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攝影首頁攝影

復興公園“走”出圍牆“+”出更多可能

由 文匯網 發表于 攝影2023-02-07
簡介園林“走”出圍牆,“秋日百景圖”徐徐展開百年來,復興公園,一直是有圍牆的

漫射光環境是什麼意思

復興公園“走”出圍牆“+”出更多可能

復興公園靠近重慶南路、復興中路兩側的圍牆拆除,將街區和公園綠化融為一體。

深秋的上海,復興公園梧桐葉漸黃,落葉踩起來沙沙作響。公園入口處一棵120歲的懸鈴木仍枝繁葉茂,深綠淺綠青綠交錯,隨著圍牆開啟而“透”了出來。

復興公園,上海唯一一座儲存較完整的法式園林風格公園,自上世紀20年代基本格局定型後,公園佈局、風格形制歷經百年滄桑而未改原貌。如今,公園沿街圍牆將首次開啟,預計本月底完成新一輪改造提升,實現24小時開放。

圍牆“做減法”,服務管理“做加法”。管理方表示,將在復興中路增設行人出入口,並透過“人防+技防”升級,提升遊園體驗,確保安全。

園林“走”出圍牆,“秋日百景圖”徐徐展開

百年來,復興公園,一直是有圍牆的。

19世紀80年代,這片土地上原是一個名為顧家宅的小村,人們將顧姓人家在此建造的小花園稱為“顧家宅花園”,這是復興公園的雛形。1908年,這裡被闢建成公園並於1909年竣工、對外開放,此後經歷多次修繕改建。抗戰勝利後改名“復興公園”,沿用至今。

上世紀60年代,這裡建起上海首個旋轉式30座電動木馬的電馬場,憑藉“旋轉木馬”一躍成為上海公園中首個擁有遊樂場所的公園。

作為土生土長的上海小囡,95後學生關辛聊起這個公園依舊心癢癢:誰小時候沒在大噴泉前合過影?“碰碰車”更是考了前幾名的“獎勵”。“每輛碰碰車的背後,還翹著一根長長的辮子,兩車‘碰撞’,天線尾巴冒出火星。孩子們尖叫著笑成一片。”

復興公園“走”出圍牆“+”出更多可能

長大後,學藝術設計的她發現了復興公園的別樣魅力。荷花池,小溪流水曲徑通幽;大草坪,融中西風格為一體。現在,位於復興中路、重慶南路的公園南門依舊保持著建造時最初的樣子。

如今,這座法式園林開啟圍牆“走”了出來。“隱”在內裡的古樹名木也跟著“破牆”。這些或年逾百歲或樹種名貴的黃荊、銀杏、歐洲七葉樹、白櫟旁,銘牌上大方“介紹”著自己的歲月。“透氣友好”——小紅書的日誌裡,關辛為公園加上了新標籤。她在懸鈴木前深吸一口氣,感受公園徐徐展開的“秋日百景圖”。

拆除圍牆後,細微之處帶來的感官變化放大了體驗感。比如,重慶南路出入口拓寬了,新的紫藤廊架形制與園內春廣場的廊架形制遙相呼應,行人在遠處就能一窺其整體風貌,公園遊人也有了更為開闊的視野。

此次景觀提升改造,包括綠化景觀的提升,設施更新都遵循與原有風貌一致,還增設了新街邊座椅。“讓公園不斷‘往外走’,把更多遊客‘往裡引’。”黃浦區綠化管理所公園管理科科長臧軍說。

延展服務延伸邊界,讓“公園+”有更多可能

開放式的佈局並不容易。對復興公園的保護帶來考驗,也考量著精細化管理與服務的能力。

為儘可能方便市民遊客,又保護植物生境,公園做起加減法。譬如特意在復興中路口增加一條曲徑通幽的漫步道,方便市民信步入園;為避免24小時的持續照明環境影響園內植物“休眠作息”,夜間,公園花壇周邊區域少了光輻射,改用漫射型燈光,溫度低、光照更柔和,區域性區域提亮,也呵護了“小精靈”。

復興公園“走”出圍牆“+”出更多可能

涉及安全保障,公園將在後續管理上根據運營情況升級人防、技防舉措,也會提前做好應對大客流的預案,更對接好周邊居民日常生活合理需求,以“服務+”帶動“公園+”。

和公園打了十多年交道,臧軍有自己的理解:公園物理介面的開啟,不僅在於外觀,更在於服務的延展。比如,公園一直秉持以公共性、公益性為主的功能定位,曾攜手相關部門在園內增加健身設施,拓展健身區域,方便市民晨練。

未來,公園還將引入花藝集市、藝術團隊、科技團隊,舉辦適宜不同年齡層次遊人的活動,與思南公館區域相融合實現“文化+”、與百年淮海路相呼應實現“商業+”,延伸公園的邊界。“復興公園不只有沉澱百年的故事,將以更開闊的形態、生趣盎然的姿態,吸引老百姓共同來創造新的城市記憶。”臧軍說。

作者:王宛藝  劉佳媛

攝影:袁婧

編輯:施薇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