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攝影首頁攝影

他們用一生表達著對這個世界的愛意

由 北青網 發表于 攝影2023-01-19
簡介與舊館那種傳統靜態展覽方式相比,新館創造全新的參觀體驗,以安徒生和他的作品為主角,講述安徒生的“童話人生”,他的童年、寫作生涯、旅行、朋友等,令參觀者置身於他所處的年代和空間,導覽耳機中的語音說明裡有大量描述來源於安徒生的生活筆記和旅行日記

世界就在眼前是什麼歌

他們用一生表達著對這個世界的愛意

莎士比亞故居攝影/文靜

他們用一生表達著對這個世界的愛意

他們用一生表達著對這個世界的愛意

阿爾卡拉古城廣場上矗立著的塞萬提斯雕像

編者按:說起舉世聞名的文學家,我們每個人都能說出一兩位來,也或多或少都看過他們的作品,甚至曾被他們的文字所深深影響過。本期呈現幾位居住在國外的作者的遊記,他們因為對文字的熱愛而各自慕名探訪了世界文學史上幾位極負盛名的文學巨匠的故居,寫下了參觀後引發的思考。

在這個寒冬,讓我們一起跟隨作者們的筆觸和足跡,“雲遊“最負盛名的幾位歐洲作家的故居,走進百多年前文學大師的寫作與生活,品味偉大作品背後的思想境界。最近隨著出境遊利好政策的陸續推出,寒冬過去,待春暖花開之際,讀完本期文字的您,有沒有被激發一些靈感,計劃出您心目中的作家故居探訪之旅呢?

影響幾代人的兒童文學巨匠安徒生:他把自己的人生也活成了童話

慕名前往安徒生的故鄉歐登塞,發現這個小城裡到處都能感受到安徒生的存在。酒店門前的長椅上坐著安徒生氣定神閒的雕像,市集小廣場中央矗立著花朵裹著的拇指姑娘,小飯館裡出售安徒生的畫冊,街道的指示牌上居然還有中文書寫的“漢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童年故居”字樣。安徒生博物館的館名也標註了中文,方便中國遊客。

提起安徒生童話,很多中國人都讀過。安徒生童話自上世紀20年代引進中國後影響了幾代人,當時的作家、學者功不可沒,其中作家、翻譯家葉君健是將安徒生童話從丹麥文翻譯成中文的第一人。1958年他出版了《安徒生童話全集》,另一位翻譯家林樺分別於1992年和1995年出版了《安徒生童話故事精選》和《安徒生童話故事全集》。巧合的是,二人曾先後獲丹麥女王瑪格麗特二世授予的“丹麥國旗勳章”,以表彰他們為中丹文化交流做出的貢獻,他們的譯本也被安徒生博物館收藏。

安徒生博物館新館做到了

“彷彿他就在你耳邊跟你聊天”

不久前我再訪歐登塞,安徒生博物館新館已經落成,成為歐登塞的一個新地標。對比舊館,新館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新館包括主體博物館、兒童樂園和安徒生花園。主體博物館佔地5600平方米,其中三分之二處於地下;花園面積有7000平方米;安徒生出生時的小黃房子也成為博物館的一部分。博物館內部設計由12名國際藝術家合作完成,其中包括指令碼作家、裝置製作家、作曲家、剪紙藝術家、插圖畫家、聲響設計師、動畫師、玩偶師以及電影製作人,他們共同創造出一個集實物、藝術、設計、聲響、燈光和繪畫為一體的展覽,所有實物展品均來自安徒生的真實生活,比如他的旅行裝備、衣物、手寫稿、剪紙和繪畫等。

與舊館那種傳統靜態展覽方式相比,新館創造全新的參觀體驗,以安徒生和他的作品為主角,講述安徒生的“童話人生”,他的童年、寫作生涯、旅行、朋友等,令參觀者置身於他所處的年代和空間,導覽耳機中的語音說明裡有大量描述來源於安徒生的生活筆記和旅行日記,以安徒生的口吻講述他當時的心境和感受,彷彿他就在你身邊和你聊天。

新館中的各種藝術裝置

再現安徒生的經典童話作品

新館的另一個重頭戲就是他童話作品的再現,參觀者不是單純地看那些作品的篇目,而是親身參與到童話中的場景。一些著名童話搭建了小舞臺,按照故事內容佈置場景和道具,更直觀,更有趣。如《豌豆上的公主》,焦點集中在一張鋪了十幾層床墊的床和那粒豌豆上,瞬間提升參觀者的興趣和想象。旁邊的牆上還貼有床墊學家葛斯和豌豆專家盎爾斯的署名文章,另類講述堆得高高的床墊和豌豆與權力、地位的象徵意義;而《皇帝的新裝》則是一面鏡子。站到鏡前,升起一陣煙霧。煙霧過後,鏡中看到的是穿著舊時衣服的你;在《海的女兒》的裝置面前,會讓你置身海底世界,小人魚在你身邊游來游去,小人魚在失去魚尾前的無憂無慮在這裡會讓人感同身受;還有那隻來自中國古代宮廷的夜鶯,它的肚子上刻著:比起中國皇帝的夜鶯,日本天皇的夜鶯相形見絀。

