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明星首頁明星

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的幾部片子

由 么零八零 發表于 明星2021-06-27
簡介如果說主角小喇嘛最後意識到自己強行典當他人財物去租衛星電視的行為是不妥的,心有愧疚並想法挽回,是心懷善念的話,那這善念也太小了,用一部電影來表達一個常識性的觀念,實在有點小題大做

宗薩蔣揚欽哲仁波會中文嗎

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的幾部片子

目前為止,宗薩拍過四部片子,依次為:《高山上的世界盃》、《旅行者與魔法師》、《瓦拉:祈福》和《嘿瑪 嘿瑪》。

《瓦拉:祈福》是關於印度種姓制度及印度教的片子,其他三部都是關於慾望及救贖之道的。相較之下,我最喜歡《旅行者與魔法師》。

《高山上的世界盃》名聲最著,但在我看來,問題也最多。喜馬拉雅山麓的一群喇嘛,雖然身著藏紅色的袈裟,但一切行為和常人無異。誦經時傳紙條開小差,偷偷傳閱性感女郎雜誌,擅自出寺熬夜去看世界盃,強奪他人錢財,賭球,滿腹牢騷滿嘴抱怨。如果說主角小喇嘛最後意識到自己強行典當他人財物去租衛星電視的行為是不妥的,心有愧疚並想法挽回,是心懷善念的話,那這善念也太小了,用一部電影來表達一個常識性的觀念,實在有點小題大做。強行典當他人財物,這在任何文化或宗教裡恐怕都是不對的,後來進行補過,也是人與人相處的基本倫理,跟佛教的大愛扯不上關係。違反基本倫理,然後意識到錯誤,並進行彌補,這個故事在我看來不夠引人入勝。

而喇嘛們的日常行為表現,就更令人疑惑。如果一切行為和常人無異,那麼作為出家修行人士,修行成果體現在哪裡?貪嗔痴慢疑,五毒俱全,是用什麼來安住自己的?我猜導演是想表現喇嘛們生活化、人性化的一面,但這種方式真的好嗎?如果出家修行人士跟我們世俗中人完全一樣,那我何苦去看你們的生活。還是喜歡《靜靜的嘛呢石》中對喇嘛生活的描述,不拔高,不戲劇化,是好是壞,如實呈現。

從影片結構來說,末尾的旁白上價值環節實在是畫蛇添足。片子本來就只表達了一個很常識性的觀點,用不著結尾再來旁白強調一遍,這是其一。其二是有些價值觀點在片子講述過程中根本就沒涉及到,或者沒有得到充分呈現,比如跟敵人和解,卻在結尾強行旁白出這些觀點來,令人愕然。感覺導演一看片子快結束了,趕緊把想說的觀點一股腦兒加在後面得了。

《嘿瑪 嘿瑪》創意不錯,探討戴上面具後人們的行為心理變化。戴上面具,就把真實的自己隱藏了起來,猶如網路中的匿名化,於是人性中的惡逐漸開始滋生、膨脹,最終導致一場災難。男主角在不堪良心折磨之下,走上了一條自我救贖的漫漫無間道。

年紀越大,越喜歡小乘。年輕時,有強烈的好惡。相信很多東西,不相信很多東西。臧否人物,激揚時事。後來慢慢發覺,人最難戰勝的其實是自己,真把自己放在類似境況下,表現的未必會好到哪裡去。所以,我喜歡《旅行者與魔法師》,這是一個發現自己,並走上救贖之道的故事。

不丹的一個村官想去美國,焦躁難耐,坐臥不安,等到終於出發了,卻老是搭不上車。於是憤怒、沮喪,遷怒他人。這情景跟日常生活中的我們多麼相像,不是嗎。步行途中,碰到一個喇嘛,一對父女,一個老人。途中,喇嘛開始講述一個關於慾望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被慾望牽著走,終至釀下大禍。村官逐漸對老人的漂亮女兒產生了好感,對去美國變得猶豫,不那麼積極。故事講完了,村官也意識到自己的問題,看見自己飄忽不定的慾望,導致的心理煎熬及行為的非理性。

諸行無常,諸法無我,不如安住自己活在當下,不畏將來不念過去。