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攝影首頁攝影

知名企業為何跌落神壇?掉入這兩個陷阱就再難翻身!

由 物聯網商業評論 發表于 攝影2023-02-06
簡介從柯達的發展歷史能夠看出,柯達在百年發展歷史中積累了豐富的膠片攝影技術創新成果,是創新型企業的成功代表,但進入21世紀後,隨著電子資訊科技日新月異,消費市場對數字攝影的需求出現了井噴式增長,柯達卻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由於“慣性障礙”繼續投入大量

柯達為什麼會衰退

作者 | 程俊芳

自從創新理論被提出以來,特別是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創新能力被視為企業競爭力的核心力的標誌。然而,近年來一些企業卻在追求創新的路上走向沒落,曾經被視為某個領域引領者的夏普、摩托羅拉、柯達等跨國公司在創新之旅中卻面臨困局。這些企業為什麼會在創新之路上會迷失了方向?他們是否落入了某種陷阱呢?

知名企業為何跌落神壇?掉入這兩個陷阱就再難翻身!

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美國組織管理大師馬奇提出,組織在成長過程中,一定要防止兩類陷阱,即

創新陷阱和能力陷阱

。 創新陷阱是指組織有可能致力於各種各樣的創新活動,有很多的創意和創新成果,

但都未能充分利用

。在投入大量的資源進行創新活動後,短期內不盈利,就掉入所謂的創新陷阱。他同時強調,組織還有可能掉入另外一種陷阱――能力陷阱。也就是組織會過度專注於已有的產品和能力,為當下的顧客服務,但是

忽視了對新產品、新技術和新能力的探索

,這會導致組織沒有辦法應對未來競爭的挑戰,容易使組織產生核心的僵化,掉入所謂能力陷阱或者成功陷阱。

通俗來說,動不動就創新的企業是在找死,而從不創新的企業是在等死。

“優勝劣汰,適者生存”不僅是自然界的物種生存規律,在其他領域同樣適用。若想穿越“達爾文之海”,則需要持續創新、保持進化

別讓成功變成失敗之母

有種說法是,

創新的本質就是穿越“達爾文之海”。

從基礎性的研究、發明,到初建創新企業,再到大規模產業化之間,存在眾多的鴻溝,限制了知識創新、技術發明以及產業創新的有效聯結。傳統的創新理論更重視基於研發到市場價值實現的過程描述,指導全球眾多企業穿越了創造到實現第一次商業價值的鴻溝,部分地穿越了“達爾文之海”。然而,企業必須在後續的商業程序中不斷地創新,才能在企業的持續進化中獲得永續的生存與發展。

知名企業為何跌落神壇?掉入這兩個陷阱就再難翻身!

從柯達的發展歷史能夠看出,柯達在百年發展歷史中積累了豐富的膠片攝影技術創新成果,是創新型企業的成功代表,但進入21世紀後,隨著電子資訊科技日新月異,消費市場對數字攝影的需求出現了井噴式增長,柯達卻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由於“慣性障礙”繼續投入大量資源發展膠片攝影創新,陷入創新陷阱,貽誤了戰略調整時機,被後來者超越。柯達是一個依靠創新發展的科技型企業,自創立開始,從未停止過創新,甚至在申請破產保護後,柯達依然擁有近萬項技術專利,其中包括超過一千項的數字攝影技術,但柯達恰恰迷失在自己開創的數字攝影時代。透過大量創新研發,柯達積累了數以萬計的技術專利,但如此多的創新積累並沒有幫助柯達實現新產品突破,直至柯達申請破產保護,千餘項數字影象相關技術專利依然停留在技術創新階段,

沒能實現技術創新產業化和商業化,將柯達拖入了“死亡之谷”。

分析柯達的技術創新現狀和企業發展困境不難發現,柯達雖然是一個典型的創新型企業,但卻長期深陷創新陷阱,導致企業近年來快速衰退。面對佳能、尼康等競爭對手逐漸形成的數字攝影技術優勢,膠片攝影很快成為歷史,柯達無法在短時間內跨越巨大的“技術 間隔”,最終被擋在了數字時代之外。

知名企業為何跌落神壇?掉入這兩個陷阱就再難翻身!