或許有些人覺得安徒生的童話寫的只是一些小玩意,但誰又能否認他筆下那些天真、奇幻和富有詩意的描述不是震撼我們心靈的大作品呢?如果你讀過這些童話,你會沉浸在美妙的回憶中,如果你沒讀過,這些場景可能會激發你的想象力、喚起你的興趣。

家境貧寒卻沒有禁錮想象力

一生出國29次、遊歷23個國家

很多喜歡安徒生的讀者都瞭解過他的童年——1805年4月2日,安徒生出生在歐登塞的一個貧民窟,他的父親是鞋匠,母親是洗衣婦。今天在新館透過剪紙動畫,我們再次看到那個在池塘邊戲水的小男孩,他將一艘紙船放入水中,看著它漸漸駛向遠方。家境雖然貧寒,但貧窮沒能禁錮安徒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父母每年夏天都帶他到郊外野餐,讓他在大自然溫暖的陽光下盡情地奔跑,聽鳥兒鳴唱,看花兒綻放。

安徒生一生寫了800首詩、158篇童話、40個劇本、7部長篇小說、5本遊記、3部自傳、13本圖畫書和大量剪紙、繪畫。他的一生堪稱“童話人生”,憑藉豐富的想象力和在他那個時代前衛和現代的藝術觀,成為丹麥文化史上最有趣的人物之一。

他的讀者遍佈全世界,上至國王,下至工匠;他的朋友圈遍及社會各個階層和各個領域,其中大多是和他趣味相投的作家、畫家、雕塑家、劇作家、音樂家和演員,他更是孩子們的知心朋友。他很多作品都是從與好友的交往中得到啟發,而他的朋友們也從他那裡獲得創作靈感。1857年,他到英國拜訪了作家狄更斯,在狄更斯的鄉間居所度過了愉快的四天。安徒生一生出國29次,遊歷了23個國家。還有87次在丹麥境內的旅行。他在國外度過的時間加起來有九年。

“我會大有作為,像一隻翱翔天際的鳥兒,不會被馴服於牢籠,並且終有一天,整個歐登塞會因我而聞名。”從14歲離家那一刻起,他開啟了從醜小鴨到白天鵝的蛻變人生。他從人群中脫穎而出,然後又回到人群中。他的一生都在實踐著他的名言:旅行即生活。旅行於他而言,既是行走的經歷,也是他寫作生涯不斷昇華的過程。他生於貧困,卻用一生和他的作品表達了他對這個世界的愛和善意。 文/盧彥(現居丹麥)

英國文學史上最傑出戲劇家

威廉·莎士比亞:整個小鎮宛如莎士比亞“巨型博物館”

1564年4月,他出生了,默默無聞;1616年4月,他去世了,舉世聞名。他,即是“人類文學奧林匹亞山上的宙斯”——英國文學史上最傑出的戲劇家威廉·莎士比亞。曾經是莎翁作品愛好者的我,去到英國後對他的故鄉斯特拉福德自然是心嚮往之。約上了幾個朋友,我們來到了這個位於英格蘭中部,風景如畫的小鎮。

進入故鄉斯特拉福德

彷彿穿越回16世紀的英國

從規模上來說,斯特拉福德並不大,只是一個普通的英國小鎮。但因為這是莎翁出生、長大和長眠的地方,也因此聞名於世。每天慕名而來的世界各地的遊人趨之若鶩,斯特拉福德也被稱為“莎士比亞小鎮”。

當我們進入這個小鎮時,彷彿穿越回到了16世紀的英國。狹窄的街道兩旁建築獨具一格,尖尖的屋頂,色調大多以黑白為主,同時保留深棕的木材原色,外牆上的裝飾圖案富有變化,不沉悶。聯排式的房屋錯落有致,這種獨特的建築風格源於英國都鐸王朝時期(1485-1603)。

在小鎮上漫步。這個小鎮宛如一個莎士比亞“巨型博物館”,沿途的每一條街道、每一棟建築、每一個雕像都和莎翁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幼時念過的文法學校;妻子安妮·海瑟薇小屋(一座典型的英國古典農舍),也是莎翁向大他8歲的安妮·海瑟薇求婚之地;聖三一教堂,既是莎翁出生受洗禮的地方,也是他和愛妻長眠之地;還有很多莎翁後人的農舍和居住地等等,都被完好地保留在了斯特拉福德。

