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攝影首頁攝影

獨家 | 王汝剛的排練日記

由 上觀新聞 發表于 攝影2023-02-07
簡介演員做久了,忍不住要當導演助理8月到9月,70歲的王汝剛在兩個月演出5個完全不同的戲:新戲《寶興裡》,他是喜迎舊改的老工人花家阿公

外國人中間的點怎麼打電腦

獨家 | 王汝剛的排練日記

“各位阿婆阿公、阿姨爺叔,上月我們完成舊改第一輪意見徵詢,寶興裡實現居民單位知曉率100%、選票送達率100%、投票參與率100%!”笑果脫口秀演員胡豆豆話音剛落,導演李伯男走上前,調整細節,“三個100%連在一起講!還有,你不用站著,坐在大家中間。”

藝海大廈4樓f廳,都市喜劇《寶興裡》正在對臺詞,準備9月23日至25日蘭心大戲院首演。上海獨腳戲藝術傳承中心主任王汝剛坐在導演席後,《寶興裡》第一場戲沒有他的戲份,這不妨礙他目不轉睛盯著大家排練。

獨家 | 王汝剛的排練日記

演員做久了,忍不住要當導演助理

8月到9月,70歲的王汝剛在兩個月演出5個完全不同的戲:新戲《寶興裡》,他是喜迎舊改的老工人花家阿公;9月2日方言話劇《51號兵站》首演,他是青幫老大範金生;8月18日起,上海獨腳戲藝術傳承中心(上海市人民滑稽劇團)連演5天6場,慶祝建團七十週年,《七十二家房客》《上海的聲音》《申聲入耳——滑稽作品展演》,都有王汝剛的戲。

這幾天,王汝剛忙得像陀螺,神情、聲音沒有絲毫不耐煩。“花家阿公是個三等老人,以前等吃、等睡、等死,遇到老房動遷,去新環境生活,有一點依依不捨,又有一點新盼頭,等動遷、等兒子找到女朋友、等我們國家實現中國夢。”王汝剛的家離寶興裡不遠,自己又是人大代表,常聆聽一線聲音,“舊改很難,比如閣樓裡,人能不能站起來,關係到面積怎麼算。越是熟悉的事,越難演,滑稽戲慣用的誇張、誤會、巧合太狹窄,需要我們傳承創新。”

獨家 | 王汝剛的排練日記

正說著,李伯男從第一場戲“跳”到第四場。“花家阿公”上場,王汝剛抿了一口搪瓷杯裡的茶水,拿著劇本快步坐到場中間,“早飯吃過了伐?”一瞬間,他的聲音變了,從平和、沉穩變得顫顫巍巍。一旁演員立刻接臺詞,“馬上就吃!欸?現在是晚上了,吃晚飯了!跟阿公講話像與外國人講話一樣。”“不,我是中國人,中國上海人,上海寶興裡,寶興裡的三等老人”……

對臺詞告一段落,王汝剛搖著蒲扇,與周圍演員分析劇情,“動遷是大事情,有人突然回來了,像一滴水掉進油裡。以前兄弟關係再好,為動遷,十個人有九個人吵架,這就扣人心絃。還有說到拍結婚照,‘三轉一響’要有畫面。”他又示範起動作,“遞東西時,胳膊肘要抬起來,向前靠。”這是王汝剛很多年的習慣,“演員做久了,忍不住要當導演助理。”

獨家 | 王汝剛的排練日記

王汝剛與上海滑稽劇團上一次合作,是2008年《今朝睏不著》,2022年再度牽手,“我與上海滑稽劇團創作氛圍很好,邊排練,邊‘捏’噱頭。滿臺演員冷冰冰,觀眾怎麼笑得出來?”沒有輪到自己時,他也一直在看,“錢程剛剛有個噱頭很好:開飛機,開動車,開非機動車?”

