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攝影首頁攝影

40歲的我依然忍不住買洋娃娃:童年缺乏滿足感的孩子,未來會怎樣

由 洪恩兒童樂園 發表于 攝影2023-02-01
簡介那些童年沒有被滿足的孩子,直到長大成人,依然無法釋懷童年慾望的“愛而不得”,於是,他們會拼命去滿足自己:明明我不需要,但我偏偏想要

誇張的話題都是怎樣的

01

微博上有一個熱議的話題:

我的童年報復性補償行為。

話題的下面,是6。8億人的圍觀,是近5萬名網友的心酸往事。

40歲的我依然忍不住買洋娃娃:童年缺乏滿足感的孩子,未來會怎樣

有人說,我已經長大成人,可是隻要遇到喜歡的毛絨玩具,都會買,就是因為小時候從來沒擁有過,果然,人終究還是會為年少不得之物而困其一生。

40歲的我依然忍不住買洋娃娃:童年缺乏滿足感的孩子,未來會怎樣

有人說,因為小時候家長只給買運動裝,導致上大學和工作之後買了太多太多的衣服、鞋子和首飾,來彌補曾經什麼都沒有的自己。

40歲的我依然忍不住買洋娃娃:童年缺乏滿足感的孩子,未來會怎樣

還有人說,從幼兒園開始就上興趣班,瘋狂補課,所以,現在報復性擺爛,好想一輩子擺爛。

40歲的我依然忍不住買洋娃娃:童年缺乏滿足感的孩子,未來會怎樣

原本應該理性冷靜的成年人,卻變成了固執稚嫩的孩童,這背後,其實是給自己的一份補償。

這個補償,是給小時候沒有被滿足的自己,是給這麼多年依然沒有被填平的遺憾,是給埋藏在心底的對被愛的渴求。

這樣的經歷聽起來頗為心酸,但實際上,這樣的心酸卻非常普遍。

新聞晨報曾做過一個調查:

你有過童年報復性補償行為嗎?

75%

的網友有過這樣的行為。

40歲的我依然忍不住買洋娃娃:童年缺乏滿足感的孩子,未來會怎樣

那些童年沒有被滿足的孩子,直到長大成人,依然無法釋懷童年慾望的“愛而不得”,於是,他們會拼命去滿足自己:

明明我不需要,但我偏偏想要。

02 童年的缺失 來自於父母的“完美執念”

有人說,孩子的童年是不是過得好,根源都在父母。

很多孩子童年快樂的缺失,都來自於他們的父母,是他們“不夠完美”的育兒理念,給了孩子一個“很不完美”的童年記憶。

1、完美執念

有的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很高,希望孩子十全十美。

在“完美執念”下長大的孩子,感受不到爸爸媽媽的愛,他們不敢也不願說出心裡的願望。

時間長了,小小的遺憾,終究變成了無法痊癒的傷痛。

2、過度保護

有的家長擔心孩子會受到傷害,他們總是擔心自己做得不夠好。

家長的過度保護,阻攔了孩子從挫折中得到成長的機會,也讓他們的心裡失去了彈性,變得敏感而脆弱。

3、缺少陪伴

心理學家武志紅老師提出了一個概念,叫做“

母愛載體

”。

當孩子沒能從父母那裡得到溫暖時,他們就會去尋找替代的載體,一個玩具、一件衣服、一支鉛筆。在孩子的心裡,這個東西代表的,是媽媽的呵護。

我的一個朋友是心理醫生,他講過他印象很深的一個病例的故事。

那是一個非常清秀的女孩子,成績很好,一直在年級前三名。人長得很瘦弱,不太愛說話,臉色有些不太正常的慘白。

媽媽在一旁焦急地說著,從去年開始,女兒喜歡上了洋娃娃,她把全部的零花錢都用來買了洋娃娃,儘管房間裡堆得滿滿的,可她還想要。

醫生讓媽媽離開診室,沒有了媽媽在身邊,孩子明顯地鬆了口氣。在醫生的鼓勵和安慰下,她終於開口說出了心裡的話。

她自小拼命學習,努力考第一,就是為了讓媽媽喜歡她。

可是,儘管她是那麼的努力,可是,她想要一個洋娃娃的願望,卻始終不能被滿足。

她說,沒有人給我買,我就只能自己攢錢買。

在她心中,那些不會說話的洋娃娃,就是過去的她,她希望能夠成為這些洋娃娃的“媽媽”,用心地好好呵護她們。

03 童年的缺失 要用一生來治癒

知乎上有一個話題:

長大後你做過哪些“童年報復性補償”的事?