莎翁故居的陳設可以窺見當時

英格蘭中產階級家庭生活縮影

沿著亨利街向北前行,我們在丁字路口看到了一座小丑的青銅雕像——這是《皆大歡喜》中的人物,雕像舉手蹺腳,石座上刻著莎式經典:“愚笨的人認為自己有智慧,但有智慧的人反倒認為自己愚笨。”離雕像不遠處就是莎翁故居。

莎翁1564年出生在這裡,他的童年和青少年時代都是在這裡度過的。故居依舊保持著400多年前的舊貌。走進這座兩層木質房子,隨處可見16世紀的裝飾。這些裝飾雖然不是莎翁使用過的,但依然可以窺見那個時代英格蘭典型中產階級家庭的生活縮影。

房子雖然才兩層樓,但是房間卻不少。一樓有家庭起居室、餐廳和莎翁父親的皮手套工作坊。當時的女王伊麗莎白二世是皮手套的愛好者,正如現在的名人引領時尚潮流一般,王女喜愛的皮手套在英格蘭受到了追捧,莎翁的父親也因此在鎮上小有名氣,是個成功的生意人,並在1568年當選為斯特拉福德鎮鎮長。算起來,莎翁也算是個“富二代”“官二代”了。

少年時代的莎士比亞因此得以進入當地的中學,學習拉丁文、希臘與羅馬文學與修辭學,打下了日後創作的藝文基礎,二樓是莎翁出生的主臥室,擺放著他幼年時期用過的物品;書房裡的書架上擺放著泛黃的書報。

展覽廳裡還陳列著各國名人來訪時留下的簽名,其中包括查爾斯·狄更斯、馬克·吐溫,還有一本厚重的遊客簽名錄。

移步到莎翁故居的後花園,幾個青年身著戲服,正在花園的舞臺上朗誦莎翁的詩詞或是經典臺詞,舞臺周圍有不少觀眾,靜靜觀賞和傾聽經典。

48歲榮歸購置全鎮第二大房產

如今是斯特拉福德歷史博物館

我們最後來到了莎翁的新居,這裡是他安度晚年的地方。都說故鄉是年少時渴望逃離、年老時卻想要回去的地方。18歲的莎士比亞早早地結了婚,過了兩年就離開了家鄉,開始了在倫敦的“倫漂”生活,他當過“弼馬溫”,做過雜役,後來入了劇團,先是跑龍套,後來成為了導演。1590年左右,他開始了戲劇創作和寫詩,那年他26歲。此後短短兩年內,他的多部戲劇上演,開始名聲大噪。1612年,48歲的莎士比亞從倫敦回到了故鄉斯特拉福德,購置了這套全鎮第二大的房產,歸隱故里。這棟房子曾受損嚴重,在翻新後如今已成為了斯特拉福德歷史博物館。

結束了一天的莎翁故居之旅的時候,已經是傍晚。坐在靜謐的埃文河畔,靜靜地享受落日。一座座莎翁筆下人物的青銅雕像矗立在不遠處,哈姆雷特、亨利五世、麥克白……望著他們,腦海中不斷浮現莎翁筆下的金句“世上本無善惡之分,思想卻使其有所不同”,還有那句“逆境和厄運自有妙用”。400多年過去了,逝者如斯,莎翁的經典穿越時間流傳至今,啟發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文/文靜(現居西班牙)

西班牙文學之光塞萬提斯:將時空定格在老城的那段黃金時代

阿爾卡拉,意為河畔的城堡,當馬德里還是一座名不見經傳的小山村的時候,阿爾卡拉就已經是西班牙重要的政治與宗教中心了,在中世紀,也就是西班牙的黃金世紀,更是因為阿爾卡拉大學而被規劃為世界上第一座大學城。正是這樣沉澱了文化與時光的城市,才能造就西班牙語文學史上的明珠:《堂·吉訶德》的作者——米格爾·德·塞萬提斯。

由馬德里乘火車到達終點站,下車就可以看見阿爾卡拉塔樓的尖頂,我跟隨著遊客,向著城市中心——老廣場步行而去,路上不時出現一些造型古樸典雅的建築,可別小看了這些不甚起眼的建築,它們從阿拉伯國家統治伊比利亞半島時便佇立在這裡。

塞萬提斯的雕像矗立在

阿爾卡拉市中心老廣場正中間

抬頭看去,藍得清澈的天空將教堂的尖頂的紅色襯托得愈加鮮明。廣場周圍的長椅上坐著悠閒的老人,正愜意地享受著地中海的燦爛陽光。看著白鷺從頭頂飛過。包圍著廣場的則是屬於阿爾卡拉大學的建築。這些中世紀晚期的哥特式建築本是教會為了宣揚教義所建,後來又逐漸成為文學與科學的交流場所。

