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攝影首頁攝影

餘杭珍貴老照片曝光!背後竟還有這樣一段故事......

由 中國藍新聞 發表于 攝影2023-02-03
簡介當年,雨傘社生產的紙傘,以餘杭周邊盛產的毛竹為骨架,以薄如蟬翼的桃花紙(一種用樹皮和毛竹打漿製成的紙,大都產自浙江於潛、昌化等地)為傘面,上塗生桐油

照片為什麼要後期處理

讀《苕溪》(2021春季號)康烈華先生《餘杭傘》一文,尤感親切。上了年紀的人都知道,老底子餘杭鎮比較出名的手工業產品,除了清水絲棉就是餘杭紙傘了。

餘杭珍貴老照片曝光!背後竟還有這樣一段故事......

餘杭紙傘歷史悠久,久負盛名,有據可查的是1769年(乾隆三十四年)董九達房傘店,自此餘杭紙傘成為地方傳統的手工業產品之一。甚至還有傳說《白蛇傳》中,許仙借白素貞的那一把連結了他倆愛情紅線的紙傘,就是餘杭紙傘,足見當年餘杭紙傘的影響力有多大。

而家母正是早年餘杭鎮雨傘生產合作社(簡稱“雨傘社”)的社員。對於打小在雨傘社長大的我,看到康先生文中所述的制傘流程是那麼熟悉。更巧的是,康先生述說的傘柄上刻字,家母當年就曾經幹過這技術活,至今還保留著那把半個多世紀的U型刻刀。

上世紀九十年代,對於雨傘社(華立集團前身企業之一)的歷史,我和同事曾花了許多精力挖掘史料,並搶救性地拍攝了一些有關雨傘社的照片,如今這些資料照片已成為企業創業歷程珍貴的歷史資料。

餘杭珍貴老照片曝光!背後竟還有這樣一段故事......

01

餘杭雨傘社的由來,從1951年說起。。。

說到雨傘社的由來,要追溯到1951年。當時,國家試行手工業走合作化道路,浙江省選擇餘杭的傳統產業“餘杭紙傘”作為手工業合作化試點,浙江省手工業管理局專門派出工作小組在餘杭鎮蹲點,著手籌建試點單位工作。

透過大量的走訪和動員後,成功地把鎮上做紙傘的個體戶召集起來,組建了雨傘生產合作小組。當時小組成員有賈炳賢(理事會黨支部書記)、洪志祥、郭金榮、葛關魚、張炎君、倪杏生、任華庭、孔朝炎、胡漢成,由孔朝炎擔任雨傘生產合作小組組長。

1953年初,餘杭鎮雨傘生產合作社正式組建。經過社員大會選舉,胡漢成擔任第一任社長,1954年由賈炳賢擔任社長。社址設在餘杭鎮的千秋街159號(原餘杭造紙廠邊上),同時在鄒府弄和直街上分別有雨傘工場、雨傘門市部。

餘杭珍貴老照片曝光!背後竟還有這樣一段故事......

早年的餘杭鎮雨傘生產合作社外景

建社初期,傘匠們的生活非常窮困,大家把以前湊份子買的四口棺材賣了充作流動資金,這就是雨傘社最初的全部資產。

吸收新社員,須經過社員大會舉手表決,並繳納入社費,最少18元。因條件艱苦,允許分期繳納,因而社員們普遍都是每月1元、2元地分期繳納,常常需要一年半載才能湊齊入社費,入社費作為生產流動資金或購置生產工具。

後來,由浙江省手工業管理局工作小組出面,透過在城鎮(即現在的餘杭街道)政府向銀行貸了第一筆貨款500元,雨傘社正式運作起來。

這是浙江省第一個手工業生產合作社,在當時影響力頗大,《人民日報》《工人日報》等對此都作了報道,餘杭紙傘的名聲也隨之越發響亮。

1970年,竹器、雨傘、筆管掃帚三個生產合作社合併,餘杭鎮竹器雨具廠成立,餘杭鎮雨傘生產合作社的歷史落下帷幕。

當年,雨傘社生產的紙傘,以餘杭周邊

盛產

的毛竹為骨架,以薄如蟬翼的桃花紙(一種用樹皮和毛竹打漿製成的紙,大都產自浙江於潛、昌化等地)為傘面,上塗生桐油。

餘杭珍貴老照片曝光!背後竟還有這樣一段故事......

雨傘社生產的雨傘

一把紙傘大體經過選竹、制傘骨、糊傘面、塗生桐油四個步驟。把毛竹加工成傘骨,要經過截料、浸泡、劈長短骨,編挑、整形、刮青篾、開槽、鑽孔,然後理傘骨、繃線(用棉紗線固定傘骨)、穿頭髮絲繩、裝杆、裝頭,裝柄、上柄打釘口等工序。

一把紙傘一般有32根或28根傘骨,為了保持雨傘圓潤,傘骨竹節平整。如果一段毛竹劈成32根以上時,就需要有間隔地“抽骨”,以保證製成的紙傘在收攏時,傘骨恰好還原成一段渾圓的毛竹。

上傘面要經過裁紙、糊面、包邊、糊圈、壓邊、晾乾、摺邊、整形、烘乾、上油、檢驗等數十道工序。每道工序都必須非常細緻,無論哪一道做得不到位,紙傘基本只能作廢品處理了。

餘杭紙傘製作精緻、古樸典雅,集觀賞、禮品和使用價值於一體。如今看來,與其說它是日用品,倒不如說是精美的工藝品更為貼切。

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用於製作紙傘的工具也是相當繁雜,當時傘匠們得心應手的各式工具都是找餘杭鎮鐵器生產合作社技藝高超的鐵匠師傅精心打製而成。

餘杭珍貴老照片曝光!背後竟還有這樣一段故事......

