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攝影首頁攝影

“高質量的提案來自一線調研”(履職故事)

由 人民資訊 發表于 攝影2023-02-04
簡介”結合調研,顧行發提出了提升自然資源督察技術支撐能力的建議,利用現代測量、資訊網路以及空間探測等新技術手段,構建“天上看、空中探、地下查、網上管”為一體的綜合自然資源督察技術體系

質量具有什麼特性

本文轉自:人民日報

履職近10年,圍繞“打造高階科技智庫”“推進空間資訊資料開放”等主題,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空天資訊創新研究院研究員顧行發先後提出39個提案。每當被問到“如何履職盡責”時,他總是態度堅定:“問題解決了提下一個,問題沒解決就繼續提。”

灰霾監測是顧行發關注最多的一個問題。2013年3月,顧行發履新政協委員。那時,我國一些地區重汙染天氣頻發,嚴重影響人民群眾身體健康。空氣重汙染“病因”何在?這需要對大氣汙染物進行有效監測,再對相關資料進行科學分析。當時,我國主要透過地面監測站對空氣中細顆粒物進行監測,加之站點建設成本高、數量少,難以滿足實時、動態、大範圍監測灰霾的需要。

“衛星遙感‘一眼千里’,可以大面積同步監測灰霾,且不受地面條件的限制,時效性、動態性和經濟性顯著。”顧行發說。經過大量可行性研究,2014年,顧行發提交了《關於加強基於衛星遙感手段監測中國灰霾特性的建議》,呼籲發射灰霾細顆粒物觀測衛星,建立涵蓋衛星高空遙感、飛機空中巡航和地面站點監控的綜合監測體系。

2018年5月,我國發射了世界首顆可對大氣和陸地綜合觀測的全譜段高光譜衛星高分五號,填補了國產衛星無法有效探測區域大氣汙染的空白。此後,高光譜觀測衛星高分五號02星、大氣環境監測衛星和高光譜綜合觀測衛星陸續發射,對大氣汙染防治工作提供了有效的技術支撐。“有了天地結合、互相補充的綜合監測體系,我們就敢於將科學資料拿出來,讓群眾實實在在看到大氣治理的成效。”顧行發說。

除了結合專業領域積極建言獻策,顧行發格外關注與自然資源、糧食安全、農民利益相關的問題。2021年10月,顧行發主動申請到江蘇開展自然資源督察調研,深切感受到國家自然資源保護與督察取得的成就,特別在遏制耕地“非農化”的基礎上增加了防止“非糧化”的督察,為保障糧食安全做出了貢獻。但他也體會到,自然資源督察工作在體制機制、支撐技術體系、服務平臺、人才隊伍建設等方面,還需要進一步完善提高。

“發現問題就要一盯到底。”儘管日常工作安排得滿滿當當,顧行發仍千方百計擠出時間深入實地調研。有一回,他冒著大雨,坐了近兩個小時車,跟隨督察人員來到東部地區某鄉鎮,檢視一處疑似違章建築。實際上,違章建築早已被拆除。“督察人員呼叫的是幾個月前的衛星資料,無法顯示最新的耕地利用情況。”顧行發深有感觸,“要提高督察科技手段,這樣才能提高工作時效。”

結合調研,顧行發提出了提升自然資源督察技術支撐能力的建議,利用現代測量、資訊網路以及空間探測等新技術手段,構建“天上看、空中探、地下查、網上管”為一體的綜合自然資源督察技術體系。同時建立和完善自然資源違法違規行為“早發現、早制止、嚴查處”工作機制,提升自然資源督察專業技術隊伍能力。他的建議得到了自然資源部的高度重視,還為此專門召開了工作交流會。

“只有堅持為民情懷,提案才能切中百姓需求。”顧行發說。近期,他呼籲透過推進碳中和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既助力鄉村振興,又兼顧環保。“高質量的提案來自一線調研,我將為國家的發展盡一份力。”顧行發說。

《 人民日報 》( 2022年12月01日 18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