廣場正中間則是塞萬提斯的雕像,他手持羽毛筆,腰間掛佩劍,身著粗布衫,眼神堅定地望向他的左前方——那是他故居的方向,雕像正對著的是阿爾卡拉老街。進入老街步行幾分鐘,就能看到塞萬提斯的故居,那裡很好辨認,因為門口長椅上坐著兩座銅像:堂·吉訶德和他筆下的重要人物桑丘·潘沙。堂·吉訶德正身著騎士鎧甲,他的臉同他的老馬一樣乾癟瘦長,不同的是他正神采奕奕,手舞足蹈,同來往路人大聲鼓吹自己做的那些愚蠢可笑卻勇敢正義的戰鬥故事,他旁邊的桑丘·潘沙就如同書裡描寫的一樣圓圓胖胖,正滿面愁容地抱著兩個人的行李唉聲嘆氣,想必正在發愁以後的生計。

幼時生活拮据

在父母帶領下受宗教影響深厚

兩座銅像身後就是塞萬提斯的故居——一座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二層小樓。人並不多,抬腿進門就是整個小樓唯一的廚房,低矮逼仄的房間內儲存著鮮明的古歐洲風格,斑駁的紅色磚牆不加一點粉飾。鍋子吊在壁爐中的火堆上方,前面放著一個紅布矮凳子,最裡面的櫃子上放著陶罐陶碗——這就是塞萬提斯一家七口人的日常活動區域。

塞萬提斯的父親是一個外科醫生,然而這並沒有為他帶來很富足的生活,相反地,人口眾多的家庭讓他一直在為了生計顛沛流離。上到二樓,右手第一間就是禱告室,這是整座小樓最舒適的地方,孩提時代的塞萬提斯會在父母的帶領下,跪在聖母像前的軟墊椅上祈福禱告。在他的作品中,你能感受到宗教信仰對他的影響;由禱告室出來到臥室,床頭牆上掛著聖母畫像,桌子上有耶穌聖像。在一個角落的房間,放著許多形態各異的提線大偶,有農婦、商人、鐵匠、屠夫,也不乏國王伯爵這樣華麗的角色,他們站在櫥窗中各不相同的背景裡——這是古代歐洲孩子的樂趣來源,也是塞萬提斯對滑稽喜劇的靈感啟發的源頭。

阿爾卡拉古城的氣質

與塞萬提斯和其作品一脈相承

即便《堂·吉訶德》的主旨是諷刺不著邊際的幻想騎士文學,但塞萬提斯依舊借筆下人物稱讚騎士的忠誠與正義。塞萬提斯曾經參加過幾次戰役,被俘後多次計劃越獄,越獄失敗又將罪責攬在自己頭上。如此漂泊無定令人膽戰心驚的生活,都使得他數度提筆,寫下老貴族騎士和愚笨僕從的滑稽冒險經歷。

塞萬提斯的生平被寫在故居的紀念冊上。離開這裡的時候我收到了一份紀念冊作為贈品,帶著它我走出了塞萬提斯的故居。回頭望向門前的堂·吉訶德和桑丘·潘沙的銅像,還有門前在秋風中蕭瑟的大樹,它們安靜沉默地守著這裡,彷彿要將時空定格在那西班牙古老的黃金時代,又彷彿欲向來往遊客講述塞萬提斯那令人嘖嘖稱奇的人生。

在生命的最後時光,塞萬提斯借他的另一部著作《貝爾西雷斯和西希斯蒙達歷險記》的主人公的口吻表達出自身對死亡的焦慮,但他的思想卻不曾被死亡打敗,由文字組合成一個個栩栩如生的人,都在代替著他給每個西班牙語文學愛好者以閱讀的樂趣和無盡想象。

廣場的傍晚逐漸熱鬧了起來,孩子們圍著雕像玩耍,白鸛伴隨著教堂的鐘聲倦鳥歸巢,主教堂的鐘聲將空氣襯得愈發孤獨。塞萬提斯不曾畏懼戰爭的傷痛,就像堂·吉訶德不曾畏懼邪惡的巨人,阿爾卡拉這座古老的宗教城市也同樣不曾畏懼時光的飛逝。

將苦難與文字雜糅,化作自己的無尚光榮,塞萬提斯向每一位讀者訴說著他的傳奇人生;阿爾卡拉這座城也用塞萬提斯的文字所浸染的濃厚文學氣息,加之儲存完好的古老建築,向每一位旅客再現西班牙獨有的那段輝煌歷史。

我坐上了歸途的火車,向窗外望去,阿爾卡拉的塔樓靜靜地坐落在遠方,歲月如梭,歷經劫數的它,此刻正如塞萬提斯的成就,守護著西班牙的落日餘暉。

文/邢文宣(現居西班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