另外,以諾基亞為例,其在2007年手機市場份額就已經佔到全球的4%,並且在模擬機轉2G手機的破壞性技術創新中超越了摩托羅拉,然而隨著網際網路的迅速發展,進入3G智慧機時代,消費者不僅需要功能手機,更需要娛樂和網際網路應用的智慧手機,正值鼎盛的諾基亞卻未能及時的進行產品開發與市場推進,忽視了破壞者和顛覆者的創新,尤其是忽視了蘋果所代表的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革新,從行業的領袖淪為市場佈局中的附屬者。

用《易經》中樸素的哲學思想就可以解釋上述現象,

“損益盈虛,與時偕行”

,企業一定是在變革中前進的,而且制度與文化也要不斷的改進,必須保持持續的創新力。特別是要跟緊時代發展的步伐,否則就會被淘汰,比如現在是物聯網和工業4。0時代,那必須要有網際網路思維,否則就會掉隊。

發起對自己的進攻

伍迪艾倫說,“如果你不是經常遇到挫折,這說明你做的事情沒有很大的創新性。”很多組織把衰退歸因於外部因素,如競爭的加劇等。事實上,關鍵因素存在於組織自身。過去的成功經歷中積澱的惰性、自大和思維定式,才是組織步入衰退的癥結所在。

真正的敵人往往不是對手,而是自身。

對大部分人來說,創新是一個孤立的過程,這一過程需要創造力和天賦,是無法管理和預測的,只能寄之於希望,最多隻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它。不過,對於《創新——進攻者的優勢》一書的作者理查德·福斯特而言,創新卻不完全是這樣的,他認為,創新就是進攻者和防守者之間一場競爭激烈的爭鬥,為了保持基業長青,即使是

最成功的企業也需要對自己發起“創新”進攻。

知名企業為何跌落神壇?掉入這兩個陷阱就再難翻身!

斯坦福大學講師威廉·馬利克曾在個人領英上分享了《為什麼每個大型組織都應分散創新》一文。文章主要闡述了大型組織唯一的優勢是創新的步伐,而可持續競爭在創新過程中則需要去中心化。威廉·馬利克表示,當看到海爾的實際表現時,就能理解這個建議,持續變革和情境創新是組織工程的基礎。

海爾已經成為一個權力下放的組織。

沒有中層管理部門和管理者,人單合一模式下,充分調動了員工的積極性,使他們能夠自我經營、自我組織、自我驅動。以海爾人單合一模式為例,為了促進創新,其做法是

將每個員工都視為

一個特殊的個體,放開員工的集體創造力,並從下至上為公司注入無盡的力量。

海爾從2005年提出的人單合一,到現在探索了十幾年,如今最大的難題就是怎樣創造一種新的企業的模式,來顛覆傳統的管理模式。

海爾的發展歷程就是一部企業顛覆式創新的教科書,無論海爾如何創新,

“人的價值第一”和“自以為非”是始終不變的理念。

用張瑞敏自己的話來說:“自以為非已經是海爾的文化基因,只有跟隨著時代的節拍,在不斷的變革試錯中才能登上下一個山峰。”鏈群組織則是對傳統管理組織的一次創造性破壞,破壞之後又進行重組。歷經十幾年的自我“進攻”式的探索,可以看到海爾正在不斷地迭代與變革之中進化,在辯證思考中,不斷創新的管理模式。

知名企業為何跌落神壇?掉入這兩個陷阱就再難翻身!

顛覆之後又重組,這種

自我毀滅又自我重生

的精神正如尼采哲學體系中“酒神精神”與“日神精神”體現的那樣,尼采認為:大自然本身不斷地創造出個體生命,又不斷地毀滅掉個體生命,前者是一種肯定個體生命的衝動,用日神阿波羅的名字來命名,稱之為日神衝動,而後者是一種否定個體生命而復歸宇宙本體的衝動,用酒神狄奧尼蘇斯的名字來命名,稱之為酒神衝動。在他的著作《悲劇的誕生》中,用日神和酒神的象徵來說明藝術的起源、本質和功用乃至人生的意義。二者綜合起來,便是尼采所提倡的審美人生態度。毀滅而又生生不息,創新就在這種顛覆中實現。再以海爾為例,曾經其擁有引以為傲的兩大“殺器”——8。2萬名工人以及超過1萬家的直營店。隨著物聯網時代的到來,利潤、人員、生產線、研發、物流、品牌、管理全部面臨危機,這兩大“殺器”也變成了兩大包袱。於是海爾解構,打散變成了N多家的小微企業。過去的一個冰箱是家用電器,未來的冰箱變成了家庭膳食的管理工具——透過感測器和物聯網,它可以知道你的每一件食品是否過期,提醒你是否需要補充,以及根據儲存的菜品推送對應選單做法,不僅如此,整個商業模式也都發生了變化。張瑞敏說過一句很經典的話,叫“自殺重生、他殺淘汰”。如果沒有自我毀滅的勇氣,就罔論涅槃重生的可能,就會一成不變,甚至走向消亡。

總而言之,

創新是未知的東西,是一個永不停步的過程

,企業必須在後續的商業程序中不斷地創新,才能在企業的持續進化中獲得永續的生存與發展。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