下班車流裡,他念起大段獨白

第二遍排練開始前,王汝剛站著候場,他用蒲扇輕輕拍腿,喃喃有詞,彷彿要把臺詞和動作完整巢狀在一起。“《寶興裡》從傳統曲藝吸取養分,產生新的噱頭,花家阿公一開始拒絕用智慧手機,後來自己看網路小影片,越看越發現動遷的新地方好,交通方便。”

王汝剛在生活中不用微信,“打擾太多。”他的業餘愛好是做菜,上電視教觀眾做雙色黃魚,魚一邊是番茄紅,另一邊是雪菜的青,做烤麩用蜜棗替代糖。坐飛機時,他被空姐誇獎,“是真的可以在自家廚房做出來的菜。”更多時間,他用來看書,尤其是歷史傳記,“70歲了,思想不能落伍,表演才能讓年輕人喜歡。我是上海文史館館員,有機會翻閱上海檔案,上海海納百川,方言雜糅,成為城市精神的一個側面。”

獨家 | 王汝剛的排練日記

傍晚五點半,《寶興裡》第四場對詞結束。王汝剛與李伯男約定下次排練時間,掏出筆,記在巴掌大的筆記本上,接著塞入白色帆布包,拿著蒲扇和搪瓷茶杯,坐車趕往虹許路排練廳,晚上排練《51號兵站》。

上車坐到副駕駛位後,王汝剛從帆布袋掏出圍巾。這是舞臺演員的職業本能,遇到空調冷風大,必定系圍巾保護嗓子。王汝剛又多一條:做影片採訪一定會戴上眼鏡,保持最佳形象。

翻開《寶興裡》劇本,年輕演員臺詞兩三行,花家阿公卻是四五行,甚至七八行。“花家阿公是寶興裡歷史見證者,所以臺詞多。”新戲記臺詞,會不會比以前辛苦?王汝剛不假思索地說,“我演《海上第一家》飯店老闆,一口氣500個字臺詞,大喜大悲,其實有技巧。用自己的語言塑造人物的個性,才能得心應手。”

獨家 | 王汝剛的排練日記

車子從市中心向西開,眼前是大都市下班高峰茫茫車流,紅色尾燈在高架橋上融成一片紅色的海洋,王汝剛念起《寶興裡》最後一場戲大段臺詞——花家阿公在桂花樹下向已故的妻子吐露心聲,終於要搬家了。臺詞是王汝剛自己寫的,距離《寶興裡》首演還有一個月,他已爛熟於心,“這是演員基本功,焦晃、趙丹都寫人物小傳,你懂得自己的角色,不怕詞多。”

50歲時,王汝剛曾在《復興之光》演100歲老人,如今70歲又演老人,他說了一句同行們常說的話,“喜劇最高的境界是悲劇。生活的滄桑、淡淡的悲哀,扣人心絃。”

“丟掉”蒲扇和搪瓷茶杯

晚上排練《51號兵站》,不少演員來自上海獨腳戲藝術傳承中心。前一天,王汝剛還在和他們排練《七十二家房客》。25歲開始演《七十二家房客》,45年裡,王汝剛演過該劇各種角色。

“《51號兵站》,我是幫會頭目,和《七十二家房客》里弄堂流氓的氣質、語言都不一樣,外形和內在要重新設計。”

《七十二家房客》第一代主演楊華生、綠楊的言傳身教,王汝剛銘記在心,“晚年的楊華生老師,依然可以把四五十年前演的戲一字不差地背出來。綠楊老師不識字,劇本發下來以後,我把劇本讀一遍,她慢慢聽,而且在動腦子。等她聽完以後,站起身和導演說,‘開始吧,我們可以排練了。’老太太一直把學習放在心上,她這輩子沒有其他愛好,打牌不會,搓麻將不會,朗讀是她最好的享受。每次她都會問我們,你在讀什麼書啊?讀一段我聽聽。”

“表演是有技巧的,精心設計、自然流露。”王汝剛敦促後輩們多動筆、多學習表演理論,他用電腦記錄、整理演出心得,“用演戲的方法演獨腳戲,演獨腳戲的方法演滑稽戲,做到有人物、有情節……”

走進《51號兵站》排練廳前,王汝剛把蒲扇和搪瓷茶杯放在一邊。有人提醒,“王老師,您的東西忘了。”他笑笑,“回頭我再來拿,這是‘花家阿公’的道具,‘範金生’用不著。”

欄目主編:施晨露

文字編輯:施晨露

本文作者:諸葛漪

題圖來源:主辦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