塘埠村西塢自然村的餘杭紙傘展示館

02

一把紙傘工序繁多,傘匠不易

跟其他手工業一樣,長期以來,餘杭紙傘大都靠師徒之間的言傳身教來傳授製作技藝。餘杭紙傘雖然精美,但傘匠們的生活卻很苦。一把紙傘的製作工序繁多,但售價並不高,除去成本後利潤少

可憐。

旺季時,社員時常做活到深夜,月收入十幾元到二十幾元,淡季時則只有幾元到十幾元。這其中有不少費用都是傘匠們自掏錢包:外出採購材料或推銷產品沒有任何補貼,生產工具由社員自買自帶,為了省燈油錢(那時還沒用上電,自買煤油),晚上做活常常是三四個人合用一盞煤油燈。

製作紙傘的活也相當辛苦。製作傘骨的毛竹要先在大水缸裡浸透才能削制,寒冬臘月時,傘匠們敲破水缸裡的冰塊,大冷天捧著沾滿冰凌的毛竹削制傘骨,手凍的實在受不了了,就在邊上用刨竹屑燃起煙堆烘烘手。

到了夏天,臭氣沖天的大水缸裡,密密麻麻的孑孓在暗紅色的水中翻滾,傘匠得捧著臭毛竹削制傘骨。給傘面塗生桐油的傘匠沒有條件買手套,整天光著手拿著浸透生桐油的大棉球,左手託著傘面,右手塗生桐油。

長年累月下來,傘匠們的手都讓臭水、生桐油泡得不成樣子,身上散發著難聞的桐油臭。所以,當時人們稱他們為“臭傘匠”“爛漆匠”。

很多傘匠是娶不起老婆的光棍漢,那時候在社裡流行著一些打油詞:

前面賣老薑,後面賣鴨蛋,無爹無娘做傘匠。大意是傘匠們穿的鞋子大都是前面露腳趾,後面露腳跟,沒了爹孃的人才去幹傘匠活。

菩薩當孃舅,蟻子當朋友,包袱雨傘放門角。大意是傘匠們窮得連住的地方也沒有,晚上收工後就住在破廟裡與泥菩薩、蟻子為伍,一隻包袱和一把紙傘就是他們的全部家當。

03

兩千多年曆史的餘杭紙傘淡出百姓日常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家母初中畢業後幾經轉輾,於1960年進入雨傘社,在門市部做營業兼記賬工作,一年後調任財務兼總務。

那時候,人們買傘大都要在傘柄上刻上自己的名字,以免丟失。正是在門市部上班的時候,家母學會了在傘柄上刻字。聽她說,在圓滑的傘柄上刻字非常難,因此,她認真觀摩師傅們的刀法,一有空就苦練刻字,且專練“龍飛鳳舞”四字繁體字,幾個月後刻字刀法就非常熟練了。

刻字手法是右手握刀,左手握著傘柄的同時,大姆指抵著刀尖在傘柄上移動,橫、豎、撇、捺、點、勾,刻一個人名需分別用刻刀的刀尖、平刃、反刃等不同部位一氣呵成,常常看見刻刀在手指間不停翻滾,這要求手指上使的勁要很大,以致於手指間都起了老繭。

初中寒暑假時,我做過一段時間的“臨時工”,乾的就是紙傘柄的校直。用於傘柄的製作原料是竹節比較長且粗細勻稱的苦竹,大都從鎮江、揚州一帶水運過來,從南渠河邵家橋頭上岸。苦竹節長但大都有彎曲,須校直並將竹節處刨光後方能使用。

所謂的校直裝置,靠的就是一隻煤爐和一口小水缸。那時候,我的工位右邊,傘柄在長方

口子的煤爐上一字排開,左邊在小水缸上架一根有缺口的木頭,當傘柄彎節處用煤爐烤熱後,乘熱將竹杆彎曲處擱在木頭缺口處稍稍用力拗直,並用小拖把醮水塗在節彎處降溫定型。我年紀小貪玩,注意力稍不集中,傘柄就會起火而報廢。

上世紀70年代中後期,鋼骨布傘的出現,讓餘杭紙傘產量開始減少並淡出市場。至此,有著兩千多年曆史的餘杭紙傘從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逐漸消失。

餘杭珍貴老照片曝光!背後竟還有這樣一段故事......

餘杭紙傘及衍生品

如今,健在的傘匠只要說起當年制傘的往事總是滔滔不絕,好在餘杭紙傘被列入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對逝去和健在的傘匠們也是一種莫大的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