人在飯局上的這4種表現越突出,說明他越無能

邏輯上具有反身性,識人者自識。

我們在識別對方性格的時候總會不自覺的加入主觀態度,這便意味著我們其實可以用判斷他人的結果來反省自身。

假如你發現某個人正在誇誇其談,那就說明你察覺到了對方言語中的漏洞,側面反映了你對這一領域足夠了解,比對方更加精通,但如果你只是覺得對方的舉止誇張,並不清楚知識是否存在漏洞,那就說明你們的差距不明顯,但如果對方的大聊特聊讓你覺得受益匪淺,那就代表著他懂的知識比你多。

一個人在飯局上的這4種表現越突出,說明他越無能

一個人在飯局上的這4種表現越突出,說明他越無能:

1,敘述內容存在著明顯的漏洞。

2,對內容過分讚揚或貶低並無客觀描述,也沒有事實證據。

3,描述

無法正面準確的回答周圍人提出的問題。

4,立場不堅定,常常自我懷疑。

假如一個人在飯局上聊天擁有以上4種情況,那就說明他對自己聊的內容並無底氣,他甚至都不知道這些內容究竟是對是錯,這恰恰證明了他沒什麼能力。

當然,大家在判斷別人的時候別人也在判斷著我們,如果想讓你的形象在別人心中更高大,不妨從現在做起一點一點的充實自己,只有當你足夠強大,別人的目光才都是仰望。

- The End -

作者 | 湯米

編輯 | 生煎包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