有網友說,她的一個朋友患有一種非常奇怪的“面板飢渴症”,她總是像一隻樹獺一樣抱緊她怎麼都不肯鬆手。

在她剛剛6個月的時候,就被父母丟給了奶奶,她的記憶中沒有父母的影子,而唯一可以依靠的奶奶,對她也並不友好。

從未得到過的愛撫,讓她極度渴望緊密的擁抱,只有被抱著,她才會感到安心。

她希望補償的,是孩童時期缺少的安撫、擁抱與愛意。

還有一個網友說,從小,父母就要求他每天必須學習到晚上12點,而第二天早上6點則必須起床。進入高中階段,睡眠時間更是被壓縮到了每天5個小時。

這樣的生活一直到了大學,他開始了報復性的睡眠,每天要睡12-16個小時。

上班後,只要是休息日,他都保持著非常誇張的睡眠時間,在他的心裡,“缺少睡眠”這四個字,根深蒂固,無法消除。

從心理學的角度,補償心理的本質,是一種防禦機制,當我們的內心被焦慮填滿時,我們會從其他的渠道獲取安慰,緩解焦慮。

適度的補償有利於心理健康,但補償一旦過度,則是安全感缺失的表現。

當孩子在童年時期,內心沒有被愛所填滿,他們的心裡就始終會有一個受傷的小孩,為了保護這個小孩,補償機制就會被觸發。

雖然我們不斷地給自己買來各種東西,但是外在的補償行為並不是真正的療愈,我們內心的傷痛還在,也因此,我們會陷入“越購買、越難受”的惡性迴圈。

我的一個同學,小時候家裡窮,別的孩子都有水果糖吃,只有他什麼都沒有。

長大後,他賺錢了,就拼命買糖,各種糖果,而是必須是那種非常貴的糖。

他每次去買糖,想到的,都是小時候眼巴巴地找媽媽要糖吃的場景,好幾次,他心酸到差點落淚。

那份傷,只有自己才能體味。

那份痛,也只有自己才能知曉。

04讓孩子走出“童年補償性報復”的輪迴

讓孩子們快樂成長,是每一個為人父母者最大的心願。

那麼,我們該

如何幫助孩子走出“童年補償性報復”的輪迴呢?

① 與自己和解,放下執念

有些家長會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將自己的需求與孩子的需求混為一談,他們希望透過孩子來彌補自己的缺憾。

例如這樣的父親,每次帶兒子出去玩,他總是給兒子買來很多很多的玩具汽車,他說:我小時候很想有一輛玩具汽車,我不能再讓我的兒子留有遺憾。

每個人的心中,都會有各種遺憾,嘗試著與自己和解,放下執念,接受“這件事沒有辦法完成”的事實,或許,我們就會舒服很多。

② 給孩子理解,滿足需求

孩子的遺憾,都是來自於需求的未被滿足。

對待孩子的需求,我們要根據不同的情況,分別對待:

·合理要求,要儘量滿足:

對於孩子的正常要求,比如買玩具,吃零食,只要在合理範圍內,我們都要儘量滿足。只有被滿足的孩子,他們的精神才是愉悅的。

·無理要求,要堅決拒絕:

對於孩子的無理要求,如為了滿足虛榮心而想要一個玩具,我們應該堅決拒絕,並給孩子講清道理,劃清行為邊界。

·過度要求,要理性滿足:

對於孩子的過度要求,如一個非常貴重的玩具,我們可以和孩子商量,用勞動換取,或者區分“想要”和“必要”。

③ 給孩子選擇,做好自己

我們應該給孩子更多的選擇,而不是去“規定”他們的選擇。

允許孩子暢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意願,他們會慢慢懂得,父母能夠讀懂並接納我的想法,於是,他們的內心才會富足,他們的精神才會豐盈。

05

漫畫家幾米曾說過:

所有的悲傷,總會留下一絲歡樂的線索;所有的遺憾,總會留下一處完美的角落。

說到底,誰的童年沒有這樣或那樣的缺失呢?

帶著這份遺憾長大的我們,又要怎樣與自己內心的小孩握手言和呢?

適當地滿足一下自己,讓自己在歲月中慢慢地被療愈。

同時,更重要的是,放下遺憾,與自己和解,我們才能看到那些被隱藏的美好。

只有我們真正地放下了,我們的孩子,也才能真正無憂地長大。

-THE END-

*文中圖片來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問題請及時聯絡我們處理

作者

: 夏小雨

本文僅代表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